本传传主千家驹,出生于1909年,也是武义“名人集降现象”中的一员。他是金华地区首位中共党员。周恩来曾告诫他不要锋芒毕露,毛泽东曾与之探讨中国革命的前程,蒋介石曾对之进行劝驾与封杀;他差一点被军阀政府枪毙,“文革”中跳崖又被救起,在全国政协大会直抒胸臆而博得**掌声;他著作等身,乡亲为之建了藏书阁;他一生服膺马列,皓首之年却在异国“皈依佛门”直至去世前两年,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为其贺寿……
历经改朝换代风雨的千家驹,一位谠言赤子,在近一个世纪充满着传奇色彩,其人生历程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千家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北京大学讲师,广西大学教授。
历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顾问,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工商行政管理
局副局长,**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民盟**副主席。著有《中国的内
债》、《新财政学大纲》、《中国货币发展简史》等。
千家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是浙江省金华地区首位中共党员。他
师承胡适,与吴晗有“五同”之谊。周恩来曾告诫他不要锋芒毕露,毛泽
东曾与他探讨中国革命的前程,蒋介石曾对他进行劝驾与封杀;他差一点
被军阀政府枪毙,“文革”中跳崖自杀又被救起;他在全国政协大会直抒
胸臆而博得**掌声;他著作等身,乡亲为之建了藏书阁;他一生服膺马
列,皓首之年却在异国“皈依佛门”;逝世前两年,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
为其贺寿……
本书在如实记载千家驹一生的同时,也对他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
平、胡耀邦、陈云、薄一波、江泽民、李瑞环等党和**领导人的往还,
与老舍、翦伯赞、范长江、金仲华、邓拓等至交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振兴
中国经济、教育的疾呼等,作了生动的描述。
引言
**章 书香之家
单门独子,“千家一驹”
就读中小学
与吴晗义结金兰
金华八县**跨党分子
“合会”资助上大学
第二章 北大熔炼
步入风雨飘摇的学府
遭遇“清党”
失礼于教育总长
被捕入狱,枪口余生
钻进“象牙之塔”
“五同”之谊的吴晗
示威南京城
出任北大非常学生会主席
周旋特务学生
“捣蛋分子”巧过毕业考试关
第三章 知遇胡适
“千家驹是谁的笔名?”
处女作《中国的内债》问世
与吴半农合译《资本论》
短命的民权保障同盟
陶孟和所长大发雷霆
主编《农村周刊》
初登大学讲坛
胡适证婚
第四章 热血救国会
投入南京抗日救国洪流
冯玉祥听课
避难青岛
论战梁漱溟
第五章 “客卿”广西
就聘广西大学
周恩来告诫:不要太露锋芒
展才于经济建设研究
主编《中国农村》月刊
轮流主编《国民公论》
未能到任的中山大学教授
与陈璧君的“两面之缘”
第六章 流亡香港
初入避风港
家遭浩劫
神秘的资助
患难中的友情
第七章 颠沛桂林
蒋介石的“劝驾”与“封杀”
交友叶挺将军
地下党再伸援手
昭平与何香凝为邻
创办《广西日报》昭平版
平械斗和办中学
第八章 再避港湾
拜访李济深
**经济通讯社
敬慕马寅初
为民盟奔忙
奔赴解放区
第九章 艳阳岁月
西柏坡拜见毛泽东
受聘人行**顾问
聆听刘少奇“剥削有功”论
参加筹建新政协
相伴陈云上海之行
荣任**私企局高官
周总理约谈起草“私企条例”
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陈毅埋单
第十章 “过关”出国
毛主席说:“你们要过好土改关”
“三反”,周总理保他一次性过关
赴朝慰问志愿军
访问苏联“老大哥”
出任**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第十一章 “反右”狂澜中
整风运动的赶潮人
响当当的反右运动“左派”
“反党纲领”闯大祸
漏网之鱼的“右派”的言论
未曾上交的“自我检查”
第十二章 “文革”洗礼
成为吴晗的“黑帮分子”
红卫兵抄家
香山“鬼见愁”跳崖
扣上“叛徒”的帽子
爱妻长辞
“你有严重的政治问题未交代”
令人啼笑皆非的干校生活
读书的黄金时代
第十三章 雨后天晴
致信邓小平:斯人不出,如苍生何
报章又见千家驹
心系教育
胡耀邦的亲笔复信
与薄一波谈整顿文风
深圳市发给第0001号聘书
小结古稀年
第十四章 皓首尚直言
出访美国、日本
再吐重视教育之心声
雅园留住话
蘸着血泪写春秋
畅唱丹心正气歌
留居美国,皈依佛门
去国仍忧思
八甸老翁披婚纱
第十五章 归去来兮
江泽民准他自由来去
老夫再作“黄昏颂”
宝岛之行
著作垒就丰碑
李瑞环贺寿
参考文献
千家驹世系图
千家驹年表
千家驹著作一览表
后记
20世纪初叶,日后闻名遐迩的一批闻人在浙江中部的山区小县——武 义相继出世:汤恩伯,1900年出生于武义县汤村,后来成为民国上将;潘 漠华,1902年出生于武义县上坦村,是名噪一时的湖畔诗人;徐英,1907 年出生于武义县水碓后村,21岁便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方悴农,1913 年出生于武义县陶宅的一个农民家庭,是**的农业科学家,年逾95岁仍 身强体健;潘絮兹,1915年出生,和潘漠华同村,工笔画一代大师;叶一 苇,1918年出生于武义县城,**篆刻艺术家,如今90高寿仍在著书立说 。 本传传主千家驹,出生于1909年,也是武义“名人集降现象”中的一 员。他是金华地区首位中共党员。周恩来曾告诫他不要锋芒毕露,毛泽东 曾与之探讨中国革命的前程,蒋介石曾对之进行劝驾与封杀;他差一点被 军阀政府枪毙,“文革”中跳崖又被救起,在全国政协大会直抒胸臆而博 得**掌声;他著作等身,乡亲为之建了藏书阁;他一生服膺马列,皓首 之年却在异国“皈依佛门”直至去世前两年,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为其贺 寿…… 历经改朝换代风雨的千家驹,一位谠言赤子,在近一个世纪充满着传 奇色彩,其人生历程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在现代武义名人中,千家驹与汤恩伯,一文一武,多有建树。如实整 理他们的生平经历与业绩,作为一份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后来人的责任 。拙作《民国上将汤恩伯》付梓,并应约完成《评读武义三十年》的撰写 任务之后,笔者即接着探研千家驹的一生,赶在千老诞辰100周年之际,完 成了《千家驹传》一书。 《千家驹传》的撰写,被列为武义县文化研究工程的**课题之一, 提供研究经费;作为名人旅游资源的开发,武义县风景旅游管理局提供了 经费支持。 说到旅游资源,缘于职业敏感,在研究本课题过程中倍感抢救、保护 和利用千家驹文化遗产的重要与迫切。千家驹藏书阁亟待完善与提升,干 老的著作、遗物、文物应及早收集与存展,干老在武义的故居应予修缮并 确定保护等级,干老的墓地及其在武义的祖墓须修整保护……或许,有些 人对此心存疑惑,《千家驹传》已能获得**统战部批准出版,这一** 信息还不明确么! 曾任全国政协常委和民盟**副主席的千老,作为**经济学家,作 为金华地区首位中共党员、武义籍的谠言赤子,其文化遗产是难得而珍贵 的旅游资源,期盼得到社会的重视。 本书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武义县政协副主席、千家驹藏书阁筹委会主 任陈珠生的重视与支持,得到了武义县人民政府分管文化教育的应慧英副 县长的鼓励与帮助;武义县档案局局长王文政先生提供了若干文献资料; 徐新荣先生精心翻拍了千家驹生平传略展览的图片,千家驹藏书阁管理人 员李延有、徐跃军和武义县博物馆涂志刚、董三军、薛骁百等先生提供了 协助。 提供文字、图片资料的还有:千家驹在澳大利亚的姨妹杨奇音,在美 国的女儿千若音、儿子千小驹,在湖北的儿子千枝柏;邢尔谦、徐卫、林 鸿、李艳等朋友提供了大量图片。此外,从网络下载了王泽庆等人的相关 资料;徐吉华、朱军、陈巧为整理、打印资料付出了劳动。 在此,对所有提供支持帮助者,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限于笔者学识水平,写作时间仓促,书中若有谬误,恳请读者批评指 正,以便有机会再版时订正。联系请用邮箱wytour@wytour.com。 朱连法 2010年春节于武义靖轩 就读中小学 千家驹的母亲,是旧社会一个悲惨而伟大的母亲的典型。她出生在武 义城南20里的郭洞村一个贫农家庭,未读过书。她曾告诉儿子家驹,她这 条命是捡回来的。 母亲何氏,讳舍耕。她出世时,由于家穷难养,生父本想把她溺死。 那个时候,重男轻女,溺婴之风甚盛,一些贫苦人家生下女孩,即行溺毙 。幸有邻居力劝,说这事有损阴德,父母才把她留养起来。她长大后,以 通常“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方式,嫁到了县城干家。 那时,一般妇女都要缠足,视“三寸金莲”为美女的重要标志。农家 女何舍耕从小要上山下田劳作,虽也裹过脚,但未裹成“三寸金莲”,故 被人称为“大脚婆”;加上她性情刚强,脾气急躁,因而,婚后越来越不 合丈夫心意。先天性“兔唇”的干照古,自愧貌丑,才娶了她;后经过补 唇整容,便抛弃了结发之妻。 何舍耕有普通劳动人民刻苦勤劳的优良品质,她以自己超常的辛劳与 奉献,承担起侍奉公婆、抚育二女一子的重任。尽管丈夫弃她而去,她依 然视承传干家香火为己任,对儿子家驹悉心抚养,生}白他有半点闪失。她 疼爱儿子,胜过她自己的生命,儿子4岁时才断奶。 1914年,她把5周岁的儿子送进县城皂角庙小学读书。这已是新式学堂 ,不再念《三字经》,读的是“人、手、足,狗、牛、羊”。安徽籍的王 炽康老师,为他们教了《孟子》、《古文观止》等课文。 当时学制,初小读4年,高小读3年,家驹在1918年进入壶山高等小学 。那时,武义还没有中学,这所高小就是武义全县的“*高学府”了。 校长徐耀光先生,是武义县****的乡绅,德高望重;他的两个儿 子都在北京行医,其中一个还留学过日本,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耀祖 光宗的大事。 徐校长学问渊博,让千家驹至老未忘。他记得开学的**天,徐校长 亲自给他们上课,讲《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 话,就整整讲了一个多钟头。 家驹入壶山高小的第二年,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与科学的五四新 文化席卷着中国大地,浙中小小的武义县城也或多或少地受到震动,“不 亦说乎”的影响力逐日减弱。 天资聪颖的千家驹,自小爱好读书识字,记忆力甚强,虽未被称为“ 神童”,也是学校里的佼佼者。十二三岁时,他已开始读中国古典文学作 品,《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等,无一不 读,手不释卷。他对《红楼梦》却没有兴趣,书中缠绵悱恻的男女之情, 他还难以领会与理解;但在进入大学后,*让他人迷的古典小说,却是《 红楼梦》,连做梦也与宝玉、黛玉在一起。 在母亲看来,不好好学习课文,把业余时间都花在破旧的古书里,自 然是不可轻饶的。为了阻止儿子看小说,她不知骂了他多少回。目不识丁 的她,只知道这些小说是“闲书”,小孩子看不得,要儿子整天读《论说 精华》(母亲讹成《论说金华》)、《论说文范》等,这是当时升考中学必 读的参考书。 未满12岁的千家驹高小毕业时,母亲张罗着让他去金华投考中学。 以产火腿著称的金华,在前清为府治,民国成立后,取消“府衙”, 以大行政区辖八县。辖区内只金华设有一所省立中学、一所省立师范及美 国教会办的一所成美女子中学。有的县虽有县立中学,但教学质量很差, 金华八县的小学毕业生,要**的,只得集中到金华考试。这跟过去科举 时代八县童生都到金华考秀才,几乎没什么两样。 从武义到金华,当时只有70华里崎岖不平的山道。有钱人家可以坐轿 子,贫穷人家只得靠两条腿走路。武义有江通金华,有小船往来其间,涨 水时**可到,但枯水时得行三四天,不如走旱路可靠。**走70里路, 对于一个不满12周岁的学童来说,是一件很不轻松的事。 1921年暑假,在同乡的带领下,千家驹结伴而行。他们起早摸黑两头 乌,走得脚底起泡,两腿酸痛,终于抵达金华。投考省立第七中学,竟一 举而中。返家报喜后,母亲为之准备行装。买不起皮箱,只得用竹笼替代 ,装满被服,雇人挑着,一起再到金华。千家驹进了中学,一住就是半年 ,寒假才得以回家。 在第七中学,千家驹只读了一年,便转学到金华第七师范学校。原因 是中学的学费太贵,包括住宿费、伙食费、学杂费、讲义费等,一年得七 八十元左右,家里支付不起;而师范学校则有公款补助,学杂费全免,伙 食费只要交半价,一年有三四十元便够了。不过,中学读4年毕业,师范则 要读5年。 千家驹父亲弃家外出后,每月仅向家里提供10元生活费,母亲要养活 一家四口和培养子女,十分艰难。勤劳的母亲整天在家做鞋子和供佛用的 宝锭,卖给杂货店,以供家用,而供应一年七八十元的学费,几乎是不可 能的事。于是,母亲到处托亲戚朋友说情,才把家驹转到了师范学校。 与吴晗义结金兰 在第七中学的一年中,千家驹遇上了两个日后名声显赫的人。一个是 汤恩伯,一个是吴晗。 本书篇首所提的汤恩伯,年长千家驹9岁,1922年3月考入日本明治大 学。就在赴考前夕,他路过金华,七中的几个武义同学招待了他。聚会中 ,同乡们说到千家驹如何刻苦用功,但因被父亲所遗弃,家中贫困,生活 极为俭朴。 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