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朋友之间所处的环境不同,在经历、教育程度、道德修养、性格等方面虽然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但也不尽相同,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不应该成为友谊的障碍。友谊的长久维持应该是正确对待这类差距的结果。应该承认自己和朋友在对待事物方面的差距,适应这种差距,双方可以有争论,有辩解,但不可偏激,应在争论中寻找两个契合点,求大同,存小异。而事实上,有许多友情之所以中断,就缘起于对一些小异的偏激争执上。
所以当双方都各执己见、观点无法统一的时候,自己应该把握自己,把不同的看法先搁下来,等到双方状态较冷静时再辨明真伪。也许,等到你们平静的时候,说不定会相顾大笑各自的失态呢。
而当你胜利的时候,你也应该表现出自己的大将风度,不应该计较刚才对方对你的态度。应该顾及到对方的面子,可以给对方一支烟或是一杯茶,抑或是向他求索一点小帮忙,这样往往可以令他重返愉快的心理。这样才可使朋友之间长期相知相交。
很多时候,很多人忽略了朋友的感觉,以为自己用某个理论或事实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就一定让对方心服口服。而事实上不是这样。
这样看来,你虽然得到了嘴上的胜利,但和那位朋友的友情,却从此疏远了,甚至一刀两断。比较之下,你会不会觉得,当初真是有欠考虑,仅仅为了嘴上的胜利,而得罪了一个朋友——如果那位朋友较小气,说不定他正在伺机报复呢!
有些人在和朋友翻脸之后,明知大错已铸成,也故作不后悔状,还经常这样认为:“这样的朋友不要也罢。”其实这样对你又有什么好处?而坏处却很快可以看到,因为和别人结上怨仇,你就少了一位倾吐心事的人。
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去避免。圆融为人就要求我们能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不仅在一些思想观念上我们要求同存异,就是在具体的办事过程中我们也要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思路把事情办好,同时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以便日后进一步合作共事。
一般说来,豁达开朗之人比较宽容,能够对别人不同的看法、思想、言论、行为以及他们的宗教信仰、种族观念等都加以理解和尊重,而不轻易把自己认为“正确”或者“错误”的东西强加于别人。他们也有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或做法的时候,但他们会尊重别人的选择,给予别人��考和生存的自由权利。有时候,往往是豁达产生宽容,宽容带来自由。胡适先生说过:“如果大家希望享有自由的话,应采取两种态度:在道德方面,都应有谦虚的美德。每人都必须持有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是对的态度;在心理方面,每人都应用开阔的胸襟与兼容并蓄的雅量来容忍与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换句话说,采取了这两种态度以后,你会容忍我的意见,我也会容忍你的意见,这样相处起来就轻松自如了。
豁达并非等于无限度地容忍别人,开明并不等于对已构成危害的犯罪行为加以接受或姑息。但对于个人而言,豁达往往会有更好的人际关系,自己在心理上也会减少仇恨和不健康的情绪;对于一个群体而言,宽容开明,无疑是创造一种和谐气氛的调节剂。因此,豁达宽容是增加亲和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大法宝。
没有豁达就没有宽容。无论你取得多大的成功,无论你爬过多高的山,无论你有多少闲暇,无论你有多少美好的目标,没有宽容心,你仍然会遭受内心的痛苦。世界上*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胸怀。古今中外因豁达、开明、宽容、谦让的品德而获得他人的友情、爱戴的例子数不胜数。
唐高宗时期有个吏部尚书叫裴行俭,家里有一匹皇帝赐的好马和很珍贵的马鞍。他有个部下私自将这匹马骑出去玩,结果马摔了一跤,摔坏了马鞍,这个部下非常害怕,因此连夜逃走了。裴行俭叫人把他招回来,并且没有因此而责怪他。
有一次裴行俭带兵打了胜仗,得了许多珍宝。他把这些有价值的珍宝拿出来给客人看,一个下属在抱着一个直径两尺、很漂亮的玛瑙盘出来给大家看的时候,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把盘子摔碎了,他顿时害怕得不得了,伏在地上拼命叩头以致流血。裴行俭笑着说:“你不是故意的。”脸上并无可惜的样子。
裴行俭没有因自己的损失和难堪而大发雷霆,怀恨在心。相反,他都表现出宽宏大量、豁达开明、毫不计较的美德和风度。结果他不仅没有受到更多的损失、得到更多的难堪,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平息了纠纷,博得了别人的颂扬和爱戴。
因此,一个人只有豁达、开明、宽容才能接受别人,善于与他人相处,能承认他人存在的意义和作用,他才能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为集体所接纳,与别人互相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也才会协调,才能与集体成员融为一体。合群的人,常常能够与朋友共享快乐,表现出的积极的态度总是多于消极的情感,即使在单独一人时,也能安然处之,无孤独之感。因为这种具有积极情感的人会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够对自己的能力、个性、情感、长处和不足做出恰当和客观的评价,不会对自己提出苛刻的、不切实际的要求,能恰如其分地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做人的原则,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并不回避和否认自己的缺陷,尽量用自己的乐观情绪去感染别人。正是这些特点,才赢得大家的喜爱和认同。
学会豁达、宽厚待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以下几点:
首先,豁达地对待他人,要认识到“人无完人”。比如,某某同学她虽然成绩好,口齿伶俐,但并不等于一好百好。“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她总有她的弱点,即使在她的长**面,也总有比她强的人。她与人争辩、吵架经常赢,偶然输一次,本是生活中一件很正常的事,她却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因而以这次偶然的失败为契机,导致她心理失衡,情绪一落千丈:出现明显的担心、害怕、惶惶不安等不良情绪。实际上,她在初三时已有过一次教训,虽然老师帮她走出了心理阴影,她却只“吃一堑”,而没有“长一智”。可见,在充满竞争的社会生活中,要认识到“人无完人”,既要求自己不断进步,又允许自己偶尔失败,才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与人相处必须做到得理也要让人。同样以上面的女同学为例。别人把她驳得说不出话来,她是那样气、那样恨别人,将心比心,她次次把别人逼得无话可说,别人会不会恨她?所以,她在同学中的对立面太多,以致她出现不良情绪后,竟没有人同情她、帮助她,反而乘机攻击她,使她“没有任何朋友”。她的教训告诉人们,与人发生争论、冲突时,只要占到了理,就应主动给人台阶下,给别人留点面子,这样你不仅会在道理上战胜了别人,更会在情感上战胜别人,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再就是必须学会“宽容别人”。上文中的那位同学常常说:“我恨死别人了。”这种憎恨心理对她的不良情绪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方面,她在憎恨别人时,心里总是愤愤不平,希望别人遭到不幸、惩罚,却又往往不能如愿,陷入失望和莫名烦躁之中,使她失去了往日那种轻松的心境和欢快的情绪,扰得她心神不宁;另一方面,在憎恨别人时,由于疏远别人,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言语上贬低别人,行动上敌视别人,结果使人际关系越来越僵,以致树敌为仇。而且,今天记恨这个,明天记恨那个,结果朋友越来越少,对立面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成为“孤家寡人”。这样一来,不仅负面性生活事件的来源广泛,而且承受能力也越来越差,社会支持则不断减少,以致在她情绪一落千丈之后便一蹶不振。可见,憎恨别人,就如同在自己的心灵深处种下了一颗苦种,不断伤害着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不是如己所愿地伤害被憎恨的人。所以在别人伤害了自己,心里憎恨别人时,不妨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下,假如你自己处在这种情况下,是否也会如此?
P1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