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万事如意,必懂潜在规则
若要万事如意,必懂潜在规则。对于运用得当的人,潜规则必会锦上添花;而对于那些置之不理的人,则常常举步维艰、连连受挫。掌握、运用潜在规则,是我们把握先机、登鼎人生的制胜法宝。
什么是潜规则?潜规则是相对于“元规则”、“明规则”而言的。顾名思义,就是看不见的、明文没有规定的、约定成俗的、但是却又是广泛认同、实际起作用的、人们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则。“潜规则”这个概念是吴思先生所创,作为系统研究中国历史“潜规则”的**人,吴思先生认为:潜规则便是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规矩。其实,潜规则不仅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规矩,也支配着我们事业和人生的发展。事实上,潜规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我们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其重要性已一步步突显。从呱呱落地开始,到逐步长大,再到步入职场开拓人生,渐渐地,���终于“爱”上了“潜规则”,并借由它顺风顺水、万事如意。
《水浒传》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水泊梁山经历三次天王的更替,每次天王更替,都带来一次繁荣。当然,每一次**更替,都是一次权谋的集中运用,也是潜规则的大调动。可以说,晁盖能够成为梁山的第二代天王,是吴用等人使用潜规则的结果。本来,当时晁盖等人因为抢劫生辰纲,被官府追杀,逃跑至石碣村后,想依托阮小二等阮氏三兄弟生活,效果不好后可以走**路线投奔梁山泊。到了梁山泊后,聪明过人的吴用发现并利用了林冲与王伦间的矛盾,出其不意地火并了**代天王王伦。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林冲放弃梁山*重要的位置,使得这次潜规则的效用并不明显。而宋江逐渐取代晁盖,成为梁山第三代天王,除了宋江的个人能力全方位确实超过晁盖之外,也是吴用、公孙胜、林冲、花荣等梁山主要干将,事实上都已经与宋江心气相通,甚至沆瀣一气的结果。在一代代天王的更迭中,潜规则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晁盖通过潜规则游戏夺得了梁山霸权,但也在潜规则中,不得不离去,让出了梁山宝座,拱手送给了宋江。其实,但凡一个组织,一个社会形态,总会有些若有若无,说不清楚道不明白,但又实实在在存在并发生影响的某些力量和约束。一个人的成功、晋升,单单靠个人的才能、品德也是远远不够的,不熟识潜规则的人,是永远无法掌握制胜先机的。
海瑞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他肯定是一个不贪污不受贿,也不接受任何“灰色收入”,百姓们有口皆碑的清官。这位清官在浙江淳安当知县的时候,穷得要靠自己种菜自给,当然更舍不得吃肉。有一次海瑞的母亲过生日,海瑞买了二斤肉,这条消息居然传到了总督胡宗宪耳朵里。第二天,总督发布新闻说:“昨天听说海县长给老母过生日,买了两斤肉!”那么,这位有口皆碑的清官*后是什么处境呢?海瑞*后当到了吏部侍郎,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中组部副部长。这位副部长去世之后,连丧葬费都凑不齐。监察部的部长助理王用汲去看,只见布衣陋室,葛帏还是破的,感动得直流眼泪,便凑钱为他下葬。当时就曾有一个叫朱良的读书人,到海瑞家后留下了这么一首诗:“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菜根。说与旁人浑不信,山人亲见泪如倾。”足见其穷困落魄之处。
能力、德行如海瑞这般人,*终也只能落得个“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菜根”的境地,盖因其不谙官场之道,也就是不了解官场中的潜规则。自古以来,官场、职场生涯中就玄机颇多,古人就曾用“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来概括行走官场的智慧。到今天,如何与上司同事相处,如何处理顺境与危机,如何在明争暗斗的职场左右逢缘,仍然是让无数办公室男女头疼的问题。
对于潜规则,不同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有些人正义凛然,揭竿而起,大呼倒潜;有些人事不关己,对错不究,闲看天边云卷云舒;也有些人坚决拥护,孜孜不倦,乐此不彼。真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我们必须谨记:若要万事如意,必懂潜在规则。一个行为高尚、光明磊落的人当然值得尊敬,但一个胸有城府、颇有心机的人恐怕也无可厚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显规则”也越来越完善,如此一来,几千年来流行于世、行之有效的各类社会“潜规则”是否就可以弃之不用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道理依旧在那,对于潜规则,运用得当的人必会锦上添花,置之不理的人则常常举步维艰、连连受挫。掌握、运用潜在规则,是我们把握先机、登鼎人生的制胜法宅!
潜规则,既要客观认识,又要巧妙迎合
人生就象一场游戏,有赢有输,有得有失,没有人会一帆风顺的走完所有的路。而任何游戏都有自己游戏的规则,违背这个规则的人,虽然不一定遗臭万年,又或者被黑道、**机关追杀,但是人言可畏、三人成虎,有时候会给你造成重大的损失。在人类社会中,规则无处不在。没有规则的地方,丛林法则就会出来发挥作用。规则失灵的地方,潜规则就会代替规则发挥作用。
所以,无论你身处何方,你不仅要关注并遵守显规则,更要注意那隐藏背后的潜规则。周围人都默认、遵循这个规则时,一旦触犯它,就很容易成为别人攻击的对象,不知不觉间受到排挤。不管是商界政界还是学界,在社会各方面,我们不仅要客观认识潜规则,也要巧妙的迎合。否则后果只能由自己承担。
陶渊明的故事耳熟能详。义熙元年(405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P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