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全诗,虽不免小有平平之处,但总体上是新颖奇特的,显示了诗人化抽象为具象的艺术功力。有人称赞**个意象是深刻独到、一新耳目的,同时责备诗人不该离开这一意象另生枝节,以致破坏了整体的和谐一致。但细读《烙印》,就不免觉得这责备还有可议之处。一种情思,在一篇诗中集中用一种意象表现,固可收到集中、贯串因而印象深刻的效果,倘用多种意象,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表现,也是常用的手法,不足为责备的理由。破坏诗篇整体的和谐一致的凶素,不在所使用的意象是单一的还是多样的,而在意象与情思契合得是否自然、意象本身是否新颖以及意象之间的内在、外在的联系是否紧密。如果要寻找《烙印》在构思上的不足,恐怕不宜以意象杂多、不够集中为由,而应指出各个意象之间缺乏联系的纽带。孤立地看,诗中不乏峰峦,时见光彩,总体来看,则各部分联系较为松散,缺少整体性的和谐统一之美。因此人们往往摘引“我嚼着苦汁营生,/像一条吃巴豆的虫”等名句,臧克家的诗名,也往往和这些呕心沥血雕琢锤炼出的警句紧密联系在一起,至于全诗,却很难如同唐诗中的若干名篇一样时时在人们记忆中浮起。这委实也不是臧克家一人的缺憾,要找同样的例证,在新诗史上是俯拾即是的。
《烙印》把诗人感受到的痛苦以如此新颖、婉转、恳切、鲜明的形式表达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但却没有点明这痛苦的内容。从这一角度看,《像粒砂》可以说是《烙印》的重要的补充。
《像粒砂》的基调,与《烙印》大体类似,但意象集中,主题明确,没有索解为难之处。诗人把包括自己在内的或一类人,比喻为在狂风的播弄、摆布下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显得软弱无力、卑微可怜,但心中依然藏着不平和愤激,依然未能忘情于昔日的力量和心中的方向的砂粒。使砂粒万般痛苦的,不但在于它只能在风的挟持下飞扬,直到“黄昏抛下黑影”,才“可以抱紧草根静一静”,自己完全成为狂风肆虐逞暴、颠簸戏弄的掌中玩物,丧失了自尊和自持,泯灭了人格和个性;尤其在于这并非一粒自甘沉沦或从未进取过的砂,它过去有过力量,心里有过方向,明白要去的地方。今昔对比,才倍感苦痛,才充溢着对现实的愤激。“不要记住你还有力量,/更不要提起你心里的那个方向”,正说明它在怀念着有力量有方向的过去,憎恶着无力量无方向的现在,并且隐约地也在憧憬着有力量有方向的未来。这就是使年轻的诗人把生活看成痛苦的谜,把自己比成一条“吃巴豆的虫”,终年“嚼着苦汁营生”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