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675年那个秋雨霏霏的9月,安东尼·范·列文虎克发现细菌至今,人类认识细菌已经有325个年头了,细菌已经是人类的“老朋友”了。不过,对于这位“老朋友”,除了专业工作者外,又有多少普通百姓了解呢?这是一个问题,一个关系生老病死的问题;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一个关系人类发展的问题。
在大众的眼睛里,“细菌”的形象并不十分美好,甚至有些邪恶。这对一群与人类相识300余年的“老朋友”们显然是有失偏颇,有失公允的。究其原因,巴斯德提出的“细菌致病说”似乎要负些责任,100多年来,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细菌致病说”,将细菌与疾病画上了等号,于是“细菌”就被戴上了一副恶魔的面具。巴斯德以后的微生物学家们,以及所有正在从事着微生物学研究、教学的工作者也要负些责任,微生物学在进入现代研究阶段后,分工日益细化,每一个研究者实际上都成了“坎井之蛙”,如巴斯德、科赫这样能够俯瞰全宇、统领学科的“帅才”不复世出。偏见也就在所难免。从事科学普及的作家与媒体看来要承担更多一些责任,正是因为缺乏对细菌“全方位”的描写与报道(这是作为教师的笔者盼望良久的事情),才使“细菌”——这些人类的“老朋友”们长期蒙受了“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