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你和奥巴马的距离有多远:只要你愿意。世界触手可及
只要你愿意,世界触手可及
我们总是感叹自己相对于这个世界是多么的渺小,周围有那么多成功的人,听起来却像遥不可及的神话,好像来自两个世界,我们与他们之间隔着十万八千里。但六度分隔理论却告诉我们:地球其实很小。
生活中总是有无数次这样的偶遇和巧合:我们和一个陌生人成为朋友,聊着聊着,却发现原来我们认识同一个人,或者我认识的一个人和他认识的一个人是好朋友:又或者我们陪着自己的表哥或堂哥去相亲,一见面才发现相亲的对象竟是自己的小学同学或是以前单位的同事。于是我们马上会觉得对方更亲切,并感觉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奇特。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是这样奇1圣,看起来永远都没有可能,但下一秒便这样擦肩而过。世界到底有多大?我们和世界上其他人的距离到底有多远?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尔格朗的答案是——六个人。
社会学家总是希望他们的研究不仅是基于实验和经验性的认识,还渴望自己的结论能够与公认的数学理论联系起来,这样,他们的研究就可以作为一个正式的科学结论让公众心服口服。而“小世界”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只要寻找一定的联系方式,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是可能的,再多的人际链条都可以打通。
有这么一个故事:
几年前,一家德国报纸接受了一项挑战,要帮法兰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与他*喜欢的影星马龙·白兰度的关联。结果经过几个月,报社的员工发现,这两个人只经过不超过六个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脉关系。
原来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移民,有个朋友住在加州,刚好这个朋友的同事,是电影《这个男人有点色》的制作人的女儿在女生联谊会的结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马龙·白兰度主演了这部片子。
对于有些人而言,这个故事听起来更像小概率下产生的缘分,如果缺失其中任何一环,则和马龙·白兰度建立联系都岌岌可危。假若烤肉店老板没有加州的朋友又或者不是伊拉克移民呢?假若他朋友没有一个和电影制片人打交道的结拜姐妹呢?对于一件事情的质疑,我们总是可以找到很多的论据进行辩驳;而同样,对于一件事情的实施,我们也可以找到足够多的途径——只要我们愿意。
莱特兄弟想要像鸟儿一样自由地飞翔在蓝天,所以他们制造了飞机:比尔·盖茨想要全世界每一个人都用上电脑,所以他创建了微软帝国。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如同疯子一样地存在,因为他们想到的都是从来没有出现的,或者说是很多人不敢想的。而人脉的拓展也是如此。有些人总是满足于自我固定而狭隘的圈子,随机又随缘地等待着自己生命的贵人。和一定层次的人打交道,对于他们,似乎连想象都是亵渎。而事实却是:你不主动去和马龙·白兰度建立联系,他更加不可能来找你。
事情发生的**因素便是:你要了解,只有你先想到,才可能做到。
在一本畅销书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当你真心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你身上散发出来的就是那种能量的振动频率,然后全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正所谓成功吸引成功,想要某件事物的你才能吸引某件事物,道理就是如此。只有打心眼渴望某件东西,无时无刻不怀想拥有它的好处和感动,一个人才会为此全力以赴,拼了自己的老命,积极寻求各种可能性。
而从不想似乎永远不会发生的事的一类人,在没有开始做事情之前,已经预设立场,给自己打了一针心理疫苗。那么,这种事情还怎么可能会做到?还怎么可能去想做这样的事情?因为事先在心里预演了种种自己不能做到的理由,所以失败就是意料之中,而成功就是大大的意外,遇到了想遇见的人便是缘分。
很多成功人士与贵人的相遇**不能简单归结于什么巧合或缘分。机会都是他们自己创造的——因为想要学习成功人士的经验,想要成为一个成功人士。他们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与贵人之间的会面——电话、信函、卡片、高尔夫球会、高端会谈……方式不一而足,能力也有高有低:但正是因为有各种推销自我的举措,才实现了个人机会的概率呈几何倍数增长。日月光半导体公司总经理刘英武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当初在美国IBM服务时,为了争取与老板碰面的机会,每天都观察老板上洗手间的时间,然后自己也选择在那时去洗手间,增加与老板的互动。
而我们很多人觉得机会应该是用一种流星撞击地球的华丽方式,而不是像个傻瓜一样在厕所蹲点与老板谈心得体会来获得。正所谓有心意才会有创意,如果开始去想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做一些以前从来不做的事情,你会发现失败与成功不过一墙之隔。
不管是寻找客户还是生命中的另一半,敢想才敢做,有想法更要有行动。如果你想追求一个女孩,那就认真守在楼下唱情歌,写长长的情书,孝敬她的父母,尊敬她的师长,看她喜欢的韩剧积累经验吧!同样,你想要约会奥巴马,那就给他的国务卿打电话,给自己海外的同学写电子邮件,或者在他女儿的博客上十年如一日地留下自己华丽的诗篇!
只要你有想法而且愿意实施,你就会有50%的机会——成功或者失败。而一个从不去幻想触碰世界边际的人,他便只能成为一个****的失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