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天安门往事追踪报告(上、下)
QQ咨询:
有路璐璐:

天安门往事追踪报告(上、下)

  • 作者:曹宏
  •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7330519
  • 出版日期:2010年08月01日
  • 页数:2
  • 定价:¥9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饱经600年风雨沧桑的天安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心脏。作为近代中国历史的见证者,它不仅目睹了中国*后一个封建王朝衰落的悲凉,见证了中国人民一次次要民主争自由,反抗外国侵略和反动统治的斗争,更是共和国举行重大庆典、盛大集会和外事迎宾的神圣重地。新中国**们的每一项重大决策,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每一件大事,几乎都会在天安门前有所体现。
    文章节选
    世人都知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位于市**的天安门广场是北京的心脏。自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以来,天安门广场便成了新中国庆典活动的重要场所。那一个个雄伟壮观的场面,那一片人山人海的欢声鼎沸,早已经印记在亿万人的心中……
    欢声背后却凝聚着多少艰辛和泪水?广场隆隆行进的方队,背后却有着多少故事?
    在那高耸的城楼之上,明清两朝宫廷的隐密,共和国60多年的曲折经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印刻在这座世界**大广场上,后人是否都能知晓?
    让我们掀开历史的尘封,从广场的历史再看到它的现在——
    01/
    世界上*大、历史*悠久的广场,当属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悠久、面积*大、气势*宏伟的城市**广场。这不是夸张之辞,而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区**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坐落在广场北端,五星红旗在广场上空高高飘扬,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在广场**,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壮丽的中国革命和历史博物馆在广场东西两侧遥遥相对,毛主席纪念堂和彩绘一新的正阳门城楼矗立在广场南部。整个广场北起天安门,南至正阳门,东起历史博物馆,西至人民大会堂,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百万人举行集会,堪称世界广场之*。
    世界上其他**的任何一个广场,建筑面积都不能与之相比。如莫斯科**的红场,大小只是天安门广场的1/10。
    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已成为新中国的象征,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
    讲到天安门,就要讲到北京,是首都的地位造就了这一凝聚天下人心的广场。
    北京作为中国的都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中的帝尧时代建立的都邑——“幽都”,就在北京这个地方。当时,那个时候还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夏以前还是部落联盟时期,首领居住的地方一般连城墙都没有,顶多四周挖条沟,再修个土围子,还称不上城市。
    北京真正形成城市,是在什么时候呢?
    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于北燕,北燕定都蓟城(今北京广安门以北和白云观一带),这便是北京城的前身。公元前5世纪至3世纪,战国七雄中的燕国,也是以蓟城为首都。
    现代的出土文物证明,那时的城市还很繁华,已经是当时北方的大都会。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蓟城就成了秦朝的46郡之一。一直到唐朝末叶,这里既是一个商业**,也是一个军事重镇。北京曾先后称幽州、燕山府。
    公元10世纪,契丹人连犯中原,并在中国北方建立了辽朝,燕京是它的陪都,号称南京。据史书记载,城内繁华程度虽比不上北宋的首都开封,不过宋朝的人士来此一游,均说景物之盛与南朝已无太大区别。
    作为一个大王朝的首都,北京定都的历史应该追溯到850多年前,即金代。2003年,北京举行了隆重的建城850周年纪念,便是从金中都算起。
    从东北白山黑水起兵的金国灭辽、灭北宋后,于公元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从此,这里成了一个割据中国半壁江山的王朝的首都。后来,元灭金,元世祖忽必烈在此建立新都,并建���城,改名为大都。这里就成了全国**的政治**,并享誉海内外。
    1367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北伐。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成为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同年9月,徐达大军攻克元大都,元朝统治被推翻。
    为了削除前朝的“王气”,朱元璋下旨将大都改名北平府,将大都北城墙向南收缩了3公里,另建新墙一道。1380年,朱元璋的四儿子燕王朱棣,遵父命镇守北平。
    1398年,朱元璋驾崩,其孙朱允继位,年号建文,是为明惠帝,又称建文帝。此时,镇守北平的朱棣已重兵在握,一心想要篡夺皇位,遂于1399年以入京诛奸臣为名,向南京进兵,史称“靖难之役”。4年之后,叔叔打败了侄儿,夺取了大明帝位,燕王朱棣摇身一变,成为了明成祖,并改年号为永乐。
    坐上龙椅的朱棣,并未忘记自己起家的“龙兴之地”北平,并深知逃到塞外的蒙古族残余势力,仍可能卷土重来。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北方,保住明王朝的千古基业,明成祖打算将国都由南京迁至北平。
    一些大臣看出朱棣的迁都意愿后,便开始“急皇上之所急”,搜肠刮肚地为明成祖寻找起迁都的理论依据来。据《明成祖实录》所载,永乐元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上书朱棣说:“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入承大统。而肇迹之地,皆有升崇,窃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兴化之地,宜尊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师。”
    1403年2月4日,朱棣将北平改称为北京,但在正式迁都前暂称“行在”(即皇帝外出时的行宫)。1406年,朱棣派大臣赴四川、湖广、江西、浙江等地征集木料,烧造砖瓦,并征派各地工匠、军士、民工,开始了大规模营建宫殿楼阁的浩大工程,直到14年后的1420年方告完工。1421年(永乐十九年),朱棣颁诏正式迁都北京。
    明宫城(即现在的故宫)建在元大都城的**,沿用了元朝大内的旧址而稍向南移。其主要建筑都布置在北京城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两侧匀称地排列许多建筑群,且左右对称。这座成为了北京核心部分的帝王宫阙,至今仍保存得十分完整。它巍峨壮丽,千姿百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堪称世界建筑的瑰宝。
    宫城之外还有范围更大的**,筑高大红墙围绕,同样是百姓不得进入的**禁地。**围墙长3,225丈9尺4寸(约10,753米)。从现今**下来的东**根、西**根、西安门和东安门等地名,我们可大致描绘出**的范围:东西**根相连,为**的北墙(即现在的平安大道位置);东**根向南,经过东安门再向南,与东长安街相接,为**东墙;西**根向南,经过西安门再向南,沿太液池西岸(即现在中南海的西墙)与西长安街相接,为**西墙,东西长安街为**南墙所在。
    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的正门——承天门(今天的天安门)建成。这一年,可以算是天安门的建成之始。在**的*南端,还建有一座砖石结构3个洞的券门,为**的*南门“大明门”,大致在今天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上。
    在大明门左右两侧,是两道通脊红墙,分别向东向西,再折而向北,形成一个长540米、宽65米的**大道。然后红墙再分别折向东、西,与位于今天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门前的两座砖石结构的3洞券门(东为长安左门,西为长安右门)相接,再往北,与天安门城墙一线的**相接,形成一个东西长365米,南北宽约125米的横向广场,并与**大道组成为一个瘦长的“T”型广场。更确切地说,就是由一条倒凸字形的围墙,圈出了天安门广场*早的雏形。
    明朝在皇宫南边这种建筑的多样格式,使承天门即后来的天安门前的广场显得布局严整且富于变化,气势也更加开阔。
    P8-12
    ……
    目录
    报告之一 打开沉重厚密的天安门历史档案
    01/世界上*大、历史*悠久的广场,当属天安门广场
    02/昔日天安门外同时上演着“金榜题名”和“秋后问斩”
    03/历史悠久的城楼兴建,满清入关起了“天安门”之名
    04/金水桥、华表与石狮的来历和典故
    05/广场遭遇庚子之劫,民国年间又改建
    06/天安门广场喜获新生后,首先清理陈年垃圾
    07/天安门城楼于1969年秘密重建,后来揭开神秘面纱
    报告之二 英雄纪念碑和博物馆建设揭秘
    01/纪念碑的开工比共和国诞生早十几小时
    02/极富民族特色的造型设计,毛泽东、周恩来亲笔题字
    03/做好壮阔精美的浮雕装饰,历经8年纪念碑隆重揭幕
    04/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成为一部立体形象的“二十五史”
    05/油画《开国大典》经历坎坷命运,**博物馆匾牌高挂又开新篇
    06/年复年、日复日,广场**与旭日同升
    报告之三 天安门广场上卷起“五四”学生运动的风暴
    01/“克林德碑”变为“公理战胜碑”,部分国民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
    02/新文化运动**走上广场大讲台
    03/巴黎和会激怒的学生,在天安门前引发“五四”事件
    04/游行队伍汇聚天安门广场,随后前往“火烧赵家楼”
    05/“五四”爱国风暴在全国引起反响,天津学生周恩来等积极参与
    06/ 天安门广场的风暴冲击全国,军阀政府被迫拒签巴黎和约
    报告之四 广场上响起抗日民族解放的*强音
    01/“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书桌了”的呼声惊起了北平学生
    02/一二·九当天,长安街旁的新华门前出现大请愿
    03/一二·九一星期后,一二·一六爆发第二次大示威
    04/天安门抗日之火燃遍全国,推动了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报告之五 筹备开国大典选定天安门广场
    01/在西柏坡山沟里,共产党**们感到胜利比预想来得更快
    02/毛泽东强调永远以马恩列斯为师,并告诫不要当李自成
    03/刘少奇访苏与开国大典提前
    04/围绕国号出现争论,开始毛泽东喊的是“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万岁!”
    05/选定天安门为开国大典地点,使它永远与新中国同在
    06/天安门城楼大“整容”,**亲手升起五星红旗
    报告之六 天安门迎来历史上*光辉的时刻——开国大典
    01/在世界瞩目的伟大日子里,毛泽东按钮升起五星红旗
    02/毛泽东在天安门宣告“**人民政府成立了”,未说“站起来了”这句话
    03/中苏两国摄影师为盛典留下历史镜头,可惜苏方的彩色胶片烧毁
    04/经过3个月紧张训练,解放军的阅兵震惊中外
    05/在“我们自己的飞机来了”的欢呼声中,解放军有了自己的空军
    06/面对万众欢腾的大游行,毛泽东站立6个小时,回去也无睡意
    报告之七 “文化大革命”时期广场上漾起“红海洋”
    01/八大报告刚通过几天,毛泽东在天安门上便对刘少奇表示了不同意见
    02/“八·一八”毛泽东检阅红卫兵由来始末
    03/毛泽东8次检阅红卫兵,数目达1,100多万人
    04/“文革”头5年间,天安门上站在毛泽东身边的只有林彪一人
    05/“接班人”林彪对毛泽东的对抗公开化,在天安门上竟不辞而别
    报告之八 “四五”运动和广场上的百万人悲戚
    0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恩来去世,引来百万人到广场自发举行国葬
    02/“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清明节广场上发出怒吼
    03/天安门前也成为毛泽东的追悼大会会场
    04/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时,天安门又成沸腾的海洋
    报告之九 广场上建起的伟人圣殿纪念堂
    01/保存毛泽东遗体的前前后后也充满了斗争和风波
    02/人们担心“如果遗体保护不好,我们就会成为千古罪人”
    03/经过十几年努力,现在宣布“完全可以万无一失地长期保护下去”
    04/纪念堂选址在何处?是香山、景山、玉泉山还是天安门……
    05/万人拼搏,半年间在广场南部建起纪念堂
    06/三中全会后邓小平谈到纪念堂说:“我不赞成把它改掉”
    07/毛主席纪念堂永远受到人们的敬仰
    08/在毛主席纪念堂内,解放后党的**代**群体聚一堂
    报告之十 天安门城楼上的外交活动内幕
    01/新中国成立时*早上天安门的苏联人,来的却不是政府官员
    02/赫鲁晓夫一上天安门加深“蜜月”关系,下城楼却不同意给中国核技术
    03/赫鲁晓夫二上天安门时,竟当面向毛泽东说要撤回专家
    04/屡屡上天安门城楼上的亲王成为毛泽东、周恩来的朋友
    05/毛泽东与西哈努克并肩登上天安门
    06/美国作家斯诺登上天安门是中国发出的信号,尼克松却未看懂
    07/让小球推动大球转,中美交往大门终于打开5
    08/尼克松访华成功,在天安门上表达交往信息的斯诺却在此时长辞人间
    报告之十一 广场上的14次大阅兵见证了军队现代化进程
    01/开国大典时毛泽东“又愉快又不愉快”,受阅部队虽意气风发却装备陈旧
    02/35周年国庆大阅兵展示改革开放后的国防新面貌
    03/50年大庆阅兵,是半世纪以来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04/阅兵显示中国国防同过去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05/60年大庆新世纪大阅兵,壮我国威、军威
    报告之十二 广场见证港澳回归和北京申奥成功
    01/香港回归经历了艰难历程,终于在1997年迎来了盛况
    02/天安门广场上竖起象征香港回归的***牌
    03/澳门的顺利回归,再次引起历史广场上***的欢呼声
    04/申奥成功的喜悦,使沸腾的天安门广场彻夜不眠
    编辑推荐语
    权威军史专家倾力奉献,图文并茂,真实再现共和国**的风采,给人以思想和视觉的震撼。是一部值得阅读、收藏的珍贵红色经典。
    天安门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见证者,它不仅目睹了中国*后一个封建王朝衰落的悲凉,见证了中国人民一次次要民主争自由,反抗外国侵略和反动统治的斗争,同时还见证了新中国发生的一切重大事件,更是共和国举行盛大庆典的神圣重地。
    打开沉重厚密的天安门历史档案,见证新中国开国大典*光辉的历史时刻。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