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知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位于市**的天安门广场是北京的心脏。自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以来,天安门广场便成了新中国庆典活动的重要场所。那一个个雄伟壮观的场面,那一片人山人海的欢声鼎沸,早已经印记在亿万人的心中……
欢声背后却凝聚着多少艰辛和泪水?广场隆隆行进的方队,背后却有着多少故事?
在那高耸的城楼之上,明清两朝宫廷的隐密,共和国60多年的曲折经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印刻在这座世界**大广场上,后人是否都能知晓?
让我们掀开历史的尘封,从广场的历史再看到它的现在——
01/
世界上*大、历史*悠久的广场,当属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悠久、面积*大、气势*宏伟的城市**广场。这不是夸张之辞,而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区**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坐落在广场北端,五星红旗在广场上空高高飘扬,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在广场**,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壮丽的中国革命和历史博物馆在广场东西两侧遥遥相对,毛主席纪念堂和彩绘一新的正阳门城楼矗立在广场南部。整个广场北起天安门,南至正阳门,东起历史博物馆,西至人民大会堂,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百万人举行集会,堪称世界广场之*。
世界上其他**的任何一个广场,建筑面积都不能与之相比。如莫斯科**的红场,大小只是天安门广场的1/10。
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已成为新中国的象征,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
讲到天安门,就要讲到北京,是首都的地位造就了这一凝聚天下人心的广场。
北京作为中国的都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中的帝尧时代建立的都邑——“幽都”,就在北京这个地方。当时,那个时候还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夏以前还是部落联盟时期,首领居住的地方一般连城墙都没有,顶多四周挖条沟,再修个土围子,还称不上城市。
北京真正形成城市,是在什么时候呢?
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于北燕,北燕定都蓟城(今北京广安门以北和白云观一带),这便是北京城的前身。公元前5世纪至3世纪,战国七雄中的燕国,也是以蓟城为首都。
现代的出土文物证明,那时的城市还很繁华,已经是当时北方的大都会。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蓟城就成了秦朝的46郡之一。一直到唐朝末叶,这里既是一个商业**,也是一个军事重镇。北京曾先后称幽州、燕山府。
公元10世纪,契丹人连犯中原,并在中国北方建立了辽朝,燕京是它的陪都,号称南京。据史书记载,城内繁华程度虽比不上北宋的首都开封,不过宋朝的人士来此一游,均说景物之盛与南朝已无太大区别。
作为一个大王朝的首都,北京定都的历史应该追溯到850多年前,即金代。2003年,北京举行了隆重的建城850周年纪念,便是从金中都算起。
从东北白山黑水起兵的金国灭辽、灭北宋后,于公元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从此,这里成了一个割据中国半壁江山的王朝的首都。后来,元灭金,元世祖忽必烈在此建立新都,并建���城,改名为大都。这里就成了全国**的政治**,并享誉海内外。
1367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北伐。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成为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同年9月,徐达大军攻克元大都,元朝统治被推翻。
为了削除前朝的“王气”,朱元璋下旨将大都改名北平府,将大都北城墙向南收缩了3公里,另建新墙一道。1380年,朱元璋的四儿子燕王朱棣,遵父命镇守北平。
1398年,朱元璋驾崩,其孙朱允继位,年号建文,是为明惠帝,又称建文帝。此时,镇守北平的朱棣已重兵在握,一心想要篡夺皇位,遂于1399年以入京诛奸臣为名,向南京进兵,史称“靖难之役”。4年之后,叔叔打败了侄儿,夺取了大明帝位,燕王朱棣摇身一变,成为了明成祖,并改年号为永乐。
坐上龙椅的朱棣,并未忘记自己起家的“龙兴之地”北平,并深知逃到塞外的蒙古族残余势力,仍可能卷土重来。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北方,保住明王朝的千古基业,明成祖打算将国都由南京迁至北平。
一些大臣看出朱棣的迁都意愿后,便开始“急皇上之所急”,搜肠刮肚地为明成祖寻找起迁都的理论依据来。据《明成祖实录》所载,永乐元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上书朱棣说:“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入承大统。而肇迹之地,皆有升崇,窃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兴化之地,宜尊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师。”
1403年2月4日,朱棣将北平改称为北京,但在正式迁都前暂称“行在”(即皇帝外出时的行宫)。1406年,朱棣派大臣赴四川、湖广、江西、浙江等地征集木料,烧造砖瓦,并征派各地工匠、军士、民工,开始了大规模营建宫殿楼阁的浩大工程,直到14年后的1420年方告完工。1421年(永乐十九年),朱棣颁诏正式迁都北京。
明宫城(即现在的故宫)建在元大都城的**,沿用了元朝大内的旧址而稍向南移。其主要建筑都布置在北京城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两侧匀称地排列许多建筑群,且左右对称。这座成为了北京核心部分的帝王宫阙,至今仍保存得十分完整。它巍峨壮丽,千姿百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堪称世界建筑的瑰宝。
宫城之外还有范围更大的**,筑高大红墙围绕,同样是百姓不得进入的**禁地。**围墙长3,225丈9尺4寸(约10,753米)。从现今**下来的东**根、西**根、西安门和东安门等地名,我们可大致描绘出**的范围:东西**根相连,为**的北墙(即现在的平安大道位置);东**根向南,经过东安门再向南,与东长安街相接,为**东墙;西**根向南,经过西安门再向南,沿太液池西岸(即现在中南海的西墙)与西长安街相接,为**西墙,东西长安街为**南墙所在。
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的正门——承天门(今天的天安门)建成。这一年,可以算是天安门的建成之始。在**的*南端,还建有一座砖石结构3个洞的券门,为**的*南门“大明门”,大致在今天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上。
在大明门左右两侧,是两道通脊红墙,分别向东向西,再折而向北,形成一个长540米、宽65米的**大道。然后红墙再分别折向东、西,与位于今天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门前的两座砖石结构的3洞券门(东为长安左门,西为长安右门)相接,再往北,与天安门城墙一线的**相接,形成一个东西长365米,南北宽约125米的横向广场,并与**大道组成为一个瘦长的“T”型广场。更确切地说,就是由一条倒凸字形的围墙,圈出了天安门广场*早的雏形。
明朝在皇宫南边这种建筑的多样格式,使承天门即后来的天安门前的广场显得布局严整且富于变化,气势也更加开阔。
P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