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西藏民族关系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西藏民族关系研究

  • 作者:苏发祥 苏发祥
  •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082586
  •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01日
  • 页数:322
  • 定价:¥25.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西藏民族关系研究》共分十一章,主要介绍了西藏自治区概况、西藏民族关系概述、藏族与门马族关系、藏族与夏尔巴人的关系等内容。
    文章节选
    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的比较研究表明,当时(2000年岁末)西藏的常住和暂住汉族人口(半年以上)的数量应该是86448人。可以断定,现阶段生活在西藏的汉族人口主要是没有取得当地户籍的暂住人口。这些暂住人口,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各项新政策在西藏的实施,私营经济(个体商店、摊贩、长途贩运的个体户、修理服务业、餐饮业、手工业等方面的个体经营者)在西藏城镇兴起的新形势下发展起来的。现在拉萨市、日喀则市、泽当镇、八一镇、昌都镇(包括昌都县和行署所在地)、那曲镇、狮泉河镇等城镇的汉族暂住人口在当地人口中的比例已经逐年增加。在拉萨市区,如果按行业来划分的话,饮食服务、娱乐休闲、建筑施工、装饰装修、装饰材料、五金修理、菜农菜商、服装鞋业、药材诊所、灯具家具等几乎全部由数量众多的汉族人(主要是四川人)垄断;而八角街一带的小商小贩则有相当数量的人是来自西北的回族。在拉萨,藏语、普通话和四川方言构成了语言的主体。另外,从这几年的情况看,这些人口已经不能简单地把他们划人暂住人口的行列,因为他们大都是举家居住在拉萨,在时间上已经不是一年或两年,而是长达好几年,甚至10多年。
    西藏自治区的汉族人口在地理分布上是很不平衡的,在全区的72个县中,78.2%的汉族人口集中居住在其中7个县(区),即拉萨城关区、昌都县、乃东县、日喀则市、那曲县、噶尔县、林芝县,而在另外65个县中只居住着其余21.8 9,6的汉族人口。200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8.11万汉族人口中,其中7.166万人居住在拉萨市,而占汉族总人口95 9/6的汉族人口又居住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区,即行政区划中的城关区。这一比例占拉萨市城区总人口22.13万人的34.34%。这就是说,2000年底,居住在拉萨市城区的汉族人口几乎占全西藏自治区汉族人口的近一半。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前身是建立于1952年的**民族学院研究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研究部曾汇聚了中国大部分民族学与社会学的**人才,如中国民族学与社会学的开拓者潘光旦、吴文藻、杨成志、吴泽霖、费孝通、林耀华和李有义等人,以及他们的学生陈永龄、宋蜀华、施联朱、王辅仁、吴恒和王晓义等**学者。
    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部更名为民族研究所,不久又建立了中国**个民族学系,20世纪90年代扩大为民族学研究院,2000年更名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半个世纪以来,名称和建制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她致力于民族学教学与研究的宗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该院毕业的民族学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己遍布全国各地,多为栋梁之材。同时出版了大量在国内影响巨大的专著和教材。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等人的文集,林耀华主编的《民族学通论》、宋蜀华的《民族研究文集》、陈永龄的《中国民族学史》(英文版),还出版了全所历年研究成果的论集《民族研究论文集》。这些出版物的共同特点是,以实地调查的材料为基础,以中国的56个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几十年来,这已成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几代人的学术传统。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毕竟是一个自西方传来的学科,在中国发展历史较短,几十年来又多次受政治运动的影响,所以与我国一些传统的老学科相比,中国的民族学无论在��业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方面,都是一个比较年轻、比较薄弱的学科。
    目录
    民族学社会学教材与研究丛书总序

    一、西藏自治区概况
    (一)行政区划
    (二)民族人口
    (三)地理气候
    (四)自然资源
    (五)语言文字
    (六)藏族族源
    (七)藏族社会历史
    (八)藏族经济生活
    (九)藏族宗教信仰
    (十)藏族民俗文化
    (十一)文学艺术与科技

    二、西藏民族关系概述
    (一)古代青藏高原的民族关系
    (二)近代西藏地区的民族关系
    (三)1951年以来西藏的民族关系

    三、藏、汉关系
    (一)历史上的藏、汉关系
    (二)西藏的汉族人口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汉、藏关系

    四、藏、回关系
    (一)西藏回族的来源
    (二)藏族与世居西藏回族之间的关系
    (三)藏族与西藏甘、青回族的关系

    五、藏族与门巴族关系
    (一)门巴族概况
    (二)历史上的藏、门关系
    (三)藏、门密切的经济交往
    (四)藏、门宗教文化交流
    (五)藏、门习俗文化交流
    (六)藏、门文学艺术交流

    六、藏族与珞巴族关系
    (一)珞巴族概况
    (二)历史上的藏、珞关系
    (三)当代的藏、珞关系

    七、藏族与蒙古族关系
    (一)历史上的藏、蒙关系
    (二)现阶段的藏、蒙关系

    八、藏族与夏尔巴人的关系
    (一)夏尔巴人的族源及种姓
    (二)语言及文化方面的交流
    (三)生活与习俗方面的交流
    (四)宗教信仰与教育方面的交流
    (五)经济领域内的交流

    九、藏族与位人关系
    (一)僵人的族称及其分布
    (二)历史上的藏、橙关系
    (三)西藏和平解放后的藏、僵关系

    十、党和**对西藏的各项优惠政策及其对西藏民族关系的影响
    (一)党和**对西藏的各项优惠政策
    (二)各项政策对西藏民族关系的影响

    十一、影响西藏民族关系的诸因素及其对策
    (一)影响西藏民族关系的诸因素
    (二)处理好西藏民族关系的对策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康定城汉、藏民族关系研究
    二、调查提纲(以藏、回关系为例)
    三、访谈提纲
    四、入户调查问卷(以藏、回关系为例)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