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夷
Flos Magnoliae
芳香通窍
外能祛除风寒邪气
内能升达肺胃清气
治鼻渊头痛、鼻塞流涕
【科属】木兰科
**功效
保护鼻粘膜
局部麻醉
降压
**各型慢性支气管炎
对症**
过敏性鼻炎 辛夷花3克,若是偏风寒犯肺者,加藿香10克;偏风热壅盛者,加槐花20克。放进杯中,以开水冲开饮用,每日1~2次。
鼻渊
辛夷25克,苍耳子10克,香白芷50克,薄荷叶2.5克。研为细末。每服10克,用葱、茶清食后调服。
治鼻塞
皂角、辛夷、石菖蒲等分。研为末。用绵裹住塞入鼻中。
药膳食疗
辛夷花鱼头汤
辛夷花12克,细辛3克,白芷2克,鱼头1个,生姜3片。鱼头煎至微黄,溅入少许清水,铲起。把药材和清水2500亳升,大火煲沸后,改为小火煲1个半小时,下鱼头滚约10分钟,下盐、油便可。本食疗方**各种鼻炎、感冒头痛。
认识辛夷
辛夷有散风寒的功效,用于治鼻炎、降血压;辛夷又是一种名贵的香料和化工原料,亦是一种观赏绿化植物,历史上曾多年供不应求。辛夷用途广泛,是辛夷为国内外紧缺中药材。日本早年从辛夷中提取挥发油用于香烟、化妆品原料和制药,在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大量从我国进口辛夷及挥发油粗品;国内除在中医方剂中广泛使用外,以辛夷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中成药也不在少数,如鼻炎灵等。
别名:望春花、木兰、紫玉兰
主产区:山东、四川、江西、湖北、云南、陕西、河南
性味:性温,味辛;归肺、胃经
入药部位:花
形态:落叶灌木,高三到四米。色泽鲜艳,花蕾紧凑,鳞毛整齐,芳香浓郁。
采集保存:冬末春初时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枝梗,阴干。
典籍考证:《神农本草经》
薄荷
Herba Menthae Haplocalycis.
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利咽透疹
疏肝行气
【科属】唇形科
**功效
刺激和**神经
**和**
健胃和祛风
芳香和调味
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风热
薄荷研细,加炼蜜和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噙含一丸。用白砂糖调丸亦可。
眼睑红烂
用薄荷在生姜水中浸一夜,取出晒干,研末,泡热激发洗眼。
急性结膜炎
车前草(子)50克,薄荷10克,分2次煎汤500~600ml,等药液凉后用消毒纱布蘸药液洗患眼,洗时拨开上下眼睑,使药液进入眼球结膜,每日1剂,洗3~5次,至痊愈为止
药膳食疗
薄荷豆腐
豆腐500克,鲜薄荷叶50克,鲜葱3根。将材料入锅,加2碗水煮,待水减半时即乘热食用。本食疗方可治伤风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病症。
认识薄荷
薄荷是世界三大香料之一,号称“亚洲之香”,而薄荷给人*深刻的感受,莫过于含在嘴里的那一股清���了。**薄荷以苏州出产为*好。《物类相感志》中记载,凡收薄荷,必须隔夜用粪水浇灌,雨后再去收割,则性凉,反之则性不凉。苏州城黉宫前有几十亩土地所种的是龙脑薄荷,名震天下。其芬芳之妙,与其他地方的完全不同。如果离开本地,其香味愈清冽。现在的人常把它加进糖果和制成糕点来享用。
别名:番薄荷、苏薄荷、南薄荷、猫儿薄苛、野薄荷、夜息药、仁丹草、见肿消、水益母、接骨草、鱼香草、香薷草
性味:性凉,味辛;归肺、肝经
主要产区:河北、四川
入药部位:茎叶
形态:薄荷茎直立,根茎匍匐。茎四棱形,多分枝,单叶对生,披针形、卵状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至椭圆形。轮伞花序腋生,花冠淡紫色至白色。果实长卵球形。
采集保存: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
典籍考证:《新修本草》
菊花
Flos Chrysanthemi
疏散风热
清热**
清肝明目
延年益寿
【科属】菊科
**功效
养肝明目
**冠心病
**高血压病
**头晕失眠
对症**
冠心病
菊花30克,加清水250毫升煎至100毫升,每日分2次服。2个月为1个疗程。
护肝养颜
菊花15克,加清水2000毫升煮沸后,熏蒸面部,每次10分钟,每日1次或隔日1次。
关节炎
将菊花、陈艾叶捣碎为粗末,装入纱布袋中,做成护膝.
药膳食疗
菊花猪肝汤
枸杞子15克,鲜菊花60克,鲜猪肝300克,精盐、味精少许。菊花加清水煮15分钟。猪肝放入热油锅内略煸,加菊花水,放入枸杞,熟时放调味品即可。本食疗方滋补肝肾、清热明目。
菊花羹
将菊花与银耳或莲子煮或蒸成羹食,加入少许冰糖饮用,可去烦热、利五脏、治头晕目眩等症。
认识菊花
菊的种类有一百多种,茎、叶、花、色,各不相同。宋朝刘蒙泉等人,虽然都有菊谱,也未能详尽记载。其茎有株蔓、紫赤、青绿的差别;叶有大小、厚薄、尖秃之异;花有千叶单叶、有蕊无蕊、有子无子、黄白红紫、杂色深浅、大小之别;味有甘、苦、辛之辨。还有夏菊、秋菊、冬菊之分。菊花可用来泡茶和入药,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别名:节华、女节、女华、女茎、日精、更生、傅延年、治蔷、金蕊、阴成、周盈
性味:性微寒,味辛、甘、苦;归肺、肝经
主要产区:浙江、安徽、河南、四川、河北、山东
入药部位:花
形态: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花序为头状花序,由许多花簇生在似头状的总花萼上所组成的。小花有舌状花和管状花二种。
采集保存: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或焙干。
典籍考证:《神农本草经》
知母
Rhizoma Anemarrhenae
清热泻火
生津润燥
用于肺热燥咳,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科属】百合科
**功效
除邪气,泻肺火
**头皮毛囊周围炎
**前列腺肥大
**原发性肾病综合
对症**
咳嗽有痰
知母、贝母各50克,研细;巴豆三十枚,去油,研匀。夜里切生姜三片,二面蘸上药末,放在嘴里细嚼咽下。体弱者,可不用巴豆。
紫癜风疾
醋磨知母涂搽。
甲疽(趾甲边红肉突出成疽)
知母,烧存性,研末敷患处。
药膳食疗
知母龙骨炖鸡
知母20克,龙骨40克,雏母鸡1只。母鸡洗净,取知母、龙骨放入鸡腹腔内,文火炖至熟烂即可。早晚佐餐食用。本食疗方滋阴降火。
知母炖鹌鹑
知母10克、薏米30克、鹌鹑1~2只,生姜3片。将食材与生姜下炖盅,加入冷开水4~5碗,炖2个半小时。吃的时候再放盐。本食疗方对春日时的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疼痛等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认识知母
关于知母名称的来历有一个很有趣的传说,从前有个孤寡老太婆,年轻时靠挖药为生。一位好心的樵夫,悉心照顾了她一年。**他们在山上挖野草,老人便开始教他认药草。老人问他“你知道为什么到今天我才教你认药么?”樵夫想了想说:“您是怕居心不良的人拿这本事去发财,坑害百姓!”老人点了点头:“孩子,你真懂得妈的心思。这种药还没有名字,你就叫它‘知母’吧。”
别名:连母、水须、穿地龙、蒜瓣子草、羊胡子根、地参
性味:性寒,味苦、甘;归肺、胃、肾经
主要产区:河北、山西、山东
入药部位:根茎
形态:多年生草本。叶由基部丛生细长披针形。花茎自叶丛中长出,直立,圆柱形,总状花絮,花淡紫色。果实长椭圆形,内有多数黑色种子。
采集保存:春秋二季均可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晒干。置通风干燥处,防潮,以备切片入药,生用,或盐水炙用。
典籍考证:《神农本草经》
鸭跖草
Herba Commelinae
清热泻火
**
利水消肿。
【科属】鸭跖草科
**功效
**咽喉肿痛
**湿热小便不利
**上呼吸道感染
**支气管炎、肺炎
对症**
感冒
取鸭跖草50~100克(鲜草100~200克),水煎2次分服。
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
鸭跖草每天100克,煎服。
湿热小便不利
鲜鸭跖草、车前草各100克。捣烂,绞取汁液,加蜂蜜调服。
药膳食疗
鸭跖草膀胱炎茶方
鸭跖草30克,车前草30克,甘草10克,按上方比例剂量捣碎,放入保温瓶中,以沸水适量冲泡,盖闷20分钟。1日内分数次饮完。本茶方清热利湿。主治急性膀胱炎,小便频急,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者。
认识鸭跖草
李时珍说:鸭跖草处处平原都有。在三、四月的时候生苗,茎呈紫色,像竹叶,嫩的时候可食。四五月开花像飞蛾的形状,两片叶子像蛾翅,碧色可爱。结的角尖曲,像鸟的嘴喙,种子在角中,大如小豆。豆中有仁,灰黑色而皱,形状像蚕屎,巧匠采集它的花,取汁作画画的颜料,描绘的羊皮灯,颜色青碧如翠黛。
别名:鸡舌草、碧竹子、竹鸡草、竹叶菜、淡竹叶、耳环草、碧蝉花、蓝姑草。
性味:性寒,味甘、淡;归肺、胃、小肠经
主要产区:全国各地均产
入药部位:全草
形态:茎圆柱形,肉质,下部茎匍匐状,节常生根,节间较长,表面呈绿色或暗紫色,具纵细纹。叶互生,带肉质;卵状披针形。总状花序,深蓝色。蒴果椭圆形,压扁状,成熟时裂开。种子呈三棱状半圆形,暗褐色,
采集保存:夏秋二季采收,晒干切段用,或洗净鲜用。
典籍考证:《本草拾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