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栽培自己
——从五项养成教育开始
【如果你是自己的老师,你会怎么教自己?】
找自己,挖与世界相连的矿脉,是一辈子要学的功课,请从现在开始。你会发现,自己是一个永远让你惊奇的生物,这个世界比你想象中还有趣好玩。请你们回家开始想自己的人生规划单及自我教育方案,简单地说,就是请你们花一个星期想自己、帮自己画蓝图,然后根据这张理想中的蓝本,想想如果你是自己的父母,你是自己的老师,你会怎么教育你自己?你想把自己打造成什么风貌的人?你还欠缺什么能力要补足的?自己做自己的门徒,你还应该再补修哪些课程?你想得越清楚,条列得越详尽,���就越清楚看见你未来的细节,你就越有可能完成你心目中的自己。《哈佛经验:如何读大学》里面的一些教育理念,也可以拿来作为你教育自己的参考。
【长出触角与世界连接,建立自己的情报系统】
每个生物在环境中生存,必须有健全无虞的觅食系统,以及一套对环境敏锐的感知系统,如此才能实时知道气温有什么变化、周围有什么危险即将靠近。
前面第三堂课提过:“碰触世界之前,先端详自己。”在发展出个人风格之前,我们必须由自体长出感知与觅食系统,长得越长而广泛,你的根就越扎实,也越不会有能源殆尽的危险。所以你们一定要有固定的阅读习惯,这阅读不只在书本,像是网络、电影、生活对话等,都是你们采集养分的来源。然后养成定期“进食”的习惯,就像是吃综合维生素那样,借着知识与情报,有计划地养大自己的脑容量。
你们可以试着制作自己的个人秘笈,把平时吸引你的文句、DM、广告、电影对白、歌词……收集成一本你的私人宝典,以你自己的分类方式逐页补充,甚至把你突来的灵感奇想也列进去,这样做好几年之后,就可以有你私人的情报局与智库,当你临时需要时就有资源可用,但要记得注明出处。老师永远只能教过期的知识,因为时代分秒在变。等你们离开学校后,接下来就只剩下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无止境的,有的人10年后心智还是停在原地,有的人已经向前进展到很远的地方了,**差一点,10年后就是天壤之别。你们唯有现在开始养成一颗与众不同的灵魂,吸取**手原始未被加工的创意、材料与养分,才能在未来漫长的挑战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以下列出自离开校园10多年来,我的五项自我喂养管道供你们参考,并请开始着手构思专属于你们的自我教育单。
【自我养成教育之一:书本】
书永远是我*重要的朋友
我自觉比同龄的小孩早熟,多愁善感,除了求学时遇到很有爱心耐心的老师,与我亦师亦友地陪着成长外,我*好的朋友不是同班同学,也不是兄弟姐妹,而是书本。我总是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世界边缘的港口,独自打开知识货柜,收获其中的惊喜。
当我迷失自己,当我怀忧丧志,当我在人际或是爱情上挫败时,我就会去找书来解困。要不是这些书,我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回,这就是身为人可贵之处:动物心情不好,没有前人的智慧为心灵疗伤、为情绪疏困;但身为人,坐拥书城千万本知识智慧,都是过去数万人以生命、以创痛、以惊喜所留下来的灵魂记录。在我们眼前的问题,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线索与灵感,我们怎能住在人类文明**的宝山之中,还哭穷喊寂寞呢?
书可以带着你的心灵,走*远的旅行
我喜欢看书,因为书可以让我身体不必动,就走出*远的心灵旅行,只要躺在床上窝在棉被里,就可以让作者带我去普罗旺斯、去外层空间、去魔法学校……久了,我就能长出自己的想象到很远的地方,迅速传导感官领域,无远弗届。
心情不好时,我很少会打电话去向朋友吐苦水(因为吐完洞缺还在),我会挑一本能马上带我出走、带我离开当下困境的书,有趣的书能让我忘记挫败,想起世界之可爱,借着作者的文字,把自己拉到更开阔的视野水平上,然后就瞬间恢复情绪。
每天看一本书,一年别人与你就有365本书的差距
知识会让你对外在环境有很不一样的眼光,就像是发现世界的线索与指南:如果不懂天文学,你如何对满天星辰背后庞大的运行奥秘臣服?如果不懂得法文,你如何被巴黎墙角下一行情诗感动?如果不懂得心理学,你如何知道昨晚的梦境反映了你的什么心理状况?知识是鹰架,透过阅读让你爬上去,从高处看更广的视野与风景——每天醒来,觉得能活着打开一本有趣的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我希望你们在人生心智发育*精华时刻——18至28岁期间,养成每天看一本书的习惯。刚开始看书速度比较慢,没关系,先从两三天看一本开始,以后阅读速度快了,就可以让自己**看一本。因为**有很多剩余或零碎的时间,比方等人、等车、等餐、等挂号、等银行号码牌……就已经可以让你看好几页的书了,所以我包里一定会有一本我正在读的书,我家里也到处都是书:我在探索频道的广告时间,与我在客厅的书片刻相处;浴缸边的书,是在泡澡时陪我说话的情人;在床边的书,是哄我入睡的心灵伴侣;在电话边的书,是让我接到话既多、无趣又无法打断的电话时,可以暂时把我的耳朵脑袋假释出来的保释官。至于选书,你们可以先从自己有兴趣的开始读起,然后延伸阅读,读出一个自己能乐在其中的阅读脉络,并随手绘制一棵今年的阅读树:比方读了黛安‧艾克曼的《感官之旅》,就想延伸阅读里面提到的蜜雪儿• 柯蒂斯的《第六感官》……然后就一路延伸阅读下去,自己的阅读地图就越来越广,慢慢地累积出一张属于自己的阅读地图;*好再搭配你规划好的人生蓝图,来设计自己的书单,让自己在专业领域里的知识尽可能地丰足,一进社会就有条件做老板、同事们的包打听顾问,而不是什么都一问三不知的新手。
此外,还要顾及你的延伸兴趣与次专长,有很多非你专业领域的书,比方艺术、美学、文学都是*好
的创意来源,因为它们很滋补,像是灵魂的胎盘素。如果可能,*好每星期都去书店浏览有哪些刚出版的书,在脑中建成目录文件,每周去更新一到两次,把自己当成FBI情报员,建立专属于你自己的知识情报网,即使没把书买回去,但以后如果需要相关的信息,你马上知道有哪些书可以买来救急。此外,要去书店亲手翻书,毕竟真实的书与在网络上查书的信息有差异,至少你还可以翻一下里面的内容,感觉文字流洒在指间的丰沛,体触纸香在手中余味缭绕的满足,但也别买了书就回家束之高阁,以为自己已经有了这本书的知识——如果你的书还是干净无瑕地躺在漂亮的书架上,里面没有画出你很喜欢、对你受用的句子,没有留下你的眉批心得,书角没有任何折角的痕迹,那很难想象你已经真正读了这本书。
你们不要小看**一本书的影响力,一年之后,你比不读书的人就多了365本书的知识与智能(闰年还可以多读一本),10年后就多更多了。除了书本之外,杂志、网络等信息都是随手可得的资源,帮自己建立左右逢源的情绪及情报支持网,长出触角与世界连接,建立“养分运转无虞的自体情报系统”,是你们在进社会之前就得先准备好的功课,虽然没有学分,但**受用一辈子,这也将是你们未来的“维生系统”,在一进社会就被大量挤兑能力、体力之前,你得让自己储粮丰沛、供应无虞,并有办法一消耗就随时补给、能量不灭。
关于“阅读”的书,比方《读书的艺术——如何阅读和阅读什么》《我生命中的书》《阅读地图》《文字生涯》《一生的学习》《学习与知识》……都是我们在开始进行阅读蓝图前,几本很好的参考书籍。建立这样的阅读路径,除了能让你扩充思考视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疑惑之外,也有助于将来应付大小考试,或是理出客户、老板所给数据的头绪,是很实用的技能。
一半经典、一半新知的书单调配
我的建议是:假设一个月读30本书,你们可以安排一半是*新信息或是未来趋势的书,一半是老的、经典的书籍——往上往外跳跃,往下往里深耕,让你从立足点起,往*老以及*新的两端延长自己的智慧,然后自体合成一股创新纪元的力量。到图书馆找读经典,可以让你从知识的源头转换出属于你自己的原创想法,而不是尽读别人已经产出风格的作品,比方要写好广告文案,你就得去读诗,并且是大规模的阅读,而不是去读别人已经写好的广告文案,如此,你才能从诗人*精粹见骨的文句中,找到深触你灵体的入口,有助于刺激你长出自己的笔下生命。
此外,有些已读过的书可以安排再读一次。书是可以一再反刍、越嚼越香的东西,因为你的人生体验已不同,再重看你以前读过的书将会有新的领悟与发现。
*重要的是,你得先建立自己的知识架构,有了这个架构,新的东西进来就可以各归其位,或是让你扩增、改建原有的知识架构。但如果你没有一个清楚的知识骨架,新进来的讯息就很容易忽略而过,就像你随手把纸条放进身边的抽屉,等你需要它的时候,又常常找不到它在哪里了。有知识架构,就像你有了一栋空房子,你再去买家具时就会有所构思,知道该买多大的沙发、灯应该是什么颜色……那是因为你已经有了具体的空间观念,知道哪些适合放入、该放哪里,哪些不该放入,因为你已可以判断具体的尺寸或调性不合──阅读也是如此,你有了自己的知识架构,就知道这本书的这一段文字,或是哪一部电影的哪一句对白,应该放在哪一类的信息储藏室。阅读也**喻为人的饮食,消化之后哪些养分进循环系统,哪些养分进淋巴系统,都已分类妥当;但如果没有自己的知识架构,读进来的东西,因为不知该分到哪一类,然后就又排出去了,等于没读。
注意知识与智能的比例
另外也要注意知识与智能的比例。现在你们虽年轻,但书单里至少要有四分之一的比例,是那些会增进你智慧的书,你可以视自己的稳定度改变比例,但不能完全不读人生智慧的书。我目前看的是克里希那穆提、奥修,以及一些修行和心理学的书,这些书帮助我在不安定的都市生活中,过着片刻静修的离尘生活,让我不再随世事波动起伏。关于知识与智能比例这部分,留待第十一堂课的时候再做详述。
欣频告诉你:
阅读是自己*大的资产
阅读是一种感官享受
我在阅读、看电影的时候总是非常投入,仿佛作者正在我面前讲话;想象他的作品在**时间从脑袋出来的状态;会把自己当成电影或是小说里的人,亲身经历一个故事。
就像我在听音乐会时,我只留耳朵;吃饭的时候,只留味觉和嗅觉;欣赏一朵花时,留下一双眼睛──因为我们感官长期混用的结果,使这些原本敏锐的感官都变迟钝了,所以一次只用一两个感官,会让那个感官发挥到极限,就像电影《香水》把嗅觉发挥到极限、《红色天空》把声音展演出千奇万变……很快地,你就会找到每一分每一秒呼吸的活力,连在走路时都充满了创意,活在当下,活得*真。
读书是我戒不掉的瘾
还记得高二时,因为课业的压力,图书馆成了我的避风港,让我可以自由地悠游在哲学与小说的天地,在卡缪、卡夫卡的存在主义世界中,找寻人活着的意义;也在文艺风潮盛行的当时,在琼瑶、三毛的文字中,开启了我写诗及创作的本能,一路直到现在。如今我涉猎*多的书,主要是创意学、心灵哲学方面的书籍,*欣赏的作家则是英伦才子阿兰• 德波顿和《我的圣经狂想曲》的作者雅各布斯,从文字中往往可以窥见他们对生活及事物的有趣解读。
阅读是自己*大的资产
对我来说,阅读是一个很棒的感受,如同召唤另外一个灵魂来跟你对话,即便书中的作者已经不在世界上了。很多人只注意身体养生,其实心理也需要养生。你知道人生是没有答案的,但各类的人生剧本都在书里,不同的生命体验、文化感受都在书里,那么多经典为什么不去读?多可惜!
而且慢慢地你就会知道,创意都是阅读积累的果实,而文化是要靠积累而成的。一个人真要想长远发展,一定要读书,否则没视野、不长线。阅读才是自己*大的资产,没有人能拿得走!
*重要的是,自己的书单、电影片单都必须自己去找,因为只有你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而且依我过去的经验,在自己找答案的过程中,还会意外发现其他有趣的事物,这就是我人生爆炸性开展的原因──所以不要完全仰赖别人现成的书单、电影**,自己去觅食,路径与本事才是自己的。
如何**读完五本书
读书并不一定是从书的**个字读到*后一个字,整本书对你有用的部分可能不到60%到70%,甚至不到30%。刚开始觉得**阅读一本书很困难的人,要坚持。在看书时,试着体会书中哪些信息对自己有用,从而学会快速阅读的方法。慢慢地,在阅读足够量的书后,你会发现自己看书速度自然会变很快,也能快速找到这本书独特的地方和**。当然这也是积少成多后的结果。
事实上,我以前**读四到五本书很正常,我现在也会跟自己的学生讲,**至少读一本书。在课堂上,我有自己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学生如何从自己的生活里面找到属于自己的创意脉络。比如教他们怎样看一部影片、一个表演或是一本书。有时候学生不知道怎么去阅读,那么我就告诉他们,可以先从自己有兴趣的书开始读起,然后再从这本书,延伸阅读书中提到的别的书,或是同位作者的其他书来继续阅读,久而久之就能透过随机的阅读路径,读出了自己的阅读版图,进而内化成属于自己的资讯和创意系统。
但是对一般人而言,我认为读书并不是一件可以勉强的事。当你真的喜欢看书时,就会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而不会觉得困难。就像有的人喜欢美食,有的人喜欢旅行,而我是喜欢看书、看电影。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读书是件痛苦的事,那么他干脆不要去读,而应该去做自己觉得快乐的事。
阅读和写作就像呼吸一样
**读一本书,但这样还不够。我觉得阅读和写作就像呼吸一样,有吸收就一定要有产出。当阅读过一些书,充分吸收之后,就需要产出,那就是写作。这两样东西是密不可分的,不可能只有呼没有吸,或者只有吸却没有呼。写作之所以很重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如果只读不写,就没有一个思想整理的过程,读完一本书就如同过眼云烟。如果让你讲一个月前你写过书评的书,你一定会记得。 所以我给我的学生留的期末作业就是写一本书,从封面设计到全书内容的撰写、从怎么为这本书办发布会到怎么做宣传,全都必须是自己独立完成,因为我觉得他们办得到。每个人都应该是作家,不一定是有知识的人才写书,而是有体悟的人就应该写书。书的力量太强大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沟通。网络也可以,因为博客的兴起,发表变得非常简单,省去得通过出版社才能出版的门槛,省去得上媒体才能暴红的关卡,我认为博客或豆瓣都是很棒的发表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