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爱智之学
“哲学”是个舶来品
在中国古代,没有“哲学”这个概念,也没有哪位思想家被称作“哲学家”。用“哲学”这个汉语词汇来表达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哲学”概念,实际上是在19世纪,从一位名叫西周的日本哲学家那里开始的。中国晚清的学者黄遵宪(1848—1905)把这一表述介绍到中国来。逐渐地,中国学术界也就开始用它来表述古今中外的哲学学说了。
西周用“哲学”这个词翻译的是英文单词philosophy,而英文的philosophy是来自拉丁词philosophia,而philosophia又是从希腊词演变而来。所以,“哲学”这个概念,我们一直可以追溯到西方文明的源头那里去。可以说,“哲学”是一个舶来品。
那么,当西方人使用“哲学”这个概念时,他们想表达什么样的含义呢?在古希腊人那里,“哲学”就是表示“爱智慧”的意思。在整个西方的哲学传统中,“哲学”意味着对真理的追求、对世界的叩问、对历史的把握、对人间的理解、对神灵的感悟、对知识的分析和对一切的怀疑!
如果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哲学”的话,那么虽然它从西方来,但它就不再仅仅是西方的东西了。因为在世界各地,在各个民族中,都有一些人在进行这样的思考。
历史学家告诉我们,世界上有许多种文明形态。在各个文明的发展历程中,面对浩渺无穷的宇宙、风云多变的自然、变化多彩的人生,人们都会产生种种疑问。于是,人们就期待有一些解释,能够帮助自己理解这些现象,弄清楚这个世界是个什么样的结构和状态,也弄清楚我们为什么生活,我们又应该怎样生活。当人们停下手中的活儿,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哲学的思想就产生了。也就是说,哲学来自于对生活的反思。
当然,迫于生计,不可能每个人都会这样想,也不可能每个人都会喜欢这样想。因此,社会中注定了只会有一部分人,可以专门地对这些问题进行钻研。他们把对于生活的种种反思加以整理,然后系统地表达出来,这些人就是“哲学家”。他们把社会上“哲学的思想”系统化、哲学化,表述为比较完整的“哲学”。
这样看来,“哲学”这个词虽然是个舶来品,但是我们自己的中华文明却从来不缺少“哲学的思想”,更不缺少作为一门学问的“哲学”。汉语中,“哲”字就正好是“智慧”的意思。我们**古代有本字典叫《尔雅》,它里面就说:“哲,智也。”这门学问在中国古代曾称为“道”、“道术”、“玄学”、“道学”、“理学”等,但说到底,它仍然是我们这个民族中的贤哲之人对于宇宙和人生进行反思的结晶。
其他文明也是如此。在古印度,哲学通常被称为“见”或“察”,前者梵文的拉丁化拼音为“dharm”,意为“见解”、“思想”、“观点”;后者梵文的拉丁化拼音为“anviksiki”,意为“探究的学问”,后来又用以专指逻辑。
所以,哲学是一门关于生活、关于思考、关于智慧的学问。它反思生活、求索智慧。
具有一定的哲学知识,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和处理自己同世界的关系,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指导。哲学会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在本质上是怎么样的?我��这些“人”在这个世界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我们应该如何同身边的世界打交道?我们应该怎样完善我们自己,又应该怎样改善我们的生活?
哲学不能当饭吃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一位哲学家搭乘一个渔夫的小船过河。行船之际,这位哲学家向渔夫问道:“你懂数学吗?”渔夫回答:“不懂。”哲学家又问:“你懂物理吗?”渔夫回答:“不懂。”哲学家再问:“你懂化学吗?”渔夫回答:“不懂。”哲学家叹道:“真遗憾!这样你就等于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这时,水面上刮起一阵狂风,把小船掀翻了。渔夫和哲学家都掉进了水里。渔夫向哲学家喊道:“先生,你会游泳吗?”哲学家回答说:“不会。”渔夫非常遗憾地说:“那你就要失去整个生命了!”
人们常常以为哲学家们是一群很狂妄的疯子。他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一切都纳入到自己的思考范围之内。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书上都说“哲学是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进行思考的学问”。哲学家不仅愿意把自己的触角伸到我们生活和知识的各个领域,而且还老是在这些领域里唠唠叨叨,评头论足。
哲学家们虽然爱说,但他们所说的好像没什么用,既不能让庄稼长得更好一点,也不能让飞机飞得更快一些,更不能在水中救自己的命。总之,在许多人眼里,哲学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哲学不能当饭吃。
的确,哲学不能当饭吃。但是正如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的那样,像哲学这样的思考,是必须在吃饱了以后进行的事情。
我们之所以需要哲学,需要这类精神性的东西,是因为我们是“人”!作为“人”,我们不仅是“在活着”,而且是“愿意活着”,更加是“ 希望好好地活着”,所以我们就会追问生活的方式、追问生活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