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访谈录,收录了对贝聿铭、保罗·安德鲁、雷姆·库哈斯、雅克·赫尔佐格、矶崎新、扎哈·哈迪德等人的访谈记录,里面具体包括了建筑大师们的设计理念以及一些艺术作品。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建筑设计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吸取设计经验。 本书是《建筑大师访谈录(为中国而设计)》,书中具体收录了《贝聿铭
的寻根之路》、《大音稀声 大象无形》、《建筑的力量》、《激情与理性
的编织》、《技术之美》、《“未建成”大师》六部访谈记录文章。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建筑设计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吸取设计经验。
贝聿铭访谈 贝聿铭的寻根之路
保罗·安德鲁访谈 大音稀声 大象无形
雷姆·库哈斯访谈 建筑的力量
雅克·赫尔佐格访谈 激情与理性的编织
矶崎新访谈 技术之美
扎哈·哈迪德访谈 “未建成”大师
建筑先锋
参考文献
后记
能够将境外设计在中国*近30年的发展进行一次记录和��理,对我来讲 可算是一种机缘的巧合。其实*初的构想并没有如此规模,原本只是希望能 够将中国近现代室内设计的专业发展通过电视媒体的手段展示给公众,让更 多的人了解这一行业,透过它来反映设计改变生活的点点滴滴。在与央视《 人物》栏目的编导李冬梅聊过之后,感觉到公众更关心的是发生在身边有影 响的大事或事件。从我所了解和掌握的专业角度和信息出发,有影响的大事 或事件莫过于境外**建筑师在中国的设计作品。于是,便下定决心来做这 件事。在确定选题之后,我便找到了方晓风和梁雯两位同事一起合作,他们 二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忘我的工作热情,使我们的团队很快进入到工作状态 。 境外设计并不单单是一种行业现象,通过三十年的开放之路,我们也可 以把它看成是中国社会演变的一个折射。这其中包含了积极的因素,但也反 映出了中国文化中的许多问题。作为政治开放的一个标志,设计开放走在了 许多其他领域开放的前面,境外设计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急先锋。经过 几十年的发展,境外设计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建筑业的普遍现象。我们希望通 过对境外设计这一现象的深入调查和剖析,有利于我们清醒地看待中国建筑 业的整体水平,有益于我们对未来如何发展进行思考。 作为当前世界性的文化语境,全球化的影响已受到整个世界的关注。全 球化引起的世界文化趋同性以及日益密切的国际交流促进了境外设计师作品 在中国的大量出现。经过历时两年多的走访与拍摄,我们与那些早已仰慕已 久的大师近距离地进行了接触与交流。但愿我们的成果,能够以中立的立场 对年代顺序中的重要节点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进行忠实的记录,全面回 顾境外设计在近三十年来所走过的路,总结境外设计的得与失、利与弊,以 境外设计为切入点,解析建筑同社会文化的关系,展示重大项目的决策和设 计过程。 在这里,希望借助本书的出版对下列专家、学者表示我们真诚的谢意: 苏丹、王明贤、崔凯、孟建民、马国馨、郑曙肠、魏斌、万嗣铨、王越、赵 伟东、王碾云、吴耀东、陈圣鸿、陈跃中、李兴钢、王辉、卢正刚、赵小均 、王敏、方振宁、朱培、T##a、张辉、黄捷、刘年新、崔冬晖、梁华、姚冬 梅、刘娜、戴智康、胡倩…… *后,衷心感谢Roger Howie、Katy Harris、Jan Knikker、Sara、 Loepfe、Robinson,SimonYu,Sabine Favre、Amy Hawkinson、Nancy、阮 吴、何夏昀、田园、张梁、陈曦蒽、张潇兮、王悦、李诗雯、黄智勇、苏靓 ,正是有了你们的帮助,本书才能够以如此丰富的面貌展现给大家。 香山饭店的落成典礼如果放在今天,必定是一场媒体的盛宴,可以用名 流云集来形容,共襄其间的不仅有国内的高层领导,也有许多国际名人,他 们都是建筑师贝聿铭的朋友。可惜,这一充满戏剧要素的事件并没有得到充 分的报道,甚至没有留下太多的资料。对于中国社而言,这是一场静悄悄的 典礼,不要说普通大众,就是建筑业界的专家也无缘参与。不过,这种状态 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尚未进入开放时代的中国,并不了 解这些外宾如何显赫,而媒体也没有**捕捉热点的敏锐感觉或者机会和可 能性。肯尼迪的遗孀杰奎琳.奥纳西斯(此时已下嫁希腊船王)和贝聿铭一家 相伴游览了一些名胜古迹,所到之处,无人关注杰奎琳,倒是贝家时常引起 人们的围观,并非因为大家知道他是一位名建筑师,而是他们一家具有中国 人的外貌,举止和言谈却十足的外国腔。 当然,对于国内的建筑界而言,贝聿铭的到来以及香山饭店的建设,仍 是一件引起广泛关注的大事件,人们通过有限的渠道试图尽可能多地了解事 件的进程。此时的贝聿铭已非无名之辈,在那个时代,能享有国际声誉的在 世华人****,以建筑师而言更属凤毛麟角。而中国建筑师除了援外项目 外,几乎同外界没有任何交流。更为可悲的是,由于经济的停滞,绝大多数 中国建筑师几乎没有参与大型建筑设计的机会。 中国的建筑师们非常期待一个来自西方发达**的成名建筑师的作品, 希望从中学习先进的技术、时髦的样式和设计技巧。尤其建筑师是一个在西 方受教育的中国人,不同的文化背景交融下会有什么结果,都是饶有兴味的 话题。然而,贝聿铭给出的答案出乎人们的意料,纵观他的一生,这种出乎 意料的结果可以说是贝聿铭作为建筑师的一个特点。美国**大气研究** 、美国**美术馆东馆、法国卢浮官的扩建等等,这些为他带来声望的作品 都是同人们的期待有所距离的结果。 香山饭店在国内受到的关注远不如其在国际上的影响,这个作品甚至被 认为是现代主义转向的一个标志,尽管贝聿铭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后现代 主义的建筑师。但香山饭店中表现出来的对地域文化的关注,显然正是后现 代所强调的特征。当然,贝聿铭不会使用戏谑的手法,作品中一以贯之的是 优雅和秩序。如果说,一个作品以被模仿的数量来评价其成功与否的话,香 山饭店不算一个成功的作品,它没有得到广泛的模仿。它经常被谈起,是一 个引人注目的话题,但似乎不是一个令人振奋的解决方案。那场无声的落成 典礼或许反映了当时国内对待这座建筑的态度。交流的双方不在一个认知平 台上,存在着巨大的落差。数年后,北京的长城饭店施工时,国内许多高校 的建筑系师生纷纷赶赴工地瞻仰,那是中国**座全玻璃幕墙的高层建筑。 两相比照,差异立见。香山饭店在当时更多地具有政治上的象征意义,其建 筑学意义上的评价还要等待更长的时间。 贝聿铭的到来是那个时代政治现实的一个写照。二战结束不久,世界又 陷入了冷战,铁幕分割了东西两大阵营,中国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但中 苏关系的交恶,使得中国开始谋求同西方世界的接触和沟通。传为美谈的乒 乓外交是一个开端,随之而来的是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建交。尼克松成功访华 之后,美国建筑师学会试探性地向中国建筑学会发函,希望能组成一个建筑 师团来华访问,未料很快得到肯定答复并成行,贝聿铭是代表团成员之一。 这是贝聿铭自1935年去美国留学后**次回到祖国,此时是1974年,其间间 隔了近四十年。显然,中国政府对贝聿铭特殊的身份和背景深感兴趣,此时 文化大革命已进入尾声,长期的政治运动使一一个大国国力枯竭,转向经济 建设成为许多有识之士共同的认识。当时,贝聿铭曾受到北京当局的邀请讨 论北京的高层化问题。然而,贝聿铭的从业经验却决定了他对在北京进行高 层建筑建设的担忧。不管怎样,来自祖国的邀请是难以推却的,因为在那一 代留学西方的华人心中,学成然后报国是*正常的逻辑。战争阻断了他们归 国建设的路,一旦历史机缘敞开了大门,贝聿铭乐于尝试。1978年的圣诞节 ,他再次受到邀请,在双方接触时,他还有些犹豫,因为那是他准备陪家人 度假的时间,结果中国方面说那就把家人一起带来吧。P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