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观人学原理
**章 尧舜时代的六戚观人法
【原文】
综观二《典》二《谟》所采,凡为中国之观人术者,莫不胚基于此矣。四岳之荐舜,日“父顽,母器,象傲,克谐。以孝蒸蒸,义不格奸”者,是观之以其父母兄弟也;“厘降二女”,是观之以其妻子也。父母兄弟妻子,谓之“六戚”,《吕览①·论人篇》所谓“内则用六戚”者是也。至“百揆时叙”以观其才,“雷雨弗迷”以观其度,“询事考言”以揆其德,尧之于舜,可谓深得之矣。尧能知舜,舜亦以知禹。禹之“成允成功”、“克勤克俭”、“不矜不伐”,皆自舜方观察得之。而四凶之流放窜殛,大禹所谓“知人则哲”也;四岳、九官②、十二牧③等之各谐其职,大禹所谓“能官人安民则惠”也。
【注释】
①吕览:即《吕氏春秋》,因书中有《有始》、《孝行》、《慎大》等八览,故称《吕览》,为吕不韦组织门客所著,属杂家。
②九官:虞舜所置的九种官职,伯禹作司空,弃为稷,契作司徒,皋陶作士,垂为共工,益作朕虞,伯夷作秩宗,夔为典乐,龙为纳言。
③十二牧:十二州的长官。古代称治理百姓为牧民,故以牧为官名。
【今译】
综合考察《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的记载,凡属于中国观人术的学问,无不从这里脱胎而来。四方部落首领**舜时所说的“父亲为人奸邪,母亲好说谎,弟弟傲慢无礼,而舜却能与他们和谐相处。他用自己的孝行感化他们,既妥善地处理了家庭关系,又没有让自己沦于奸邪”,是通过他怎样对待父母兄弟来观察他;“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这是从他怎样对待妻子儿女的来观察他。父亲、母亲、兄长、弟弟、妻子、儿女,总称“六戚”,《吕氏春秋·论人篇》所说的“对内以六戚为根据”就是例子。后来又通过“让舜总揽百官事务”来观察他的才干,通过“即使遇到烈风雷雨也不会发生迷误”来观察他的气度,通过“咨问政事,审核言语”来考察他的德行,尧对于舜,可以说是非常了解了。尧能以此了解舜,舜也能以此了解禹。禹的“言必信,行必果,完成治水大业”、“辛苦地操劳**大事,过着俭朴的家庭生活”、“从不自满自夸”,都是舜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而对“四凶”的流放发配,则体现了大禹所说的舜在了解别人方面的明哲;四方诸侯、九大官员、十二州牧等都很称职,则是大禹所说的“知人善任,善于安定民心,就会惠及百姓”。
【原文】
《皋陶谟》标举九德,虞庭嘉言,赖以传后。然言其人有德,必举其行某事某事以为信验,故有“载采采”一言,亦非泛论轻事实者**。榷而论之,尧舜钦明浚哲,思通造化,知人官人,惟心所造,彼于观人术之运用,非有迹象可求也。皋陶陈谟,后出转工,九德既尽人伦之极诣,哲惠尤总铨鉴之大效。然其说或虞庭君臣平日之论,行事已然之迹,亦非一人之创语也。呜呼!二《典》二《漠》,统在《虞书》,而《虞书》又总在知人而官之。其日《虞书》,虞度之哉!
��今译】
《皋陶谟》标举九种美德,使舜帝宫廷的美好的言论得以流传到后世。说一个人有某种品德,必定以他所做的事情为根据,所以有“让他做些事情来验证”这句话,所以所说的九德,不是那些泛泛而论、轻视事实的观点所可以比拟的。大概说来,尧和舜聪明睿智,思想与造化相通,从了解人到任用人,完全根据自己内心的意象,对于观人术的运用,没有任何迹象可求。皋陶陈述的观人方法,因为出现得较晚,变得很精致。所说的九种美德,已经达到了人间伦理的*高水准,明哲与惠民的说法,更总结和概括了鉴定人、选择人的有效标准。但是其中的记载或许是舜帝君臣平时的言论和已经做过的事情,也不是某个人的**。啊!二《典》二《谟》都在《虞书》里,而《虞书》的宗旨又归结为了解人和任用人。书名叫做《虞书》,大概就是虞舜用来观鉴人的尺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