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灵敏性
继电保护的灵敏性是指,对于其保护范围内发生故障或不正常运行状态的反应能力。满足灵敏性要求的保护装置应该是在事先规定的保护范围内部发生故障时,不论短路点的位置、短路的类型如何,以及短路点是否有过渡电阻,都能敏锐感觉,正确反应。保护装置的灵敏性,通常用灵敏系数来衡量,通常记为K它主要决定于被保护元件和电力系统的参数和运行方式。在《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技术规程(DL400—91)》中,对各类保护的灵敏系数K的要求都作了具体规定(参见附录B)。关于灵敏系数K的计算及其他相关问题在以后各章中还将分别予以讨论。
四、可靠性
保护装置的可靠性是指,对于任何一台保护装置,在为其规定的保护范围内发生了它应该动作的故障时,它不应该拒绝动作(简称拒动);而在其他任何情况下,包括系统正常运行状态或发生了该保护装置不应该动作的故障时,则不应该错误动作(简称误动)。
可靠性主要是针对保护装置本身的质量和运行维护水平而言的。一般说来,保护装置的原理方案越周全,结构设计越合理,所用元器件的质量越好,制造工艺越精良,内外接线越简明,回路中继电器的触点数量越少,保护装置工作的可靠性就越高。同时,正确的安装和接线、严格的调整和试验、**的整定计算和操作、良好的运行维护以及丰富的运行经验等,对于提高保护运行的可靠性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书是根据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的要求,以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宽口径培养计划编写的。本书阐述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与运行特性分析的基本方法。对继电保护装置的构成原理以及继电保护技术的*新发展也作了必要的介绍。近年来,微机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继电保护的原理和技术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微机型继电保护正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本书刻意加强了这方面的内容,以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继电保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由**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概论和第二篇电力系统输电线路保护和自动重合闸组成。**篇的主要内容包括,**章绪论,第二章继电保护基础知识。**介绍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和要求,保护用电力互感器和输入变换器,保护装置的构成原理,微机型保护中数字信号的计算方法等。第二篇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三章输配电线路的电流电压保护,第四章输电线路的距离保护,第五章输电线路的纵联保护,第六章输电线路的自动重合闸。系统介绍这些保护的基本原理,性能分析,整定计算和应用特点。本书**章、第二章由尹项根编写,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附录由曾克娥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