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论坛
关于“美育代宗教”的杂谈答问
一 语言是存在之家?
问:你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谈论了认识论、伦理学、美学,对宗教却很少论说,今天想请你谈谈。
答:《历史本体论》、《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下简称《实用》)谈了一点,没作展开。但我所有论述大都如此:点到为止。
问:宗教还是谈得太少。
答:基督教、佛教的教义复杂、内容深邃,其中有争议极多的艰深课题,外行怎敢贸然闯入。现代宗教社会学和宗教心理学也如此。要作通俗化的一般论议,就更难了。
问:人们说任何学理特别是哲理,只有真正融会贯通了以后才能通俗化。好像Kant也这么说过。你近年好像在走这条路?
答:不敢说“真正融会贯通”,而是衰年不得已也。《论语今读》是中国传统注疏体,答问是宋明语录体。哲学本是从对话、答问开始的,属于意见、观点、视角、眼界,而非知识、认识、科学、学问。通俗的问答体可以保持论点的鲜明性直接性,不为繁文缛辞所掩盖。当然,也如我所说,难免简陋粗略,有论无证,不合“学术规范”。但有利总有弊。也许,利还是大于弊吧。《朱子语类》不就比《朱文公文集》更重要,影响也大得多么?
问:这倒是个有趣的问题,值得开发。
答:既然学者们崇拜西方,这里抄两段外国名人的话:
“由此看来,‘主体’与‘客体’均是形而上学,它们早在西方‘逻辑’‘语法’形式下霸占了对语言的解释。今天我们才开始发现其中被遮蔽的东西,语言从语法中解放出来以进入更实质性的建构,留给了思的诗性创造。”(Heidegger,Basic Writings,P.194)
“当哲学家使用字词——‘知识’、‘存有’、‘主体’、‘我’、‘命题’、‘名称’——并且想抓住事情的本质时,我们必须时时问自己:这些字词在一种语言中,在它们自己的老家中是否真的这样使用?——我们要做的是把字词从形而上学的用法带到日常用法。”(wittgenstein,《哲学研究》汤、范译本,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