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它是适应社会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要求产生的,并随着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在此过程中,会计活动由作为社会生产职能的附带职能而逐渐从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项独立的社会活动。
会计活动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两项基本职能,即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因此,它不仅具有信息系统的作用,而且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是企业单位中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事项,因此,企业单位的经济业务和事项就成为会计对象。能构成会计对象的经济业务与事项要符合一定的前提条件,比如应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发生的经济业务与事项,是在持续经营条件下和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的经济业务与事项,并且必须是能够用货币计量的会计事项,即所谓会计的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
对经济业务与事项的会计核算是建立在科学分类基础上的。对经济业务与事项所作的基本分类称为会计要素。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的经济业务与事项分为六大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按照分类核算的要求,还需对基本要素作进一步的分类,其分类的项目称为会计科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会计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我国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体系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会计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会计学教材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贸易全球化、信息技术网络化和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趋势日益显著,并对会计职业和会计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为适应这种形势,会计教材建设也必须有进一步的发展。
经济贸易全球化使得作为“商务语言”的会计正在逐步摆脱“地方���”的形象而越来越具有“世界语”的属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国际竞争行列,由此导致对会计信息国际化的强烈需求。我们的会计教育必须认识和适应会计信息需求的发展变化,未雨绸缪,积极开发和建设适应经济贸易全球化需要的新型会计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