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从这里出发
祖父母的“文字姻缘”
我们要说张爱玲,却要从李鸿章说起。这并不是为了给张爱玲戴上炫目的光环,而是因为在她一路走来的踪迹中,有着这个高门巨族的清晰投影。
张爱玲生于1920年,她出生的年代是一个除旧布新的年代,没落的晚清在五四一代人们眼中是一个死去的时代,随着那个时代死去的不仅是王朝体制,还有那个时代的人物与思想。
张爱玲对自己家族的了解非常晚,大约是她上中学的时候,偶尔从弟弟张子静的嘴里听说自己的祖父就是晚清大名鼎鼎的清流张佩纶。于是张爱玲自己开始不辞辛苦地寻根,她开始回想起小时候闪闪烁烁地从亲友们嘴里听到的一些大人物的名字,也开始逐渐明了自己原来有如此煊赫的血统。她好奇地向母亲、姑姑、父亲打听这些家族关系,但父母和姑姑都是走过五四时期的人,他们对新世界的激情远远超过对祖辈的回忆。倔强的张爱玲只好从亲戚朋友们的口中,从亲族的家居摆设中,把自己的祖辈生活零零碎碎、一鳞半爪挖掘出来,她对这些都是“格外珍惜”。因为在她看来,一个人生存在这世界上,“为要证实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忆,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过的记忆,这比嘹望将来要更清晰、亲切”。
在《对照记》中,张爱玲一一陈列了她家族中亲人的照片,而在对亲人的回望中,她有这样一段话让人回味不已,她说:“崎岖的成长期,也漫漫长途,看不见尽头。满目荒凉,只有我祖父母的姻缘色彩鲜明,给了我很大的满足,所以在这里占掉不合比例的篇幅。”
熟悉张爱玲的读者们都知道,张爱玲是一个亲情淡漠、很少谈“爱”的人,但对祖父母,她却有这样的追怀:“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我爱他们。”这种对亲情的眷爱对一般人而言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可是对张爱玲来说,这样直白真挚的文字却仅见此一处。
这让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家族繁复的面目中,是什么让一个亲情淡漠的人如此动情?其实她自己已经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我祖父母的姻缘色彩鲜明,给了我很大的满足”。
她的祖父母究竟有什么样的姻缘,这姻缘为什么会让张爱玲如此动情呢?我们就要从李鸿章那里开始寻踪了。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他对文章之道的器重,是鲜有人能比的,他的家里由祖辈起就按着“文章经国,家道永昌”这八个字,为后代取名排辈。李鸿章是章字辈,他的儿子是经字辈,孙子是国字辈。迄今为止,李鸿章的后代已经延续到了昌字辈,虽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他的后人在民国和新中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他的后辈中却仍然是代代都有杰出才俊。虽然当初李鸿章对文章���道的看重是为了“家道永昌”的经济仕途,但是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话却就此埋下了伏笔,这就是李鸿章的掌上明珠与一个落魄清流的爱情姻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