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十分向往米兰,也极痛十艮慕尼黑令人窒息的政治空气。他经过考虑以后,决定离开德国。爱因斯坦已经16岁了。根据当时的法律,男孩子只有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爱因斯坦痛恨军国主义,当然不愿意服兵役,再加上对学校的反感,他没有和父母亲商议,下定了决心:走。
他不与父母商议,是因为商议的结果肯定是反对,那还不如先斩后奏,生米煮成了熟饭,一向了解和爱孩子的父母也就不会反对了。
可是终究在这所中学上了6年学,若一走了之,拿不到文凭,也怪可惜的。另外,父母当初之所以留下他一人读书,目的也是为了有个毕业证书,现在离毕业时间也不长了,没拿到文凭可怎么向父母亲交代呢!他总觉得那样对不起父母,心中有愧。
爱因斯坦动脑子想了想,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的办法是设法弄到两张证明:一张是请一位医生开出一个诊断书,诊断证明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休养;另一张证明是请数学教师开,证明他数学成绩优异,早已达到上大学的水平。有了这两张证明,就好向父母说明,告慰他们,免得他们伤心生气。
正当爱因斯坦准备实施他的逃跑计划时,教导主任把他叫到了办公室。他心中忐忑不安,不知是什么事。难道自己的逃跑计划被校方发现了?还是有什么好消息要告诉他……
教导主任开门见山地说: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我有一件事要正式通知你,因为你的父母均不在此地。”
爱因斯坦觉得有些突然,疑惑地问:
“是的,我父母不在此处,不知有什么事?”
教导主任说:
“我们要求你退学。”
爱因斯坦心中一惊,但立刻又平静下来,心想,好,这**终于来到了。嗯,省事了,不必我去申请了。即使如此,他还是问:
“为什么?”
教导主任说:
“这个,你应该清楚。你与本校格格不入,不守纪律,学习成绩不佳。简单地讲吧,你待在这里,就足以破坏学生们对老师的敬意。”
爱因斯坦脸红了,他简直不明白,他怎么会落下一个“勒令退学”的结局。他在心中问自己,也好像问所有的人,问这个不公平的世界:
“我怎么啦?我学习不好?我败坏校风?我是这样吗?难道全是我的过错?”
爱因斯坦眼睛里忽然湿润了,不知是泪水,还是其他的什么。他不愿在这个教导主任面前流泪,他也不想再去质问人家。*后,他的脑子里只剩下一句话,那就是:
“我终于可以离开这里啦!”
别了,慕尼黑,还有这所学校!
别了,德意志,还有在这里的岁月!
爱因斯坦很快就抹去了心头上的一丝别离的伤感,顿时感到身心愉快,自己仿佛一下子变成了一只冲出笼子的小乌……
1895年春末,爱因斯坦怀着对意大利的自由和阳光的向往,登上火车,前往米兰。这里真不错,白云飘飘,绿水青山,空气清新,自由自在。父母亲见到突然而至的儿子,又惊又喜。听了阿尔伯特的讲述,心中自然有些烦乱。他们与爱因斯坦商议下一步怎么办。人生之路真是多曲折啊。赫尔曼说:
“我的儿子,你长高了,看来知识也增加了,成熟多了。慕尼黑的烦恼就让它过去吧,我们该考虑以后的路怎么走。”
母亲波林用��一双大大的怀着无限期望的眼睛望着儿子,问:
“阿尔伯特,你有什么打算?有一点是清楚的,你不可能留在米兰上学,因为米兰的德语学校只收13岁以下的学生。”
爱因斯坦想了想说:
“我相信自己能获得文凭,请你们给我些时间。”
父亲点点头,说:
“好吧。我这几天去米兰国际学校联系一下,如果可以的话,你暂时跟班学习。”
几天以后,父亲联系好了。这种跟班学习只是暂时的,不是长久之计。即使如此,爱因斯坦也十分满足了。他终于摆脱了慕尼黑那难熬的日子,今天,可以自由自在地呼吸地中海上吹来的清新空气,可以躺在碧绿的草地上,专心欣赏歌德与席勒的诗歌,或者散着步,走到博物馆去参观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和绘画……
就在他心情舒畅,充分享受这短暂的自由生活之时,他父亲的生意与工厂却**不如**,每况愈下,耗尽了全部资金,而获利极微。
赫尔曼不只一次地对儿子说:
“阿尔伯特,我的儿子,你不能游手好闲了。要么上学深造,要么找个工作,挣钱糊口,以减轻我们的负担。你的胡思乱想太多了,不切实际,还是面对现实生活吧。”
P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