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寂童年
在欧洲的岛国英国林肯郡格兰瑟姆镇南面约10公里处,有个偏僻的小村落——乌尔索普村。这里有一座没落**留下来的荒废庄园,仅有几户农家在居住和耕种,小村庄呈现出一派田园风光,格外幽静。假如这里不是伊萨克·牛顿这颗明亮的科学**的出生地,它也将同其他小村落一样无声无息,默默无闻。
1642年12月25日圣诞节的清晨,东方晨曦微露,空中弥漫着团团白雾,静悄悄的乌尔索普村里一幢用石头砌成的小楼,随着雾气的渐渐消散,露出了它陈旧的面貌。
小楼彻夜亮着灯,它的女主人即将临盆。
不一会儿,从小楼里传出了婴儿落地的呱呱哭声。
产妇边呻吟边望着自己的早产儿,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咳,这么个小不点儿,简直可以把他塞进一只杯子里!”满脸皱纹的接生婆一边用手摆弄着满身血污的小生命,一边惊讶地叫嚷着。
接生婆是个好心的老妇人,她在小楼里已经呆了**一夜,耐心而焦急地等待着婴儿的降生。
老妇人惊讶的叫声一点也不过分。她手里摆弄的这个虚弱幼小的婴儿,体重只有3磅。
的确让人心悬,这个来到人世的男婴瘦骨伶仃,头大身子小,他不得不在降生的头几个星期在脖子中间被围上一条围巾,以便撑住那小小的脑袋。
可怜的孩子是个遗腹子,生下来就没有见到父亲。他的父亲是个普通的农民,虽然身体还健壮,但由于患了感冒**不及时,并发了流行性肺炎,在1642年10月,也就是牛顿降生前3个月离开了人世。
温柔的母亲十分疼爱这幼小的生命,给他起了一个和父亲一样的名字——伊萨克·牛顿。
牛顿生下来不久,他的舅父詹姆士·艾斯科牧师到乌尔索普看望妹妹汉娜。詹姆士牧师是英国有名的学府——剑桥大学的毕业生。见到妹妹怀中瘦弱的外甥,他担心地对妹妹说:“这个小生命,你能养大他吗?”说着连声叹息。
“我会设法养活他的。你放心好了,哥哥。”汉娜说这话时,脸上带着一丝苦笑,可她的眼神却是坚定的。
牛顿出生时,正值欧洲大陆风云激荡的年代,资产**起来革命,封建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在欧洲这个不大的岛国里也燃起了战火,连年的内战使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承受着深重的苦难。
汉娜的身体本来就不健壮,婴儿的早产使她的身体更加虚弱。可怜的她,结婚不到一年就失去了丈夫,现在又要独自带幼小的孩子,还要撑起这个家。可汉娜是个贤惠能干的女人,她自己下田耕种,自己养羊挤奶,剪下羊毛编织毛衣……就这样寒来暑往、冬去春来,用自己的肩头挑着沉重的担子,精心地养育着幼小、孱弱的儿子,辛苦异常。但她咬紧牙关,希冀着牛顿健康成长。
光阴荏苒,牛顿长到了3岁,年轻美丽的汉娜,经人介绍要改嫁邻近牧区一个牧师——史密斯。史密斯牧师比汉娜大十多岁,也许是因为小牛顿身体弱小,说话有些迟钝,外表也显示不出聪明的缘故,史密斯不愿让汉娜带着孩子过门。
汉娜心疼从小失去父亲,现在又即将离开自己的孩子,她要给儿子安排好今后的生活,于是向史密斯提出抚养牛顿的要求。
双方商定的条件是:女方不带孩子,男方割让每年收入50英镑的土地给孩子。
在当时的英国,牛顿有50英镑的年收入,再加上自家年收入30���镑,便可以维持生活了。
汉娜与史密斯结婚的日子**天临近了,她与爱子的分离在即。天底下母子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特别在孩子幼小的时候,这情感更是难割难舍。这些天里,汉娜抚摸着牛顿的头,还不时地亲吻他。
每当这时候,开始懂事的孩子总是瞪大眼睛望着妈妈。孩子见妈妈眼里的莹莹泪光,就连声呼唤着:“妈妈!妈妈!”
妈妈对牛顿说:“妈妈走后,你要和外婆一起生活了!”
牛顿说:“你不能带我一起去吗?”
“不能,孩子。”
牛顿扭过头,呜呜地哭起来。
汉娜心里难受的滋味,只有做母亲的人才能体会到。
汉娜喜欢儿子,儿子也不愿离开母亲。
母子终须分离的**来到了。这天,小牛顿早早起了床,跑到妈妈跟前,用力抱住妈妈的大腿,生怕妈妈很快离去。他睁大眼睛再一次对妈妈说:“你真不能带着我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