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涂尔干文集 第六集)
QQ咨询:
有路璐璐: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涂尔干文集 第六集)

  • 作者:(法)涂尔干 汲喆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063471
  • 出版日期:2006年08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36.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卷收录的**篇文献,为《乱伦禁忌及其起源》。这篇文献为1898年发表在《社会学年鉴》**卷的**篇文章,足见其在涂尔干本人的理论发展和“社会学年鉴”学派的思想传承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除形式上的重要性外,本文在内容上也可以说是涂尔干思想转向的一个标志,与《分类的几种原始形式》(即《原始分类》)和《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相比,本文发表得*早,而且论题专一,集中于“存在的社会起源”上。为何将“乱伦”作为核心议题,涂尔干说得很清楚:正因为乱伦(inceste)不仅是被禁止的,而且被当作所有不道德行为中*严重的一种,所以,乱伦禁忌应该是社会规制的*初形式,其形态学上的原始形式就是外婚制(exogamie);换言之,道德的起点完全可以归结为这样一种制度,而考察乱伦禁忌的线索,就是追查外婚制生成发展的脉络。然而,涂尔干并未就此止步,他继承并修正了弗雷泽的研究路线,认为外婚制与图腾制度不仅彼此有所关联,而且两者之间的关系占据首要的地位,相比而言,外婚制与血亲之间的关系则是次要的;考察前一种关系的核心要素,就是原始的仪式和仪轨,而在有关仪式和仪轨的考察中,“集体表现”(representadon coll
    文章节选
    容器过于脆弱了,它将被其所容物毁掉。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只要是普
    通人,无论是谁接触了被塔布的存在,即那些栖居着一点神明的东西,神都
    将以其威势,迟早会降下灭顶之灾,或使其蒙受种种不幸。于是就有了对与
    之接触的禁忌,用惩罚加以制裁的禁忌,人们认为,这种惩罚有时候是通过
    一种自动的机制、一种神的自发反应施加于有罪者的,而有时候则是由社会
    来实施的一一如果社会认为有必要介入,以提前或调节事物的自然过程的话

    这样,上述禁忌与外婚制的关系就浮现出来了。其实,外婚制同样也是
    一种接触禁忌:它所要防范的,是同一氏族的男女之间的性亲近。两性要相
    互避讳,就像神圣要避开凡俗、凡俗要避开神圣那样小心;对这一规则的任
    何违反都会激起憎恶之情,这种情感在性质上与破坏塔布所引起的情感没有
    什么两样。就像那些已经证实的塔布一样,有关这种禁忌的制裁与惩罚,有
    时候是社会的正式介入,但有时候也是自己降到有罪者头上的,是其作用力
    的自然效果。而后一种情况尤其体现出了作为外婚制基础的那些情感的宗教
    性。所以,外婚制很可能是由某种宗教特性引起的,两性中的一种被加上了
    这种宗教特性的印记,使另一性别的人感到畏惧,从而造成了两性的隔绝。
    我们将会看到,事实上,女人被舆论赋予了一种应予隔绝的力量,使之要与
    男性人口保持距离,这不仅涉及到性关系,而且还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所有细
    节。
    首先,当青春期的*初迹象开始出现的时候,这种奇特的影响便展露出
    来。在这些社会中,有一个普遍的规则,那就是在这个时候,年轻的女孩子
    不能与氏族的其他成员相交往,甚至也不能接触其他成员所用的东西。人们
    把她尽可能严密地隔离起来。她不能碰触其他男人踩过的土地,也不能让阳
    光照射到她,因为,通过土地和阳光,她有可能接触到世界的其他部分。这
    类野蛮的仪轨在好几块大陆均可以见到,如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其形式大
    同小异。在洛安戈(Loango)黑人那里,当少女们**次有了青春期表现的时
    候,人们就会把她们禁闭在一个个分隔开的小窝棚中,并要严防她们身体上
    任何裸露的部位接触到土地。在祖鲁人(Zou-lou)以及非洲南部的那些部落
    中,如果当女孩子青春期的迹象**次出现时,她正在田野里或丛林中,她
    就会跑到河边,藏进芦苇丛,好不让任何一个男人看见,同时她还要小心地
    用头巾把头包裹严实,以免阳光照到。
    目录
    **编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第二编
    论宗教现象的定义
    笔记 “原始社会的宗教体系”(1)
    笔记 “原始社会的宗教体系”(2)
    书评 赫伯特·斯宾塞,《教会制度:社会学原理》(第六部分)
    书评 居约,《未来的非宗教:社会学研究》
    书评 列维—布吕尔,《低级社会中的精神功能》;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澳洲图腾体系》
    书评 弗雷泽,《图腾制度与外婚制》(第四卷),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澳洲图腾体系》
    讨论 现时代的宗教情感
    第三编
    《社会学年鉴》序言
    在桑斯公立中学的演讲
    个人主义与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精英与民主
    1789年的原则与社会学
    第四编
    人性的两重性及其社会条件
    作为科学的社会学领域
    社会学
    社会学与社会科学
    笔记 社会形态学
    书评 阿尔伯特·沙夫勒,《社会体的构造与生活》(**卷)
    书评 费迪南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书评 安东尼·拉布里奥拉,《论唯物主义的历史概念》
    书评 加斯顿·理查德,《社会主义与社会科学》
    书评 玛丽安娜·韦伯,《权利发展中的妻子和母亲》
    书信 致拉德克利夫—布朗的信
    第五编
    家庭社会学导论
    夫妻家庭
    协议离婚
    第六编
    刑罚演化的两个规律
    犯罪与社会健康(致《哲学评论》编辑)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