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司法考试试卷一
提示:本试卷为选择题,由计算机阅读。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勿在卷面上直接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本部分含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2007年12月26日,中共**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重要观点。有关“三个至上”中“宪法法律至上”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宪法法律至上”是指宪法和法律在效力上地位相同,都具有***力
B.“宪法法律至上”仅仅强调实现法律效果,是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
C.肯定“宪法法律至上”是执政党在思想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转变
D.“宪法法律至上”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原则,一切**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
【参考答案】C
【考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设题陷阱与常见错误分析】 有的考生认为本题应该选D项,《宪法》第5条明确规定:一切**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很显然“宪法法律至上”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原则,一切**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有的考生认为“三个至上”才是执政党在思想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转变,而里面单一的“宪法法律至上”早在江总书记提出的依法治国中已经得到深刻认识,1982年《宪法》就已确定,非为又一次重大转变,只能说“三个至上”共同成为思想认识的重大转变,而非单一的宪法法律至上就成为一次重大转变。这些看法比较片面,没有整体理解题目表述。
【解题思路与方法分析】 2009年考试由于大纲的变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方面的题目比较多,这体现了**司法考试的性质和特点。
2007年12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次正式提出了“三个至上”即“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重要观点。这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因而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三个至上”的提出,肯定了宪法法律至上这一现代法治文明的合理内核,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和探索执政规律的重要成果,标志着党在思想认识上完成了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
由此可知,A项明显错误,“宪法法律至上”非是指宪法和法律在效力上地位相同,都具有***力。B项也不正确,“宪法法律至上”不仅仅强调实现法律效果,而是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D项,我国宪法规定一切**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但是“宪法法律至上”不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原则。唯有C项可以成立,肯定“宪法法律至上”是执政党在思想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转变。故本题的参考答案为C项。
2.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
八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权思想
B.马克思主义有关法的本质和作用的思想
C.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方法论
D.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参考答案】D
【考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
【设题陷阱与常见错误分析】 有的考生认为本题C项的表述与《**司法考试辅导用书》(2009年修订版)的表述不符,应当选。《**司法考试辅导用书》(2009年修订版)**卷**章第二节**部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之中并无“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方法论”的表述,我们是否就此可以作出如下推断: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方法论不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这一看法在逻辑上存在一定问题,没有真正掌握有关知识点。
【解题思路与方法分析】 一般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为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法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法的理论的组成部分,是指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因此,A、B项比较清楚,“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权思想”、“马克思主义有关法的本质和作用的思想”肯定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D项也比较清楚,“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基础,不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而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既包括了指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世界观,也包括了指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方法论,因此C项“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方法论”也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所以,本题的参考答案为D项。
3.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本质区别,它与后者之间不存在继承关系
B.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
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价值指引
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身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制度体系
【参考答案】C
【考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
【设题陷阱与常见错误分析】 有的考生认为C项、D项都对,因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观念体系,它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其内容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属性,所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应当属于社会主义法治制度体系的内容。这一错误是对“理念”、“制度”理解有误所致,特别是没有注意到两者的不同。
【解题思路与方法分析】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来源,因此A项错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本质区别,但是它与后者之间存在继承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理论体系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组成部分,不仅包含着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方法论,而且包含着人民主权思想、法的本质和功能的思想、法律权威的思想等,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和源头。B项的说法明显存在问题,缩小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理论基础的内容,所以B项错误。
“理念”与“制度”不同,两者存在差异,分属不同的领域,所以D项表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身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制度体系’,不能成立。因此,D项错误。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一切立法活动的思想先导;第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我国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思想基础;第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我国司法坚持正确方向、实现司法公正的思想保障;第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第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推动法学研究繁荣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据此,C项可以成立,符合题目要求。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新成果。有关这一表述,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成立的?
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逐渐结合的产物
B.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中国化进程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次重大创新
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重大问题
【参考答案】B
【考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
【设题陷阱与常见错误分析】 有的考生认为应选C项,因为C项表述不完整。按《辅导用书》上所说:**次重大创新应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基本原理与新中国的政权和法制建设相结合,提出并实施民主建国,制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不是仅是制定**部中国宪法。这一看法理解上出现偏差。
【解题思路与方法分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新成果。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法治实践经验教训,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不断凝练,逐步形成的指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法治思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应用于治国理政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包含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又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也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阶段。因此,其他三项均可成立,唯有B项存在问题,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中国化进程就已经开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中国化进程非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故本题的参考答案为B项。
5.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这个理论体系包含邓小平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共**领导集体的主要代表邓小平曾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法律思想。判断下列哪一项不是邓小平理论法律思想的重要内容?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 B.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
C.用法律措施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D.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方略
【参考答案】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