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论以人为本:从物到人
QQ咨询:
有路璐璐:

论以人为本:从物到人

  • 作者:韩庆祥
  •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4041333
  • 出版日期:2006年04月01日
  • 页数:357
  • 定价:¥19.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过去,我们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存在着认识误区,往往把经济
    增长等同于发展,从而使一切工作主要围绕GDP的增长速度来进行。其实,
    经济增长并不完全等于发展,它只是发展的手段。因为,人均GDP水平的增
    长不能完全反映社会的全面发展,反而会掩盖环境污染、居民贫富差距悬殊
    、地区发展不平衡和社会分配不公平等现象。经济增长也不能自觉地促使社
    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经济增长的*终目的,应是以人为**的满足人的基本
    需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就是说,经济增长应为人而存在,而不只是人
    为经济增长而存在。
    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挑战并不是进一步加速经济增长,而是确保经济
    增长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减少贫困现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
    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而物质的增长不可能自然而然地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往往还会遮蔽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增长本身
    ,更应该关注这一增长的目的,即满足十多亿人口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也就是说,首先应当保证人们的生存需要,然后在此基础上致力于满足人
    们的发展需要。物质财富是人的发展的基础,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
    不放松。但是,我们还应该确保经
    目录
    **章 提出以人为本的历史必然性
    **节 着眼于时代发展的总趋势
    一 从“物质资源”到“人力资源”
    二 人的创新能力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
    第二节 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目的
    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保证
    三 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前提
    第三节 着眼于对我国发展实践的反思
    一 在人和自然的关系方面:环境污染,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 在人和社会的关系方面:人被物化,一些人不能真正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
    三 在人和人的关系方面:存在着某种社会不公正,贫富差距在拉大
    四 在人和组织的关系方面:贪欲膨胀,**利己主义在蔓延
    第四节 着眼于吸收我国人学研究的积极成果
    一 哲学主题的转换:从研究整个世界到主要研究人的世界
    二 哲学观念的发展:从物质观念到物质与实践相统一的观念
    三 哲学思维方式的跃迁:从“前定论”、“给定论”走向“后定论”、“实力论”
    四 哲学研究方式的变化:从“无我哲学”到“有我哲学”
    五 哲学本体的重解:从“既成本体论”到“生成本体论”
    六 哲学形态的建构:从哲学失语到对哲学的高度自觉
    第二章 关于以人为本思想的清理与总结
    **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一 用以人为本反对“以神权为本”
    二 用“以民为本”反对“以君为本”
    三 用道德原则说明人比天地万物**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以前西方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一 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主旋律:文化意义上的人文主义
    二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旗帜:政治意义上的人道主义
    三 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追求:价值意义上的无产**的解放与每个人的平等而全面的发展
    四 费尔巴哈哲学的主题:本体论意义上的人本主义
    第三节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对传统以人为本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一 科技理性对人文精神的背离
    二 人类**主义肢解了完整的人
    三 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人的压抑
    四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总体性反思与超越
    第四节 中西方文化中以人为本思想的进步意义与历史局限性
    一 我国古代以人为本思想的进步意义与历史局限性
    二 西方以人为本思想的进步意义与历史局限性
    第 三章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基础
    **节 马克思主义对西方以人为本思想的批判继承与超越
    一 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
    二 从人道主义历史观到唯物主义历史观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存在与本质的理论
    一 人的存在理论
    二 人的本质理论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的理论
    一 人的解放理论
    二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第四章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节 人与自然关系层面的以人为本
    一 人依赖自然而存在
    二 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三 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节 人与社会关系层面的以人为本
    一 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 为劳动者充分发挥创造才能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节 人与人关系层面的以人为本
    一 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
    二 尊重精英群体的创新能力和业绩贡献
    三 以人为本蕴涵的社会公正原则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基础
    第四节 人和组织关系层面的以人为本
    一 解放人和开发人
    二 各得其所和得其应得
    第五章 以人为本的现实意义
    **节 一种基本价值:由“谈人色变”到“回归基本价值”
    第二节 一种文化启蒙:由控制人到解放人
    一 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吃人”
    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题——“立人”
    三 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建立新中国——从政治上“解放人”
    四 “文革”十年——“漠视人”
    五 改革开放以来——“解放人和开发人”
    第三节 一种现代执政方式:由管制到民主、协商和服务
    第四节 一种具有整合凝聚功能的共同价值观:由“两极对立”到“共生共进”
    一 动员参与期:使人各尽所能,使社会充满活力
    二 表达诉求期:各个**、群体表达利益诉求
    三 整合凝聚期:力求保持各种力量和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
    第五节 一种**各项工作的实践理念:由人本理念缺失到人本实践
    一 在经济上发展人本经济
    二 在政治上坚持执政为民
    三 在文化上塑造新型人格
    四 在社会建设上构建和谐社会
    五 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实行人性化服务与人性化管理
    第六章 全面深入理解以人为本所需要澄清的模糊认识
    **节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一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致性
    二 以人为本与马免思主义的区别
    第二节 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一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
    二 不能把社会主义仅仅归结为人本社会主义
    第三节 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关系
    一 以人为本对西方人本主义的扬弃
    二 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区别
    三 以人为本与西方人道主义的关系
    第四节 以人为本与西方人类**主义的关系
    一 **人类**主义的实质及其缺陷
    二 以人为本与**人类**主义的区别
    第五节 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的关系
    一 以经济建设为**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基础
    二 以人为本是对以经济建设为**的发展
    第六节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关系
    一 在政治和意识形态意义上: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的政治体现
    二 以人为本具有不同于以民为本的特殊内涵
    第七节 以人为本与领导干部作风的关系
    一 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为民意识
    二 坚持以人为本,胸怀爱民之心
    三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亲民作风
    第八节 以人为本与**斗争的关系
    第七章 以人为本的理性实践
    **节 全面正确宣传以人为本
    第二节 实行执政理念和领导方式的转变
    一 发展观:从以物为本逐步走向以人为本
    二 社会运作体制和方式:从控制人走向解放人
    三 政府职能:从管制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
    四 发展方式:从非平衡发展走向协调发展
    五 发展动力:从过分依赖外资转向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节 大力推进体制创新
    一 干部人事制度创新
    二 分配制度创新
    三 教育体制创新
    四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