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话说汉唐丛书--隋唐洛阳
QQ咨询:
有路璐璐:

话说汉唐丛书--隋唐洛阳

  • 作者:郭绍林
  •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 ISBN:9787807360704
  • 出版日期:2006年06月01日
  • 页数:140
  • 定价:¥14.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807360704
    • 作者
    • 页数
      140
    • 出版时间
      2006年06月01日
    • 定价
      ¥14.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本书以通俗流畅的白话文,化解诸多艰涩的古籍,叙述和分析隋唐时期洛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唐人韦应物咏洛阳云:“雄都**地,势据万国尊。”洛阳作为隋朝、唐朝的东都和武周武则天的首都,帝王们或多次巡幸,或长期驻跸,利用洛阳来临制东夏、统驭全国。洛阳和世界连成一片,周边民族的首领、使者、商贾、僧侣、留学人员,梯山航海,来这里活动、定居、安葬。这里人文荟萃,群星灿烂;经济繁荣,技艺精湛。在长期歌舞升平的间隙中,也有刀光剑影和兵燹动乱。隋唐洛阳的历史沧桑,由辉煌和凄婉编织而成。
    文章节选
    隋朝的东都
    (二)繁荣的经济
    1. 大运河的**
    营建东都的工程刚刚拉开帷幕,炀帝又组织民众,以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为基础,开通一条以洛阳为**、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古代的大型运载工具是船舶,必须依赖水道运输。我国地形西高东低,百川东流到海,南北水运在内陆不能实现。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开凿人工河道。这一亘古未有的伟大工程由炀帝组织,历时6年完成。
    大运河北抵涿郡(今北京市),南达余杭(今浙江省杭州市),全长4800余里,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江南河四段组成。大业元年(605)三月,炀帝诏令开凿通济渠。通济渠分为西东两段,全长一千余里。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诸郡男女民工前后百余万人被征发到工地上从事劳动。先从洛阳的西苑引毂水、洛水经洛口(在今河南省巩义市)达于黄河,这是西段。又从板渚(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引黄河水入于汴水,再从浚仪(今河南省开封市)向东南方向引汴水入于泗水,在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入于淮水,这是东段。同年,还征发淮南民工十多万,疏通并拓宽从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到江都的山阳渎,全长三百余里,淮水与长江因而汇通。大业四年(608),又征发河北诸郡民工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其入口处与板渚隔岸相对,然后贯穿华北平原,北至涿郡,全长两千余里。大业六年(610),开凿从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到余杭的江南河,引长江水达于钱塘江,全长八百里。至此,大运河全线贯通。整条运河河道宽阔,*宽达四十步(六尺为一步,一尺当今0.296米),能运行巨大的船舶。运河两岸修筑御道,栽种柳树。这条大运河是世界史上伟大的工程之一。它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浑然融为一体,以洛阳为**,西通关中平原,北达华北平原,南抵太湖区域,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洛阳既然是大运河南北两段的衔接点,就成了南北经济交流和物资集散的枢纽。不但运河地区的赋税漕运到洛阳,其中一部分再转运到关中;而且鱼盐木材、丝绵布帛等等物资,通过这一枢纽,从产地转运到其他地区,以互通有无。炀帝再巡幸江都,便沿着运河乘龙舟而往,加上诸王、公主、妃嫔、百官、僧尼、道士、蕃客、卫士等人乘坐的数千艘船只,首尾绵延二百余里。沿途百姓负责整修道路,为纤夫挽船提供方便,还需贡献食品,提供各种服务。
    两个半世纪以后,唐人皮日休看到这条波光粼粼的运河上船舶频繁来往,不禁想到当年数以百万计的民众为开通运河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认为“当时劳而后时利”,炀帝“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
    目录
    一、隋朝的东都
    (一)东都的营建
    (二)繁荣的经济
    1. 大运河的**
    2. 含嘉仓
    3. ���场
    (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四)美丽的西苑
    (五)隋末的战火
    1. 建**暴动
    2. 杨玄感争夺洛阳
    3. 瓦岗军同东都军的拉锯战
    二、唐朝的东都和武周的神都
    (一)陕东道大行台的设立和王世充政权的覆灭
    1. 李世民平定王世充
    2. 陕东道大行台
    (二)唐太宗营建洛阳宫
    1. 唐太宗营建洛阳宫
    2. 唐太宗三幸洛阳宫
    (三)唐高宗改洛阳宫为东都
    1. 唐高宗建东都
    2. 唐高宗游弋于两京之间
    3. 太子李弘死葬洛阳
    4. 皇后武则天偕同唐高宗驻洛阳
    5. 唐高宗病逝洛阳
    (四)武则天改东都为神都
    1. 武则天长驻洛阳的原因
    2. 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
    3. 女皇帝武则天改朝换代
    4. 酷吏政治在继续
    5. 派系争斗
    6. 宫城喋血
    7. 武则天病逝上阳宫
    (五)渐受冷落的东都
    1. 唐中宗拒绝巡幸东都
    2. 镇压李重福叛乱
    3. 唐玄宗五幸洛阳
    4. 唐玄宗放弃巡幸洛阳
    (六)安史之乱对洛阳的影响
    1. 安史之乱中的洛阳
    2. 銮舆西去不重巡
    (七)东都留守官和洛阳地方行政机构
    1. 东都留守官
    2. 洛阳地方行政机构
    (八)东都的建筑布局
    1. 东都的建筑布局
    2. 私人宅院
    3. 牡丹
    (九)洛阳地区的经济状况
    1. 农业
    2. 手工业
    3. 商业
    (十)东都与晚唐政治
    1. 黄巢义军过洛阳
    2. 朱全忠劫持唐昭宗迁都洛阳
    3. 唐梁禅代
    三、唐代洛阳的文化活动
    (一)科举活动
    (二)宗教
    1. 佛教
    ①佛教事迹
    ②龙门石窟
    2. 道教
    3. 三夷教
    (三)文学
    (四)艺术及科学技术
    1. 艺术
    2. 科学技术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