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回归公共空间
QQ咨询:
有路璐璐:

回归公共空间

  • 作者:许纪霖
  •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4043757
  • 出版日期:2006年05月01日
  • 页数:261
  • 定价:¥19.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这本《回归公共空间》,是作者2002年回到母校华东师范大学任教之后,作文狐狸文章的结集。这些文字,大都发表在非专业类的报纸和公共刊物上,是作者在学院研究之余,介入日常生活、思考当下世界所形成的思想副产品。这是作者的第四本思想文化评论集。前面三本分别是《第三种尊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暧昧的怀旧》(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和《新世纪的思想地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有趣的是,过去的三本旧作,较多的是一些学术文化评论,书卷气、文艺腔比较浓,而这本新的集子,更多的是社会思想评论,虽然文字变得“难看”,却多了几分沉重。
    本书是作者在学院研究之余,介入日常生活、思考当下世界所形成的思想副产品。涉及当代思想观察、大学体制改革反思、对“9·11”、“非典”等国内国际重大突发事件的深层透视,以及对日常文化生活的批判性分析等。
    目录
    一 反思大学体制
    1 北大改革的多维分析
    北大新政:激活高校改革
    学术自主:知识分子的自我立法
    2 北大改革与商议性民主
    从质询政治到商议性政治
    商议过程中的公共理性
    转型政治中的商议性民主
    3 比较视野中的大学理念
    大学理念何妨多元
    小的就是好的
    “没有男人的长春藤”
    4 大学教育的反思
    研究生导师的“三难”
    谁该享受公费?
    研究生教育,哪些人该由**买单?
    大学生们为什么逃睡在外?
    善待学生,方是大学风范
    博导为什么成了非驴非马?
    5 从考试看社会分层制度
    考博制度中的两种正义
    学院精英与社会大众的断裂
    考研变高考的深层困境
    不合理的应试教育为什么被合理化了?
    高考制度:迫不得已的荒谬?
    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哈佛女孩”?
    6 知识生产体制的审视
    知识生产体制的“再度**化”
    计划学术何时休?
    大办文科与“高大全”
    学术不端如何防范?
    学术期刊的单位化、行政化和非专业化
    二 突发危机透视
    1 近距离体验9·11
    今秋流行星条旗
    “Saynotowar!”
    2 9·11事件与全球正义
    “文明与野蛮的冲突”?
    **利益与全球利益
    如何建构正义秩序
    3 全球正义的伦理基础
    万民法的底线人权法则
    人权的多元文化渊源
    万民法的伦理依据
    4 两个美国与政治自由主义的困境
    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此消彼长
    自由主义在夹缝中的尴尬
    理性的美国与情感的美国
    5 从非典危机反思民族、社群和公民意识
    危机中的民族**认同
    社群的缺席
    仟么是公民意识?
    三 日常生活批判
    1 上海文化传统与现状的反思
    颠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二元模式
    多元的中西文化传统
    当代上海文化的单一化
    2 都市的文化空间
    文化都市如何营造
    想象的乌托邦
    新上海人的天下
    不方便的现代化
    文化比法律更有尊严
    3 技术理性统治下的社会
    数目字管理下的数字化生存
    赢者通吃的逻辑
    说英语的**社会
    高考状元碑背后的科举幽魂
    职业精神的内在资源
    何谓大国?
    4 焦点事件中的内在悖论
    女排让球背后的理性悖论
    从刘涌改判看两种正义
    要**大国,还是体育大国?
    戳穿“超女民主”的神话
    5 社会生活的背后
    还熊德明普通公民之本色
    从梅艳芳看“界”
    **里的秘密交易
    读经的困境
    三联的文化品牌
    盖棺论定可以休矣
    6 多元化的阅读空间
    网络时代的业余知识分子
    公共舆论的传统
    过去的《读书》
    史学如何走向公共知识?
    世间已无罗尔斯
    日神精神的再现
    人性的炼狱:我看《孔雀》
    四 当代思想观察
    1 启蒙的命运
    新启蒙运动的由来
    公共思想界的出现
    新启蒙运动的同一性
    潜在的批判性反思
    90年代的分化
    2 启蒙的自我瓦解
    90年代的启蒙分化
    从现代化到现代性
    作为主体性的人的解体
    全球化中的民族**认同
    世俗社会的神圣性问题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