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品与商品
“海水”赚大钱
英国的某公司目前销往世界各国’的海水都可以卖到每公斤70美元的好价钱,几乎与上等白兰地酒不相上下。
那么,如此高价的海水究竟有谁会要呢?买主自然都是各国的海洋学家。因为对他们来说,获取实验用的海水费时费力。英国这家公司正是针对这一需要,派出船只到大西洋中部取水。回港后,先做过滤,继以紫外线照射,将其中的微生物全部杀死,然后用蒸馏水稀释到各种标准划一的程度。接下来就是将其封装,再贴上标签就成为商品了。
“水声”售高价有个名叫约翰·弗勒克的美国人,原本经营的公司破产后,无奈
只得四处周游。8个月后,弗勒克突发奇想:出售大自然的各种水的声音必定能发财。于是弗勒克遍游水声*多的中、南美洲,包括巴拿马运河、亚马孙河以及南美热带雨林等,使用立体声录音机录下许多小溪、瀑布、河流和雨林的各种水声。然后回到城里复制成录音带和碟片,听后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使人忘却城市的烦恼。“水声”售价虽高,但购买者如潮。
海水和水声,如果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就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不是商品。英国该公司到大西洋取水、过滤、紫外线照射、蒸馏水稀释、封装等,使这种海水成为劳动产品。水声通过人的录音、复制,人就把劳动凝结其中,把它用来交换,因而就形成了价值,成为商品。
此案例可用于“商品”概念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物品转化为商品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