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简明金融学教程
QQ咨询:
有路璐璐:

简明金融学教程

  • 作者:黄静茹
  • 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3817498
  •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01日
  • 页数:269
  • 定价:¥25.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已经成为整个经济学科中*受人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它们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涉及经济运行中的大量资金的运动,这些资金的运动影响着企业的利润、商品和劳务的生产,甚至影响一国之外的其他**的经济福利。金融市场变化迅速,金融工具日新月异;曾经是四平八稳的银行业,现在变得积极进取,风险和收益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变化;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了一个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使得发生在一国金融市场中的事件对其他**金融市场的运行产生大规模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成为经济政策争论的核心;货币理论的新发展,改变了我们认识货币在经济中作用的思路。
    《简明金融学教程》通过探讨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以及通过考察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如何运行,来回答货币金融领域许多受人关注的问题,并反映货币银行学所取得的令人感兴趣的进展。
    文章节选
    **部分 基础知识篇
    **章 货币和货币制度
    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当我们讨论“货币是什么”的问题时,可能很多同学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货币就是钱、现钞。”这个答案只对了一半。基于生活常识,同学们会了解,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合法货币,各种面值的现钞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交换,可以使我们获得商品和劳务来满足我们的需要。
    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将可以深入地了解货币的一些重要的基本特征,例如,货币的起源、货币本质、货币功能以及货币制度等方面的内容。这些不但是我们了解货币理论及货币政策等的基础和起点,而且给予了我们很好的视角去准确认识我们手中的人民币及世界上的主要货币。
    在经济学界,关于货币基本理论的分析与研究以及各个经济学流派对此的争论,应该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综合考察整个货币理论我们会发现,货币理论中许多重大问题的争论和分歧,几乎都源于对货币是如何产生的,什么是货币,货币是什么,货币能够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和作用等这些基本问题的不同认识。这些内容也将是开始货币银行学学习的基础常识。
    **节 货币的起源与功能
    一、货币的起源
    人类社会使用货币的历史,有数千年之久,但是在此之前的漫长历史中,人们一直生活在自给自足、没有货币的社会里。关于货币是如何产生的,人们对此进行了探索,并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有人认为货币是“协商的产物”,也有人认为货币是“**强权的产物”。关于这个问题,各个经济学流派都给出过独到见解。
    (一)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论
    马克思是从商品和商品交换人手来分析货币起源的。马克思认为,货币的起源是和交换及交换制度的更迭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交换及交换制度因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而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与之相伴的是价值形式的发展,从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到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到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价值发展共经历了��个阶段,出现了四种表现形式,*终从一般商品中分化出了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货币的产生*终解决了商品交换的内在矛盾,推动了交换的发展和交换制度由物物交换向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演变。
    从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分析不难发现,马克思所注重的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对货币产生历史过程的描述,试图回答的是“货币是怎样产生的”问题,并认为货币产生的意义在于它解决了阻碍商品交换发展的内在矛盾。
    (二)西方经济学家的货币起源论
    与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论不同,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货币起源问题时,并非着重于对货币产生的历史过程的描述,而在于对货币产生的经济原因的分析。他们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试图要回答的是“货币为什么产生”的问题,并认为货币的产生*终降低了交易费用,提高了交换效率。
    交换是在早期社会生产发展和分工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总是用自己能够生产的物品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不能生产的物品。初期的产品交换,都是实物性的交换,交易的规模小、频率低、产品种类少。随着生产的发展、分工的细化,进入市场交易的商品数量增加、种类增多,交易的频率也上升了,此时物物交换的困难就显现出来了。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产生的经济原因就在于物物交换的缺陷,即物物交换条件下的交易费用是高昂的,并且认为这种交易费用的高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缺乏衡量及表示一切商品和劳务价值的统一尺度。在纯粹的物物交换条件下,由于没有货币,所以商品和劳务价值的衡量是通过商品单位而不是货币单位来实现的,随着参与交换的商品和劳务种类的增多,这种计价方式会变得非常麻烦,费时费力。
    2.难以找到交换双方需求欲望和时间上的双重巧合。交换双方需求欲望和时间上的巧合是交换顺利实现的前提条件。所谓交换双方需求欲望和时间上的巧合是指,交换是否在对对方商品需求的欲望及时问上的一致性,即一方现在所出售的商品恰好是另一方现在所需要的商品,反之亦然。
    假如某一部落在10天后需要宰杀100头羊来祭祖,但是该部落不擅长畜牧而是主要种植谷物。要使得该笔交易达到时间和需求上的双重巧合,所需的交易和搜寻成本极高。出售羊群的部落是否需要谷物?需要多少?10天后他们正好有这么多羊吗?
    在一个纯粹的物物交换环境中,要实现这种需求欲望和时间上的巧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一个出售商品的人要找到一个现在就需要其商品的人,而这个人也恰好需要自己的商品,这个巧合几率不高,会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这必然会增加交易费用,降低交换的效率。
    3.缺乏用来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理想凭证。大家都知道,以延期支付为特征的赊买赊卖是交换发展的必然,而良好的债权债务关系又是一个**和地区经济发达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纯粹物物交换的条件下,即使偶尔有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的可能,但因为计量债权债务的是商品单位,所以,债权人便会缺乏**感。他可能会担心将来收回的商品可能不再能够购买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或者害怕将来收进的商品的品质会得不到保证。这种担心的结果是他不去同他人建立这种以延期支付为特征的债权债务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里,没有普遍、发达的债权债务关系实际上便意味着经济的停滞。
    4.缺乏有购买力的储蓄。在纯粹的物物交换条件下,人们对购买力储蓄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所有参与交换的商品只具有个别购买力,而不具有一般购买力。
    所谓一般购买力指的是某种商品所具有的,与一切商品和劳务相交换的能力,**具有一般购买力的商品是货币。
    物物交换条件下参与交换的商品只具有个别购买力,即它与其他商品和劳务交换的能力会受到时空限制。该种商品能够与另外一种商品或劳务交换,也并不意味着它能够与所有的商品和劳务相交换;它能够在此时与某种商品或劳务交换,也并非意味着在彼时也能够同该种商品或劳务相交换。在这种情形下,由于缺乏一般购买力,人们也就不会去储蓄,更何况实物商品往往存在着价值小体积大,易腐烂变质,不方便保存等缺陷。
    从现代经济发展角度看,储蓄是生产能力扩大、经济发展的源泉。没有储蓄,便没有资本的形成;没有资本的形成,便没有资本的投入;没有资本的投入,便没有生产的扩大;没有生产能力的扩大,当然也就谈不上经济的发展。
    基于上述物物交换的困难,可以说,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出现。*早的货币是实物性货币,与普通商品无异,但是可以在某些场合不固定地充当交易媒介的角色,如粮食、牛羊、贝壳等商品都先后充当过实物货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换范围的扩大,担当交易媒介的实物货币因其局限性而逐渐被排斥,而代之以更加适合担当交易媒介、有价值储藏功能的贵金属货币。当金、银、铜等贵金属退出普通商品行列,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也就产生了。
    二、货币的功能
    货币的功能也就是货币在人们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这样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陆续出现的。货币具有交易媒介、价值标准、价值贮藏和延期支付的标准四个功能,正是货币的这四个功能*终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四大缺陷。
    (一)交易媒介(Medium of Exchange)
    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被西方经济学家看做是货币的首要功能。交易媒介指的是货币“媒介”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即先以自己的商品或劳务换取货币,再用货币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我们通常将其表示为W-G-W。
    货币发挥交易媒介的功能*终突破了物物交换条件下交换双方“需求欲望的巧合”和“时间巧合”的双重约束,使交易变得非常便利,从而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提高了交换成功的概率和效率,与此同时,货币执行交易媒介功能还促进了专业化和劳动分工。
    (二)价值标准(Standard of Value)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货币以自己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为什么货币能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呢?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这就如同尺子所以能衡量其他_切物品的长度,是因为尺子自身也具有尺度一样。自身没有价值的东西,是不能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的。
    本来,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凝结在该商品中的劳动时间来测量的。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越多,它的价值便越大。因此,劳动时间是商品的内在的价值尺度,而货币不过是商品的外在的价值尺度。
    商品的价值表现在货币上,就是商品的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实际上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例如,一双皮鞋价格为100元,一件衬衣价格为50元,等等。
    在一个纯粹的物物交换环境里,由于没有货币,商品和劳务价值的衡量及表示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存在着非常高的交易费用。
    货币的出现才使人们得以摆脱这种困境,它无形中减少了大家在商品交换中需要考虑的交换比率的数目,使各种所得、各种支付、各种资产、各种负债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经济行为便于计算。
    另外,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梅耶等人认为,货币执行价值标准的功能还简化了簿记。在他们看来,如果没有货币的价值标准功能,“人们很难管理一个由成千种商品的实物数量单位组成账面的会计制度,也难以从中看出究竟是盈利或是亏本”。
    (三)价值贮藏(Store of Value)
    货币也具有价值贮藏功能,这是从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延伸而来的。货币作为交易媒介,使得商品与劳务的“物一物”直接交换方式变成为“物-货币-物”的间接交换方式。在人们把手中的商品换成为货币以后,由于还可用这些货币继续去换任何商品,因此手中原来的商品现已变为货币被贮藏起来了,等到他需要其他商品的时候,再用这些货币去换商品。因此,货币具有把价值贮藏起来的功能。这一功能是很有用的,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想在取得收入的同时即刻把钱花光,而要等过一段时间后确实需要时才把钱拿出来到商店里去买东西。
    用货币贮藏价值,不是价值贮藏的**手段,也不一定是*好的手段。任何资产,不管它是货币、股票、土地、房屋、艺术品,还是珠宝、项链、黄金首饰,都是贮藏价值的手段。而且,作为价值贮藏,这些资产中有许多都要比货币为优:它们常常会为其所有者带来较高的利息收益,为货币所不及;它们或者会涨价,或者能够提供住宿之类的服务。既然这些资产作为价值贮藏手段比货币更优,人们为什么还要持有货币呢?
    ……
    目录
    **部分 基础知识篇
    **章 货币和货币制度
    **节 货币的起源与功能
    一、货币的起源
    二、货币的功能
    三、货币的作用
    第二节 货币的定义和类型
    一、货币的定义
    二、货币的类型
    第三节 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的形成
    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三、货币本位制度
    复习题
    第二章 信用
    **节 信用及其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
    一、信用
    二、信用的产生和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第二节 信用的形式
    一、*古老的信用形式:高利贷信用
    二、现代信用形式
    复习题
    第三章 金融体系
    **节 金融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第二节 金融机构的功能
    一、资金融通的渠道
    二、金融机构在金融活动中的功能
    第三节 西方**的金融机构体系
    一、**银行
    二、商业银行
    三、专业银行
    四、非银行金融机构
    第四节 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一、**银行
    二、商业银行
    三、政策性银行
    四、非银行金融机构
    五、外资金融机构
    复习题
    第四章 金融工具
    **节 金融工具的定义和类别
    一、金融工具
    二、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 原生性金融工具
    一、短期金融工具
    二、长期金融工具
    第三节 衍生性金融工具
    一、衍生性金融工具及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种类
    复习题
    第五章 金融市场
    **节 金融市场概述
    一、金融市场的含义
    二、金融市场的特点
    三、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四、金融市场的分类
    五、金融市场的功能
    第二节 货币市场
    一、货币市场的概念与特征
    二、货币市场的结构
    第三节 资本市场
    一、资本市场的概念与特征
    二、资本市场的结构
    第四节 投资基金市场
    一、投资基金的概念与种类
    二、投资基金的运作
    复习题
    第二部分 金融实践与政策篇
    第六章 利息率常识
    **节 利息的概念和类别
    一、什么是利息
    二、利率与利率体系
    三、利率的种类
    第二节 利率的功能及其所需要的条件
    一、利率的功能
    二、利率发挥调节功能所需要的客观经济条件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
    一、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二、西方利率决定理论
    三、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
    第四节 利率市场化之争
    一、利率管理体制的概念
    二、西方主要**的利率市场化之路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路径选择和市场特点
    四、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观点集萃
    复习题
    第七章 商业银行及其经营管理
    **节 商业银行概述
    一、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
    二、商业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三、商业银行的类型和组织形式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业务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二、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三、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四、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五、表外业务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机制
    一、存款创造的原理
    二、派生存款的创造过程
    三、派生存款创造的制约因素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二、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
    复习题
    第八章 **银行
    **节 **银行概述
    一、**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二、**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第二节 **银行的制度安排
    一、**银行的制度类型
    二、**银行的组织制度
    第三节 **银行的主要业务
    一、**银行的负债业务
    二、**银行的资产业务
    三、**银行的中间业务
    复习题
    第三部分 金融理论篇
    第九章 货币需求理论
    **节 货币需求的基本概念
    一、货币需求
    二、货币需求量
    第二节 古典货币数量学说
    一、现金交易理论
    二、现金余额理论
    三、收人数量理论
    第三节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金币必要量规律
    二、金币必要量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
    第四节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二、货币总需求函数
    三、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第五节 现代货币数量理论
    一、弗里德曼的主要观点
    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公式
    复习题
    第十章 货币供给理论
    **节 货币供给量及其特征
    一、货币层次
    二、货币存量和货币流量
    三、货币供给量的含义
    四、货币供给量的特征
    第二节 货币的供给
    一、通货的供给
    二、存款的供给
    三、货币供给与银行体系
    第三节 货币供给模型
    一、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
    二、M1的供给模型
    三、M2的供给模型
    四、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
    复习题
    第十一章 通货膨胀理论
    **节 通货膨胀概述
    一、通货膨胀的概念
    二、通货膨胀的度量
    三、通货膨胀的类型
    四、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需求拉上说
    二、成本推进说
    三、供求混合推进说
    四、部门结构说
    五、预期说
    六、其他学说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治理
    一、从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人手解决
    二、依总体分析的思路所采取的对策
    第四节 通货紧缩概述
    一、通货紧缩的内涵
    二、通货紧缩的测量
    三、通货紧缩的类型
    四、通货紧缩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五、通货紧缩的成因与治理
    六、通货紧缩的治理
    复习题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理论
    **节 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
    二、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货币政策目标
    一、理论上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货币政策目标的现实选择
    三、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三、直接信用管制
    四、间接信用控制
    第四节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一、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含义
    二、设置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必要性
    三、选取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所需要的条件
    四、西方**常用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第五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一、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二、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第六节 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一、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
    二、货币政策的时间效应
    三、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
    复习题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