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四分之一的世界在他们手中
QQ咨询:
有路璐璐:

四分之一的世界在他们手中

  • 作者:黄友义
  •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 ISBN:9787510405174
  •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01日
  • 页数:208
  • 定价:¥29.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10405174
    • 作者
    • 页数
      208
    • 出版时间
      2009年09月01日
    • 定价
      ¥29.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生命的年轮留下了岁月的芬芳,在炎黄大地的泥土中,他们播撒着属于自我也属于时代的火种。历尽磨难,痴心不改;顽强探索,为信念而生!让拥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古老中国在他们手中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
    本书以亲身经历了建国以来几个重要阶段的9位人士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为线索,通过他们各自的命运和经历,解读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他们中有公务员、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体育界和艺术界人士、学者,他们是社会各**的代表;他们出生的时代不同,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从他们的身上人们能够看到新中国60年来的不同变化,和中国一步步走向日新月异、繁荣富强的一个个历史足迹。
    文章节选
    李肇星 行走在地球的经纬线上
    姓名:李肇星
    年龄:69岁
    职业:外交家
    人物风采
    他是改革开放后外交部任职时间*长的发言人。因对答机智犀利、立场坚定而有“铁嘴钢牙发言人”之誉;又因爱好文学,作诗不辍,被称为“诗人部长”或“诗人外交家”。他出版有诗歌散文集《青春中国》、《黑色,是美丽的》、《从未名到耒名》等。
    2009年3月,李肇星又一次“重操旧业”,担任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新闻发言人。他在新闻发布会上对答机智幽默,笑得爽朗亲切,拥有了众多的年轻“粉丝”。
    此时,距他**以发言人角色亮相已有25年,而距他离开家门到姥姥的村里去上小学,差不多刚好60年。
    从瓦屋到胶南:贫寒少年。嗜书如命
    1940年10月,李肇星出生在山东省胶南县(现为胶南市)大珠山脚下的王家村。因家境贫苦,6兄弟夭折了3个。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参加抗日了。家里三代同堂,一年的收成仅够糊口而已。但李肇星的爷爷很开明,他深知文盲之苦,全力支持孙子念书。
    建国伊始,李肇星到了读书的年龄,因为王家村没有学校,爷爷便把李肇星送到姥姥家所在的瓦屋村上学。遇到天灾,全家人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也要保障李肇星把书读下来。穷人的孩子懂事早,看着长辈在地里辛苦劳作,李肇星也下田去帮他们一把,不过,他有时会在劳动时开小差。有一次,爷爷带着李肇星一块儿干农活,谁知干了一会儿就见不到孙子的人影了。爷爷生气了,派人去找,结果发现他一人爬到树权上贪婪地看书。爷爷平日里对儿孙的管教比较严,可这次却一笑了之。从此还网开一面,只要李肇星读书,就不让他干活。
    李肇星读书痴迷,在王家村和瓦屋村是出了名的。一日三餐,李肇星都是拿着书本上饭桌的。家中做的是什么饭,他从来不管不问。’有时候,饭菜掉到桌子上,他才发现没送进嘴里。
    1953年仲夏,李肇星从昌潍地区王戈庄“完全小学”毕业。在当时的乡下,高小毕业生的身份不亚于今天城里的硕士生!
    之后,李肇星背着干粮,来到胶南县城,在那里度过了6年的中学时光。在县城,他*喜欢去的地方是图书馆。本来,图书馆只为成人服务,不对学生开放,但李肇星这个老实憨厚、好学上进的孩子感动了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他们破例为他办了阅览证。每到星期日,*早进馆、*晚离开的那个人准是李肇星。
    除了图书馆,另一个书多的地方是县新华书店。但李肇星没钱买,只能常去那里站着看书,假装在挑选书。许多兜里没钱又爱看书的同学也是一样的做法。不过他也不是只看不买。有一次,他花了一角九分钱买了本《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当时花一角九分钱需要有点魄力,那几乎是他一日三餐的伙食费。
    生活条件艰���,但李肇星的学习成绩不错,代数、外语和语文成绩尤其突出。
    上初中时,李肇星就开始学着写诗。当时他年龄小,好胜心强,觉得自己就是诗人。一次上作文课,他大着胆子写了首诗交上去,没想到老师不但没批评,还给了他高分。初中毕业前夕,他的散文《爷爷越活越年轻》发表在上海《少年文艺》上,这件事轰动了整个胶南县城。30多年后,李肇星这样描述投稿时的情景: “狠了狠心,把稿子投进了绿色邮筒。当时我真羡慕那篇短稿,不管发表与否,它都可以去一趟设在上海延安西路1538号那间编辑部了。”事隔几十年,他还能清楚地记得编辑部的门牌号码,可见当时他在心里不知念叨过它多少遍。他那时还不知道,自己将来会走多么遥远的路程,会去多少陌生的地方。
    1959年夏天,从胶南一中毕业,李肇星报考了北京大学。高考之后的一段日子,陆续有大学录取通知书寄到李肇星的一些同窗好友家里,而唯独李肇星还没得到任何消息。看到家人焦急的样子,心中难过的李肇星安慰他们说,这次考试可能成绩不佳,再苦读一年,来年再考吧。.可是几天后,一个村干部大叫大嚷地来给李家报喜——李肇星被北京大学录取了。他是建国后胶南县**个考上北京大学的考生!接到这天大的喜讯,李肇星乐得一蹦老高,脑袋差点儿碰上他家那间小矮屋的顶棚。
    李肇星上大学期间,家里每月只能给他寄15元钱。李肇星竟从这15元钱中,省出3元钱资助正在家乡读书、家境困难的表妹。妹妹李肇菊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寒假李肇星回家,她去汽车站接他,只见人称“天之骄子”的哥哥却穿得像个“叫花子”——棉裤两个膝盖处破得露出了棉絮,一双布鞋的前头也顶破了,露着脚拇指。李肇菊强忍着才没掉下眼泪,可李肇星自己却乐呵呵的——对于他来说,能填饱肚子,能读到书,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从北大到北外:留学“未遂”,学业有成
    李肇星报考的**志愿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第二志愿是西方语言文学系英语专业,北大以第二志愿录取了他。虽然为没能读成中文而稍感失落,但从此,李肇星师从**的英语教育家李赋宁等教授,开始潜心学习英语。
    人们说,学外语*好的办法是留学,到活生生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但“留学”对于李肇星来说“是一个刺激神经的话题”。他至少有4次公派出国留学的机会,但*终都失之交臂。
    在高考前,1959年暮春的**,山东胶南一中的领导颇为神秘地通知李肇星和另一个同学:准备进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真是喜从天降——他们那一代人是多么向往苏联!但随后中苏关系开始恶化,留苏的事便没了下文。
    进入北大之后,晚秋的某日,李肇星又接到西语系领导通知:准备次年留英。听到这消息他既惊喜,又茫然。那时他刚到北大不足半年,不舍得就此匆匆离去。下一个学期正赶上1960年**经济困难,派他们出国留学的计划自然而然地就泡汤了。
    1964年1月27日中法建交。李肇星当时正在北大写毕业论文,题目是《论狄更斯的(美国散记)》,丝毫没有想到这件事和他的生活道路有何联系。7月,他被分配到外交部教育司待命,暂住外交部雅宝路招待所。住了刚**,教育司一位处长来告诉他们几个学英语的新人:周恩来总理指示,中法建交是件大事,预示着新中国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外交部要为此培养一批至少能说两种欧洲语言的干部,希望他们马上去报考北京外国语学院英文翻译班。在翻译班进修一年英文后,要再选一部分同学专攻一年法语,之后正式去日内瓦国际翻译学院留学。
    就这样,李肇星进了北京外国语学院英文翻译班,一年后又入选法语专修班。
    专攻法语的一年马上就要结束了,但就在这一年的5月16日,****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留学一事又不了了之。
    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中国年轻人赴美留学成为可能。李肇星虽然还算“年轻”,但已经历过3年乡下劳动锻炼、7年非洲常驻,并在外交部新闻司工作了一段时间。有**,司长问他,愿不愿到美国弗莱切外交学院进修一年半载。他想,这可能是我*后一次留学机会了!他答应回去想想。可没过两天,司长告诉他别想了,要让他留司培养。
    4次留学“未遂”,李肇星的体验是: “作为一个公民,在政治意义上,祖国和民族的历史积累就是你的机遇,你的大命运。”
    未能留学,但经过从北大到北外的几年专业训练,李肇星的英语水平已足以让人刮目相看。据他当时的朋友回忆,李肇星毕业时已能相当轻松地观看用古典英语演出的莎士比亚戏剧。而他的法语经过一年“突击”也大有长进,后来常驻非洲或陪领导人访问非洲时,他还做过几次法文翻译。从肯尼亚到莱索托: “青春得意处。天涯有故乡。”
    “我算是半个非洲人,”李肇星说, “自1970年从江西上高‘五七’干校去驻肯尼亚**至今,我到过53个非洲**中的47个。”
    肯尼亚是李肇星**次被外派常驻的**,他在那里一待就是7年。在大**里,从办护照、处理侨务到高层交往,李肇星大事小事都得做,还逐字逐句教炊事员学英语。“我教了3个月后,他们可以‘独立自主’地出去买菜了。一位炊事员学会了‘鸡’这个单词。对方拿来了一只公鸡,炊事员答: ‘NO,1wanthiswife(不,我想要他的夫人)。’”
    1977年回国后,李肇星开始在新闻司工作。1983年5月问,时任新闻司一处副处长的李肇星在访欧途中,听到中国和非洲莱索托王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消息。回国后他就接到通知:带领两个人作为先遣小组,前往莱索托筹建大**。
    1983年7月,李肇星与同事转道巴黎前往莱索托。那时,从中国到莱索托没有直达飞机,他们要在巴黎换乘去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的飞机,再从那里转飞莱索托。在巴黎等飞机的3天,让李肇星**次有机会见识了这座世界名城;到莫桑比克后,为了换飞机,在马普托一等又是3天。1983年8月4日,他们乘坐只有15个座位的小飞机,从马普托飞到了莱索托的首都马塞卢。
    当时的莱索托正处于国内战乱之中,硝烟弥漫,形势险恶。他们一到莱索托,仅从机场到马塞卢市内就几次遇到险情。马塞卢大街上到处是荷枪实弹的军人、警察、军车,夜里不时能听到枪炮声、爆炸声。
    在这么危险的地方工作,不害怕吗?李肇星说: “我都牺牲过一回了,不用再怕。”这并不是“自吹”。在那“十年的荒唐”中,从1968到1970年,李肇星曾被下放到山西离石、江西上高等地的“五七”干校和广州军区汕头牛田洋农场劳动锻炼。1969年7月28日,一场特大台风、海啸袭向牛田洋。在抗洪的几个小时中,农场数百名官兵和群众不幸牺牲,其中83人是正在接受再教育的大学生,包括已在外交部工作的3人。李肇星是幸存者之一。这段经历,使他觉得“活下来是**的偶然”,一定要利用这难得的机会为祖国多做些有用的事。
    ……
    目录

    赵启正 智慧而激情的传播者
    李肇星 行走在地球的经纬线上
    赵忠祥 电视情缘
    郭凤莲 超越历史
    梁晓声 让文学温暖人生
    杨怀定 中国**股民
    格勒 一个文化人类学家的前世今生
    朱明瑛 浪尖上的舞者
    张艺谋 雕刻时光的男人
    刘永好 回归大农业
    高德康 立于冷暖之间
    李银河 我是一个自由主义者
    许海峰 人生的十环
    黄鸣 坚持梦想,就有未来
    俞敏洪 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史玉柱 网游之路
    张祥青 赤诚心,钢铁魂
    邓亚萍 从不向命运低头
    韩寒 “80后”青年**
    编辑推荐语
    阅历成长的往事,品谈时代的长歌。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