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报告
2008—2009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分析与展望
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伴随着全球环境保护的制度化趋势,建立公平有效的国际气候治理机制已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议题之一。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签署到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再到当前“后京都”也就是《京都议定书》目标年2012年后全球减排谈判(即第二承诺期,2012—2020年)的艰难前行,中国在国际气候治理过程中的受关注度和地位与日俱增。在第二承诺期谈判过程中,《公约》内外两种机制并行,并且相互影响。欧盟驱动《公约》内机制,美国主导《公约》外机制。但是,自奥巴马入主**,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战略全面调整,《公约》内外机制并行,表现了美国试图成为气候变化***的姿态。2009年底哥本哈根会议走向何方,疑窦丛生。各缔约方均在紧抓保护气候这面旗帜,建立并借助《公约》内外各种机制和平台调动对己有利的国际民心和舆论,释压解套,树立积极国际形象,积聚主导国际事务的软实力。非政府组织、国际企业联盟和美国地方政府也有相应的气候变化动议。面对日益紧迫的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形势,中国需要在战略上把握各主要博弈方的战略动机、利益诉求和策略手段,结合国情,在国际谈判中发挥作用,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相对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树立良好的**形象。
一 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
对气候变化问题科学认知的不断强化是国际气候进程不断前进的基础。1988年,由联合国环境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共同发起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成立,作为《公约》谈判的科学咨询机构,IPCC汇集了世界数千位科学家,以科学评估报告的形式搜集、整理和汇总全世界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新研究成果,提出科学评价和政策建议。IPCC自成立以来,已陆续推出四次评估报告,对持续推动国际气候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