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古都历史文化解读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古都历史文化解读

  • 作者:于希贤 于洪
  • 出版社:中国三峡出版社
  • ISBN:9787802234857
  •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01日
  • 页数:210
  • 定价:¥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北京大学教授、国内外**的历史地理和风水学者于希贤的*新力作(网上有14600多条与他相关的记录)。作者认为,城市是历史和文化的**舞台,是*能反映人类社会活动和历史发展的地理集中点。作者运用周易理论及道家思想,揭示了中国古都天、地、人合一的和谐宇宙图示,从建筑风水学、环境生态学、地理学、考古学、天文学等方面对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的交叉研究和解读,以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国都城市为例,阐述了****的宇宙观、四象八卦、阴阳五行等传统建筑哲学理论在城市的选址、规划、布局中的具体应用。作者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入发掘和创造性应用,对现代城市规划特别是当今如火如荼的城市化建设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和重要参考价值。
    文章节选
    上篇 历史文化与城市关系概论
    **章 城市的历史文化透视
    **节 城市与历史文化
    城市是人类社会作用于地理环境*强烈、*敏感的地区。从外观上看,城市是高大建筑集中、街道网络稠密的文化景观,是运转不息的经产、文化空间。城市一般来说较周围农村集中了更多的科学、艺术、文化机构和人才;集中了更多的生产设施与生活设施;集中了更多的公用设施,其中包括给排水、供电、供热、交通、消防、电信、邮电、教育、商业、治安警卫、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城市和周围农村比较起来,其第二产业——手工业和工业、第三产业——服务性行业也更为集中。总之,城是人类作用于地理环境的相对集中的“点”,而它周围的农村则是一个辽阔的“面”。这个点和面,也即城市和农村��野是一对阴、阳互补的统一体。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有联系也有区别。因此,每一个城市对它所在的那个地区,在一定的范围内都会有着特殊的吸引力。现代化交通、电信设施出现和普及以后,这种吸引力会达到较为遥远的空间。城市从周边以至更远的地区吸引人口、技术、文化知识和财富。同时,又不断地向此城影响的地区,乃至遥远的范围,输出深加工的、更为有特色的物质、文化、技术和精神产品。
    ……
    目录
    自序 城市是历史的产物、文化的载体
    绪论 中国古代都城地理格局的几个历史发展阶段
    上篇 历史文化与城市关系概论
    **章 城市的历史文化透视
    **节 城市与历史文化
    第二节 “法天象地”的城市设计
    第三节 城市州域上应天星
    第四节 天地合德、四时有序
    第五节 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
    第六节 九宫八卦的景观设计思想
    第二章 大地活体的城市生态系统
    **节 中国古代对于城市活体的认识
    第二节 环境对人的精气神的感染
    第三节 天、地、生、人系统的有机循环观
    第四节 淹城遗址——“王道通三”的国都
    第五节 仿生学人居环境规划布局
    第六节 春秋吴都(今苏州市)龟城
    第七节 泉州鲤鱼城
    第八节 龙盘虎踞秣陵(今南京)城
    第九节 广西崇左葫芦城
    第十节 鲤鱼化龙黄姚镇
    第三章 大地经络穴位与城址选择
    **节 大地经络穴位学说
    第二节 经络通达生气
    第三节 中国古城理想状态的山系环境
    第四节 历史城市设计地形选址分析
    第五节 设计城市的脊梁——圣山
    第四章 城市与水体生态环境
    **节 水乃城市元气之津
    第二节 抚育城市的母亲河
    第三节 城市的水面景观规划设计
    第四节 大江大河孕育大城市
    第五节 亲水景观的标志物——桥
    第六节 水口和景区设计
    下篇 中国城市的历史发展阶段
    第五章 中华文化破晓与仰韶城邑萌芽
    **节 我国城市的*早起源
    第六章 “四象”出现与城邑文化起源
    **节 四象图像与天、地、人有机活体观念
    第二节 从龙山文化到夏代城邑**形成
    第七章 夏、商依黄河多级支流而转移
    **节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特大洪水灾变
    第二节 大难兴邦:农业历法确立与城市出现
    第八章 东西两京的文化轴心带的形成与中国文化奠基
    **节 都城转移与东西两京制的确立
    第二节 以文立国:丰京、镐京与温柔敦厚的诗教
    第三节 丰京、镐京与儒家文化的灯塔
    第四节 川竭山崩、殷优启圣到城市发展的第二次高潮
    第五节 春秋战国新兴城市兴起的学术繁荣
    第九章 郡县制帝国与汉唐盛世
    **节 “焚书坑儒,以愚黔首”,秦帝国因暴政而覆亡
    第二节 “废封建、立郡县”的国都与城市
    第三节 上合天星垣局的秦汉都城
    第四节 西汉至东汉间的灾变对历史与城市的影响
    第五节 东汉、三国及魏晋衰落的都城文化
    第六节 华阳海汇——盛唐文明的长安
    第七节 雁塔是唐朝接纳外来文化使之本土化的杰作
    第十章 国都游离、造极华夏文明的两宋文化(黄河、汴河、通惠河经济文化轴心带时期)
    **节 五代及两宋国都的游离状态
    第二节 城市面貌与经济基础
    第三节 北宋城市学术**繁荣
    第四节 “四达之会”的繁荣大都会——东京
    第十一章 南北经济文化轴心带时期
    **节 北京——东方历史文化的明珠
    第二节 东方广场遗址与北京城区*早的居民
    第三节 从蓟丘到金中都
    第四节 元大都——儒、释、道思想融合的杰出典范
    第五节 《周易》象数义理与明、清京城的规划布局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