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电视的记忆
感受新闻的力量
中国电视新闻从业人的梦想,始于1958年,从那个时候算起,它已经度过了整整五十个炎黄春秋。作为一个普通的电视观众,我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是,电视新闻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尽管与国际接轨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而且还要面对互联网的激烈竞争,但中国观众对电视新闻的依赖,已经产生了巨大的传播效应。在某种程度上,电视新闻往往决定了人们对事件的基本判断。电视新闻的影响力,足以改变观众的日常生活。
——朱大可
这是中国电视史上一次****的新闻直播:2008年5月12日15时,在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的32分钟,**电视台(下称“央视”或“(2CTV”)新闻频道的整点新闻,以头条形式播出了地震消息;20分钟后,又中断正常节目,用*快的速度推出现场直播报道,24小时不间断播出的方式,让公众同步了解灾区救援情况。随后,全国多家电视台也相继推出汶川地震现场直播报道。
这次长达一个月的抗震救灾直播,创造了中国多个电视新闻直播和收视之*。根据**电视台索福瑞提供的数据:仅2008年5月12日到18日,全国各级电视台共播出了1397小时的抗震救灾直播节目,有超过十亿的观众通过直播获得灾情信息。**电视台新闻频道5月13日的*高收视份额达到7.58%,创下了开播以来的历史*高值。
时统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的公众从上到下,上到我们的**政府,下到我们普通的黎民百姓,获得信息,而且获得非常权威的信息,大量的是通过我们中国电视,特别是电视新闻的直播。
1958年10月1日,当天刚刚开播的上海电视台播发了**条新闻,它是关于上海国庆游行的报道。同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也已正式对外播出,这是中国*早的两家电视台。由于当时是用电影胶片拍摄,一般的电视新闻往往要等到几天后才能播出。
朱盾 时任上海电视台记者
当时人民广场是10点钟开始游行,正式游行之前我们要送一次片子,因为电视台有些骑摩托车的通讯员,**次片子就在这个时候送。
朱盾是上海电视台**批新闻记者之一,参与了《上海欢庆建国9周年》新闻的拍摄制作。为了保证这条新闻能在当天播出,他们采取了接力的方式。
朱盾 时任上海电视台记者
游行活动基本上到12点钟结束,有两个小时左右,我们积累了三次送片的机会。*后一次,也就是第三次,是等游行活动结束了以后再送。这**拍了不少,拍了一千两百尺的胶片,有半��小时的片量。
这条新闻片*终被剪成8分钟,在当晚播出,这在当时相当不易。由于设备原因,早期中国的电视新闻不能提前录制,播音员都是在播出时直接对着摄像机读稿子的。
沈力 中国**代电视新闻播音员、时任《新闻联播》主持人
当时全部都是直播,不敢出错,对画面只有一次,就是领导审片的时候我来念,然后编辑告诉你哪儿该说了,然后我马上就要把画面记住,然后剩下一个多钟头看稿子,那个稿子真的像天书一样,我现在真的是很遗憾没有留下几篇稿子,我觉得那个稿子就像京剧的花脸一样。
赵忠祥 中国**代电视新闻播音员,时任《新闻联播》主持人
面对每一个镜头和稿子上的每一个字,我们要准确地把它播出去,万一错了,你是不好交代的,我觉得那个时代,或者是那一个时间段,对我来讲,是一种很大的压力,一种挑战。
说起中国*具影响力的电视新闻栏目,不能不提《新闻联播》。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在**电视台正式开播。三十年来,它已成为中国拥有观众*多、*具权威性的电视新闻品牌。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它的影响力还不如广播和报纸。
杨伟光 时任**电视台副台长
那个时候应该还是广播的天下,广播是**媒体,到了电视台以后就感觉到,电视台的新闻虽然有《新闻联播》了,但新闻次数比较少,而且时效比较慢,今天下午3点的一些重要新闻回来了,当天都不编的,要放到第二天晚上才播。我说怎么不当天晚上播呢?他们说我们报纸是文字的,广播是声音的,我们电视是又有文字又有图像,第二天播同样有人看。当时我跟他们提出,我们有声音有图像,又比别人早播出,不是更好吗?
1985年,刚刚由**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调任**电视台副台长的杨伟光,提出电视新闻改革必须从提高时效开始。
杨伟光 时任**电视台副台长
我们提出了改革电视新闻,一个是时效要快,这当天的重要新闻必须当天联播出去。
如今,中国电视的影响力早已远远超出广播和报纸,新闻当日播出,也早已成为常态。但真正让中国观众感受到电视新闻传播力量的,还是现场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