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子——磨刀不误砍柴工
1.从几枚硬币说起
为了说明问题,姑且吹牛一把,恳请看官切莫以为我是那种不打腹稿就能把牛皮吹上天的侃爷。
何出此言?因为上中学时,我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高一就获得全校作文比赛**、数学竞赛**,出尽了风头。老师和同学们少不了让我介绍学习方法,可是除了上课认真听讲,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以外,我真的不知道有什么方法可谈。于是,就给同学们留下了骄傲清高的印象,好不冤枉!
那时候,我们下午都在教室里上自习课。所谓自习课就是自己看书、写作业。**下午,因为兜里有可以算作一笔小财的九枚硬币,甚是高兴地信手拿出来摆在课桌上。硬币全是一分和二分的,我一边用手指挪来挪去,一边看外语单词表。
刚好外语老师走过来,在我身边站了好一会儿,说:
“背单词哪?”
听到声音,我才知道老师来了,忙站起来说:
“是。”
“你用硬币……”
“不,我在玩呢。”
老师没说话,看了我一眼就走了。我不知道他心里怎么想,也许以为我有什么记忆妙法而不肯说呢。
说起学习方法,各家众说纷纭,但无论哪家绝招都离不开下苦工夫,只是这工夫用在哪里的问题。你可以死记硬背,也可以联想记忆;你可以反复练习,也可以举一反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至于依靠“增智丹”、“健脑丸”等灵丹妙药的轻松的学习方法,恐怕都是骗人的把戏。
然而,如何下苦功却有一个方法问题,方法好则事半功倍,方法不好则事倍功半。不然,一个班里的学生,智商相差无几的很多,刻苦用功的程度一样,为什么学习成绩却相差很大呢?
成绩差的学生家长往往以为自己的孩子不努力,于是就严加督促管教,让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习题做了一道又一道,不给休息玩耍的时间,结果却往往无济于事。于是就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的孩子比人家笨,“朽木不可雕也。”大大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2.潜质与兴趣
在讨论学习方法之前,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潜质和兴趣。
上帝有无数的模子用来造人,他赋予人们不同的天赋和性格,有善于指挥管理的,有善于科学发现的,有善于工程设计的,有善于歌舞杂技的,有善于烹饪的,有善于运动的,等等。如果我们不根据自身特长,有意识地培养锻炼自己,就不可能达到自己人生的*高点。我们应该努力去发现自身的长处,充分利用它,而不要东施效颦。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只承认体育运动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却不愿承认艺术天赋和科学头脑等其他先天条件。怪!
2007年12月18日,墨西哥《箴言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了爱好还是为了**”的文章,介绍哈佛大学对1500名学生的调查。调查内容是询问他们选择自己的专业是出于爱好还是为了赚钱。10年后,当时回答因为爱好而奋斗的245人中有100人成了富翁,而当时回答为**而工作的1255人中只有1人成了富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既帮助了自己也帮助了世界。”
并非所有人都把**看得那样重,成才才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诺贝尔奖得主埃米勒·费舍尔如何成才的故事,或许对我们有所启迪。
费舍尔出身于一个实业之家,是五兄弟姊妹中**的男孩,父亲希望他学会经营之道,以便继承自己的事业。
1869年,17岁的费舍尔从波恩大学预科班毕业以后,因病在家休学两年。病休期间,在父亲的一再劝告下,费舍尔勉强到他的姐夫那里学做生意。但是他的心思全不在此,不仅把账目记得一塌糊涂,还在库房里偷偷搞起了化学实验,一会儿发生爆炸,一会儿发出呛人的气味。搞得他姐夫毫无办法,只得将这个“小舅爷”交回去了。老费舍尔听完女婿的汇报,知道自己的儿子不是做生意的料,只得尊重儿子的选择,让他继续上学。
1871年,l9岁的费舍尔进入了波恩大学,次年秋天,因不满意学校的条件和学风,转入斯特拉斯堡大学化学系学习。这所大学里有**的化学家阿道夫·冯·贝耶尔教授,教授对染料、炸药和**研究的贡献让费舍尔非常敬佩,贝耶尔教授也很快就发现了这位勤奋好学的青年人的才能,并精心地加以培养。
1874年费舍尔完成了《有色物质的荧光和苦黑素》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当时费舍尔只有22岁,是该校自1567年创立以来*年轻的博士。
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费舍尔已经小有名气,一些大学争相聘他去当教授。但是费舍尔认为贝耶尔教授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在他身边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便谢绝了所有聘请,跟随老师去了慕尼黑大学,当了一名助教。费舍尔的亲朋好友知道他的计划之后,都认为“放着教授不当,去当助教,有点不合情理”。
在慕尼黑大学的头三年里,费舍尔没有教学任务,他有很多时间专心于研究工作。在贝耶尔教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苯肼项目的研究。他首先做的研究项目是合成粪臭素,实验多次失败已经够倒霉的了,再加上粪臭素的臭味就更加烦人。但是费舍尔一心扑在实验上,尽管他衣服、头发和皮肤上都粘上了粪臭素,散发着恶臭的气味,但他对这一切全不介意,甚至忘记了身上还有什么气味。当费舍尔成功地合成粪臭素,高兴地跳起来时,才发现实验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因为实验室里臭气冲天,熏得谁也呆不下去,大家早就逃到外面“避难”去了。
在德国,很多人都喜欢听音乐会或看歌剧,费舍尔也是一位爱好者。工作之余,只要音乐厅、歌剧院有演出,他是必到的观众。**实验结束后,费舍尔动身前往歌剧院。他一进歌剧院就发现一些人离他远远地,他没有介意,开始找自己的座位。找到座位,刚一落座,周围的观众就表现出异样:开始时是相互交头接耳,继而好像有人发出了什么命令似的,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掏出手绢捂住鼻子,像躲避瘟疫一样扭转身子,还有人想逃离座位。终于有人受不了,大声叫道:“哪里来的臭气,谁把这个刚从马棚出来的马夫放进剧场来了!”这时费舍尔才如梦初醒,原来是自己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他赶忙站起身来,尽快离开了剧场。
回到家里,费舍尔认真洗过澡,又从里到外地换了衣服,但是臭味依然存在,就好像是从皮肤里散发出来的一样。费舍尔有点沮丧一看来歌剧是看不成了。但是为了科学研究,这点牺牲算不了什么。
1882年夏天,贝耶尔认真思考了费舍尔跟随自己多年的研究情况,认为费舍尔在学术上已经有比较深的造诣了,应该到外面去闯一闯,独立创业。贝耶尔把费舍尔请到办公室,开门见山地说:“这几年你的工作很有成效,不过我认为你还是应该接触更多的人。到别的地方去求发展。”但是费舍尔舍不得离开老师,一再请求留下来工作。
贝耶尔看着自己心爱的学生,恳切地讲:“费舍尔,你听我说,我心里非常清楚,你在有机化学上的造诣已经比我深了,该出去自己闯一闯了,别在这里白白耗费时间了。”费舍尔深受感动,这是老师的一片苦心,只有加倍努力,创造出新的成绩才能不辜负老师的厚望。
在贝耶尔的**下,费舍尔被聘为下厄南津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教授,开始从事嘌呤族的研究。1885年转任维尔茨堡大学教授,在这里他进行糖类的研究,并继续做嘌呤族的研究。1892年他来到柏林大学工作,在阐明糖类的结构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合成了葡萄糖、果糖、甘露糖等。解决糖的结构是当时有机化学中*困。难的问题之一,费舍尔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这时他在有机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超过了他的老师贝耶尔,并且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
由于费舍尔成功地解决了糖的结构以及在嘌呤衍生物、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1902年,在他50岁时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
费舍尔获得诺贝尔奖以后,仍然不懈努力,并于1914年**个合成核苷酸。他又被提名为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候选人,但评奖委员会认为“再授予他奖金很难说是恰当的”,因而没有选上。
看了费舍尔从兴趣走向成功的例子,你还能不承认兴趣的重要性吗?
望子成龙是所有家长的愿望,因材施教却非所有家长之所为。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爱好特点,强行规定其发展方向,于是就硬行地为孩子安排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补习班,不惜血本地进行“智力投资”,妄想子女成为有重大发现的科学家,或者成为明星摇钱树,并美其名日“小树不修长不直”。殊不知天生我才必有用,人各有其能,必须因材施教。这里套用所罗门的歌谣,博您看过一笑:
星期一数学奥校,
星期二钢琴家教,
星期三书法练习.
星期四提琴辅导,
星期五学习写作,
星期六绘画素描,
星期日医院挂号,
到头来一切徒劳。
能发现员工的特长,知人善用的领导是伯乐,能发现孩子的天赋,因势利导地进行培养的家长也是伯乐。
然而,大多数人所从事的都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这岂不是对天性的摧残吗?所幸的是,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兴趣_投入_成就一兴趣”是一种成功模式,而“投入_成就_兴趣_投入”是另一种成功模式。在学生时代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为在本无兴趣的领域做出成绩准备了条件,并且可以逐步培养起新的兴趣。所以不能把没有兴趣作为不安心工作的借口。
3.好奇是源头
说起兴趣不能不提到好奇心。**科普作家叶永烈说:“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以后。”可以理解为,没有好奇就没有新发现、新发明。
每个人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都必须了解、适应它。从呼吸**口空气,看见**缕光线,直至离开这个世界,有那么多未知的事物影响着自己的生活。于是,就想认识它、了解它,甚至影响、控制它,形成了所谓的好奇之心。
专家说,好奇心是一种求知的欲望,是取得成就的起跑线。对事物的好奇心可以促使人们去探究其奥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可以说人类的所有发明创造都是好奇心的产物。
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1628项发明,其中许多源自于对事物的好奇。他5岁的时候,一个人坐在鸡窝里,希望能像母鸡一样孵出小鸡来。上小学时,看到充满气的气球可以飞上天,就找来一些发酵粉,动员想上天的同学吃下去,看看发酵作用能否把同学送上天。不幸的是,吃了发酵粉的同学疼得在地上打滚。为此而被学校开除。他的母亲气愤地说:“你们不了解我的孩子,他非常聪明,他不是在捣乱,而是好奇。你们不懂得教育,我来亲自教育他。”母亲将爱迪生接回家,亲自给他上课,鼓励他搞实验,成就了这位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