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思想史纲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思想史纲

  • 作者:赵晓雷
  • 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3817177
  •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01日
  • 页数:672
  • 定价:¥8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在我的《新中国经济理论史》(**“九五”规划**图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基础上修撰而成的。
    1.体例结构做了重大调整。《新中国经济理论史》是一种发展流程的体例结构,重在整理、描述经济思想的发展线索和过程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思想史纲》则采用专题研究的体例和结构,在发展流程背景下着重经济思想的理论形态、发展转型、学术形式及研究方法变革、中西经济思想融合等节点的提炼和分析,使思想史的发展有一种学科框架的勾勒。
    2.经济思想的资料整理及发展过程描述延续到21世纪初叶。《新中国经济理论史》考察研究1949~1999年50年中国经济思想发展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思想史纲》考察研究1949~2009年60‘年中国经济思想发展史。即在前书基础上延续了10年。由于处在改革开放及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较快,所以以10年为一个时段对经济思想作及时的整理和研究可以促进思想资源的积累,催生新的思想,发展出新的分析技术和理论结构。
    3.理论分析的修正和更新。由于是整理、研究当代经济思想史,思想、理论、学说和观点等都是处在变化过程中,所以对这些要素的整理和研究也是
    文章节选
    **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思想主流理论形态演变
    **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时代特征
    一、1949—1965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特征
    1949~1965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研究有两条发展线索,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二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引入和研究。在理论特色上,前者着重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把握和阐释;后者着重于概念的演绎和推理,特别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定义和观点上的争论。这一时期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规范性和极强的思辨色彩。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课题比较集中,主要涉及以下一些方面。
    (一)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理论界开始注意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对象问题。*初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定义为生产关系。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此后,这一观点被普遍接受,并逐渐趋于**,脱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抽象地讨论生产关系。1959年,学术界提出了生产力也应纳入政治经济学对象的观点,认为不应机械地割裂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联系,在任何历史发展阶段,不存在离开生产力而单独存在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总是彼此矛盾而又互相统一,作为生产的内容和形式而构成社会的物质基础。因此,政治经济学不是单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必须结合生产关系性质,同时分析和综合各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生产力性质,并且进一步研究生产力性质与生产关系性质彼此间的区别点和结合点。这一观点提出后,在理论界引起了一场大讨论,**问题是政治经济学对象应不应当包括生产力以及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当时较多的观点并不同意将生产力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认为政治经济学不研究生产力的结构和运动规律,而是把生产力作为生产关系运动发展的物质基础,作为物质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衰落的物质条件,作为生产关系及其作用的结果来研究。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力的目的,不是为了��明生产力本身的运动规律,而是为了阐明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讨论中,也有论者提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体。关于这个问题的论争几经起伏,并在20世纪70年代末重又掀起高潮。
    (二)社会主义基市经济规律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主要围绕以下两方面展开,一是在中国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否发生作用;二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内容和表述。
    **方面问题的主要观点有四种。**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就是中国过渡时期的基本经济规律。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在中国过渡时期同时发生作用。因为中国过渡时期既然有两种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么就有两种基本经济规律同时起作用。第三种观点认为,过渡时期有它独特的基本经济规律。过渡时期既然是一个社会,那么它就应当有反映自身的基本经济规律。只有过渡时期的基本经济规律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让位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第四种观点认为,过渡时期的各种经济成分各有其自身的“主要法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过渡时期的社会经济成分,每种经济成分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条件不同,都有着决定支配该种经济成分的主要过程,主要方面的主要经济法则。
    第二方面问题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一是同意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即“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二是主张用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发展生产,满足需要”来代替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这个意见在学术界很有影响,流传甚广。三是引用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有关论述,认为“公共必要价值”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当时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问题的讨论是比较广泛的,在有些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通过讨论和研究,对基本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过渡时期社会形态特性、社会主义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等理论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然而,基本经济规律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概念,加之当时并没有较长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作为实践参照,所以这方面的研究和讨论大多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纯逻辑推理,缺乏对现实经济的调查统计和实证分析,有些讨论甚至是在用词上刻意推敲,大打笔墨官司。例如,有的文章对“主要的”经济法则和“基本的”经济法则作大篇论证,一方认为“主要的”并不是“基本的”;另一方则肯定“主要的”实际上就是“基本的”,两者无法区分。这种规范分析的方法和形而上学的学术风气在当时是比较普遍的。有关这一问题的论争告一段落以后,一些论争的参加者反省道:有许多文章很少是根据中国统计材料的研究,往往只是用若干事例来证明某些结论。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从实际出发、详细占有材料的研究方法,所以研究问题不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指导下,对中国的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而往往是满足于把这些原理加在现实经济生活的头上。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两个重要范畴,结合当时中国在生产关系上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状况,这一问题更具有实际意义。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生产力包括哪几个要素;二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三是生产力的性质;四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五是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六是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七是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些方面的讨论虽然非常热烈,但基本上是概念之争,对经济学的发展无太大的实际意义。
    (四)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及价值规律的作用
    1957年,中国理论界开始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问题展开讨论。1959年4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次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的理论研讨会,集中讨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价值规律、计件工资和按劳分配等问题。这是从1949年到50年代末规模*大的一次学术会议。会议前后出现了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讨论的**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从1958年底到1959年7月,全国主要报刊发表的有关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的文章近300篇。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理论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一些问题展开: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国营企业之问交换的生产资料是否是商品;**与国营企业职工之间的交换是否是商品交换;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新型的,还是资本主义留下的旧形式,会不会产生资本主义等。其中一个**问题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当时的主要意见一是同意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的观点,认为存在商品生产是由两种社会主义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并存所决定的;二是认为按劳分配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三是认为经济利益的差别是根本原因;四是认为部分劳动的个人所有制或劳动力私有制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应当指出,当时的研究突破了斯大林理论的框框,在科学阐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问题上前进了一步。两种公有制并存并不能从实质层次说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而应当进行更深层的探讨。但是,当时的讨论主要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研究,而少有从生产力的角度、从社会分工的发展角度去探讨问题,所以一些新的观点在理论上也缺乏说服力。
    ……
    目录
    导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思想发展论
    **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思想主流理论形态演变
    **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探索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创新研究
    第二章 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经济思想转型(上)
    ——主流理论形态嬗变
    **节 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批判性思考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价值与实用价值之辨
    第三节 经济学研究中的价值判断及道德因素
    第三章 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经济思想转型(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节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探讨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发展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所有制理论研究
    第五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收入分配理论研究
    第四章 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经济思想转型(下)
    ——经济学学术形式及研究方法变革
    **节 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及“范式”的讨论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现代化与范式选择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影响分析
    第五章 经济学“本土化”实验(上)
    ——经济转型、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研究
    **节 构建“中国经济学”
    第二节 “中国过渡经济学”研究
    第三节 中国发展经济学研究
    第四节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研究
    第六章 经济学“本土化”实验(下)
    ——微观经济构造、宏观经济调控、制度变迁路径研究
    **节 中国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研究
    第二节 宏观经济运行调控研究
    第三节 制度变迁的“中国特色”路径标志
    第七章 中西经济思想融合(上)
    ——西方经济学引进和研究
    **节 一年西方经济学引进、研究概述
    第二节 一年西方经济学引进、研究概述
    第三节 一年西方经济学引进、研究概述
    第八章 中西经济思想融合(下)
    ——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经济思想的影响
    **节 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经济思想的影响及评价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系统引进概述
    第三节 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影响之争议
    第九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思想著述概览
    **节 经济思想史技术统计
    第二节 一年经济学理论著作综述
    各章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