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国之大事:战争的经度与纬度
内在动力——“势”与“利”
1945年8月6日,美国的B-29“空中堡垒”轰炸机向日本广岛投下代号为“Boy”(男孩)的原子弹,实施了人类**核轰炸;8月9日,美国将代号“胖子”的原子弹投到长崎,一举扭转了太平洋战争的危局,促使日本政府无条件地举起了投降的双手。
在此前的1941年12月7日,日军突袭了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总部所在地——珍珠港,此举破坏了美日之间的均势,促使一直袖手旁观的美国加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行列,并一步步引发了美国的原子弹轰炸战略。
日军率先发难,打破平衡,造成对美军的压制之势;美军被迫应对,利用自身的政治、经济、军事优势,逐渐变被动为主动,形成了对日军的歼灭之势,促使日军放弃了垂死挣扎式的反抗。日军的“势”不在了,美军的“势”起来了,“利”随之而来。“势”转化成了“利”,“利”又增强了“势”,“势”“利”往复,造就了**世界的“**强国”。
权力,权力就是让别人服从的一种力量。它是看不见却可以感知的力量,与人内心中的欲望结合在一起,就成了一种诱人的利器。谁有了这把利器,谁就有了比较优势,就可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发动战争,获得自己想要的财富。
财富,财富通常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好处。有人为了财富,可以发动战争,可以涂炭生灵,可以不计一切后果。
“势”、“利”、权力、财富四种元素结合在一起,与战争这个破坏力*强的“朋友”在某个时刻达成了一致,于是就出现了人类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近15000次战争,人类不打仗的历史竟然只有300多年。
人类与生俱来就没有停止过战争,可以说十分“喜欢”战争,十分热衷于战争营造的“势”、“利”氛围,十分满足于战争为人类**不住的权力、财富欲望而提供的*好的实现途径,并为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开创了许许多多的里程碑。
距今4600多年前,黄帝与蚩尤在今河北省涿县进行了一场大战,这是我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记载*早的战争。
公元前1285年,古埃及人与赫梯人为争夺叙利亚地区的控制权,展开了延续数十年的战争,这场战争中的关键性战役——卡迭石大战是西方文明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早的会战。
公元前492年,世界历史上**次欧亚两洲大规模国际战争——希腊、波斯战争爆发了,这场战争前后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结果是希腊城邦**和制度得以幸存下来,而波斯帝国却一蹶不振。
公元前3世纪,古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在担任马其顿国王的短短十三年中,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讨,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建立起了一个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罗河**瀑布,北至以巴比伦为首都的,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创下了****的辉煌业绩,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公元前73世纪,世界古代史上规模*大的一次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爆发了,谱写了奴隶反抗**压迫、追求自身解放的光辉诗篇。
公元1世纪,犹太战争爆发,犹太民族开始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全球流浪史。
公元6世纪至7世纪,伊斯兰教发动了旨在统一阿拉伯半岛的**场“圣战”。
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罗马天主教会发动了旨在夺回“**”耶路撒冷的近两百年的八次十字军东征战争。
1914年至1918年,**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是帝国主义**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8个欧洲**(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后来逐渐有38个**15亿人卷入战争。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
1939年至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等法西斯**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
1980年9月至1988年8月,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简称两伊战争)整整持续了八年之久。这场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期较长、损失消耗*大的一场局部战争,两伊战火的蔓延,曾导致美苏两个**大国在海湾地区的严重对立,致使海湾局势一度**紧张。
1990年8月,波斯湾地区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的一场局部战争——海湾战争。这场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它所展示的现代高技术条件下作战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对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等问题带来了众多启示。
2003年3月20日,美英联军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向伊拉克发起军事行动,伊拉克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在当前的国际政治进程中将不可避免地打下深深的烙印。在军事史上,它可能宣告了一个以高科技武器为主的整体作战时代的开始。
在这些战争中,有“势”“利”双收的,如黄帝、亚历山大大帝和希腊;有两败俱伤的,如古埃及人与赫梯人、两伊、一战和二战;有以宗教正义为由的;有以反抗**压迫为由的;有既感受到成功也感受到失败的,如美国。对于“势”“利”的看法,成为各自发动战争的发动机。
“势”“利”是一种内在的驱动机制,它驱动着人类以各种正义的、非正义的理由和借口,追求着内心崇拜的权力和财富,悍然发动着流血的战争。当然,我们支持正义的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但如何区分这二者却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
虽然“势”“利”是战争的发动机,但是正确的“势”“利”追求是可以受到赞许的,反之,错误的“势”“利”追求则是要受到谴责的。
正当追求权力和财富的“势”“利”欲望,也即正“势”“利”,应当受到鼓励。所谓正当,就是以权力和财富为手段,服务于多数的人,能让他们生活得更好。如反对剥削和压迫的起义,即使获得了一个**或地区的统治权,也是为了人能更好地活着,而不是以权力为谋私的手段;获得的财富也是尽可能地分发到多数人手里,而不是当权者占据了财富的绝大部分。
纯粹追求权力和财富的“势”“利”欲望,也即负“势”“利”,应当受到谴责。如发动**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都是为了在更大范围取得支配权和占领更多的财富,这是不顾他人死活的掠夺,应该遭到一切向往和平的人鄙弃。
正“势”“利”在战争是正义的一方,负“势”“利”是非正义的一方。但是,有时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并不是正义的一方就能获得正“势”“利”,反而,非正义的一方获得了正“势”“利”。这也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发动战争,不管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都有可能带来好处。这才是关键所在。于是,战争如影随形,与人类社会发展史并肩前行。
正因为战争有带来“势”“利”的可能性,战争的发起人常常会为了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在战前进行充分的谋划,在战略上周密部署,在战术上谨慎执行,力争取得战争的胜利。于是,战争发起人在追求“势”“利”的基础上,开始研究和使用战争的演化规律和军事哲学,力求*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势”“利”目标。
性格特征——“斗”与“争”
战争有没有性格?有人会问,战争是人类发明的一种获得“势”“利”目标的手段,是一种客观的载体,没有生命性,怎么能有性格呢?但是,纵观社会历史的发展,我们会发现,战争因为人类的喜怒哀乐而生,并且成了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看做一个具有人格化的事物,也就拥有了自身的性格特征。也可以说,我们从人类性格的多棱镜中,具体审视战争的多样性,以便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战争的起源。
英国的前国王理查一世(公元1157-公元1199)就是一位生性好斗的国王。他是英格兰金雀花王朝国王亨利二世的第三个儿子,生性好斗,崇尚武力,酷爱冒险,生猛彪悍,擅使一柄战斧,据说与中国古典演义小说中的使斧猛将徐晃、索超、程咬金、金兀术有相似之处,有万夫不当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