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磨炼人的意志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意思是:上天将要把重大责任降临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饱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这些磨炼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原先不具备的才能。艰苦的环境就像一把双刃剑,被它打倒的人,只会成为弱者;打倒它的人,就会更加强大。
默多克出生在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父亲凯斯·默多克是一个颇有成就的商界人士,在澳大利亚拥有《论坛报》集团,母亲伊丽莎白则是一名非常**的演员。尽管如此,默多克从小的生活却不是中国式的小皇帝,也不是英国式的小王子,因为他的母亲对他的管教非常严格,父亲虽然对他非常疼爱,甚至于有些溺爱,但也阻止不了母亲对他的“特别待遇”。
默多克小时候比较怕黑,因为父亲对他的娇惯,所以他睡觉时房间里的灯必须是亮着的,而且每次睡觉前都必须要有人陪伴才能入睡。为了纠正儿子的这些习惯,母亲伊丽莎白特意在房前的花园里为默多克专门建了一个小木屋,为锻炼儿子的胆量,她要求默多克每天晚上必须要睡在小木屋里。
父亲非常不同意母亲这种有些不近人情的做法,他害怕默多克睡不好,冬天怕他冷,夏天怕他热。可是母亲却非常坚决,她说:“你要是希望咱们的默多克长大后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就必须让他吃点苦,只有恶劣的环境才能锻炼他的意志。”
*开始时,母亲还陪伴着默多克一起人睡,待他睡熟后才关灯离开,后来母亲就让默多克自己一个人去睡。
每天吃完晚饭,看过报纸、电视,到差不多睡觉的时间,伊丽莎白便要求默多克回到他的木屋里去睡觉,尽管他的姐姐们正玩得起劲,他也必须按时离开。
在母亲的努力和坚持下,默多克终于克服了怕黑的毛病,而且他在小木屋里也非常适应了。
待默多克到了上学的年龄,伊丽莎白要求默多克去寄宿学校,为此还跟默多克的父亲大吵了一架,伊丽莎白说:“寄宿学校可以让他很快学会独立,而且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对他性格的塑造以及培养他吃苦的精神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次争论的结果同样是母亲伊丽莎白胜利了,默多克被送到了寄宿学校。
在寄宿学校里,有些学生家长会给自己的孩子请钟点工,定期给孩子打扫房间、洗衣服等等。虽然默多克家里也是非常富裕的,但是母亲坚持所有的事情应该由默多克自理,不仅如此,她还严格限制默多克的费用支出,不让他养成**浪费的习惯。
默多克的寄宿学校并不是什么**学校,学校建在海边,到冬天海风一吹,宿舍、教室都非常冷,但是这里有很多博学多才、诲人不倦的**教师。默多克不但很快适应了学校艰苦的条件,还喜欢上了这里的良师益友。
在这里,他培养起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他频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并担任校报的编辑,渐渐地发挥了他在媒体方面的天赋,成为学校里的风云人物。也正是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媒体,并对其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为他将来建立传媒王国打下���很好的基础。
学会珍惜
卢梭是18世纪法国**的教育家,他善于了解儿童的心理,主张“返归自然”,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而不是从小就改变儿童的天性,或者将成人的思想强加于儿童。他对待自己儿子的教育就非常遵从人的天性自由发展这一规律。
有**,卢梭带着儿子在街上游玩。儿子被街上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东西吸引了,这也是儿童的猎奇心理,因为他们对从未见过的东西总是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儿子总是要在一些商店或者摊位前驻足,向父亲问东问西,卢梭并没有觉得儿子麻烦,他很乐意接受儿子的各种提问,并且还鼓励他多向未知的事物提出疑问,这样可以培养他的思维能力,还能增长见识,而大人所要做的仅仅是回答一些对于他们来说非常简单的问题,何乐而不为呢?
卢梭总是对儿子的提问回答得非常详细,有时他还试探性地引导儿子去发掘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以激发儿子的兴趣。
在经过一家玩具商店时,儿子被售货员手中摆弄的积木深深吸引了。他觉得这个玩具就像魔术一样神奇,便要求父亲给他买一套。在家里,儿子的玩具已经有一大堆了,各式各样的,不过玩积木跟玩其他玩具不一样,它能开发儿童的智力,还能培养儿童的耐心。看到儿子非常喜欢,卢梭当即将积木买了下来,不过,他对儿子说:“玩具买回去之后你要好好珍惜它,再不能像其他玩具一样,玩两下扔一边了。如果你再不爱惜或者玩两下就不玩了,以后任何玩具我都不会再给你买了。”
儿子也没多想,立刻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玩具买回去后,只要有空,卢梭就会陪儿子一起搭积木,当然,他只是儿子的助手,他希望儿子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虽然只是游戏,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那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游戏的成功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成就感和快乐。
卢梭看到儿子在搭积木时耐心不够,刚搭两下见错了就不愿再继续玩下去了,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的卢梭非常温和地对儿子说:“仔细想想刚才你为什么错了,多试几种方法,将不同方法的不同步骤记在脑子里,或者记在一个本子上,这样你就可以知道自己上一次错在哪个地方了,下一次不就可以改正了吗?你这么聪明,一定能很快搭好的。”卢梭也不忘夸奖鼓励一下儿子,以加强他的自信心。
果然,经过不断的尝试,积木终于搭成功了。儿子非常高兴,**遗憾的是在多次的失败中,耐心不够的儿子将几个积木块弄坏了,这样,整套积木就有点儿残缺了。
儿子要求父亲再给他买一套新的,他会搭建得更好的。卢梭笑着对儿子说:“你在搭积木的过程中不断地吸取曾经失败的教训,*后取得了成功,这一点我非常赞赏你。但是你忘了我们在买积木时的约定了吗?如果你不爱惜你所买的东西,我以后就不会再给你买了。”
儿子想起了父亲之前说的话,只得低下头,再也不嚷着要买新积木了。也是从那时开始,他学会珍惜他拥有的东西了,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不珍惜,可能将永远不会再有了。
无人涉足的地方
1899年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就读时,他的导师是数学家明可夫斯基。由于爱因斯坦肯动脑、爱思考,深得明可夫斯基的赏识。师生二人经常一起探讨科学、哲学和人生。
有一次,爱因斯坦突发奇想,问明可夫斯基:“一个人,比如我吧,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作出杰出贡献呢?”
一向才思敏捷的明可夫斯基却被问住了,直到三天后,他才兴冲冲地找到爱因斯坦,非常兴奋地说:“你那天提的问题,我终于有了答案!”
“什么答案,”爱因斯坦迫不及待地抱住老师的胳膊,“快告诉我呀!”
明可夫斯基手脚并用地比画了一阵,怎么也说不明白,于是,他拉起爱因斯坦就朝一处建筑工地走去,而且径直踏上了建筑工人刚刚铺平的水泥地面。
在建筑工人们的呵斥声中,爱因斯坦被弄得一头雾水,非常不解地问明可夫斯基:“老师,您这不是领我误入歧途吗?”
“对、对,歧途!”明可夫斯基顾不得别人的指责,非常认真地说,“看到了吧?只有这样的‘歧途’,才能留下足迹!”然后他又解释说:“只有新的领域、只有尚未凝固的地方,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地面,那些被无数人、无数脚步涉足的地方,别想再踩出脚印来……”
听到这里,爱因斯坦沉思良久,非常感激地对明可夫斯基说:“恩师,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从此,一种非常强烈的创新和开拓意识,开始主导着爱因斯坦的思维和行动。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从来不记忆和思考词典、手册里的东西,我的脑袋只用来记忆和思考那些还没载人书本的东西。”
于是,就在爱因斯坦走出校园,初涉世事的几年里,他作为伯尔尼专利局里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在物理学三个未知领域里,齐头并进,大胆而果断地挑战并突破了牛顿力学。
在他刚满26岁的时候,就提出并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为人类作出了**的贡献,在科学史册上留下了深深的闪光的足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