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

  • 作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55891
  •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01日
  • 页数:168
  • 定价:¥6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以2005年为基准年,2050年为目标年,应用展望与回望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模型方法相结合以及情景分析等方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探讨了气候变化的事实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措施及其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影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诠释了影响中国未来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各种驱动和限制因素,模拟分析了这些因素对中国2005~205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能源需求和CO2排放的影响;提出了在不同时段,选择、推广应用不同技术和实施不同政策措施,对实现低碳经济情景的主要途径及路线图。
    本书可供政策制定者、科研人员和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考。
    文章节选
    **章 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近年来,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问题持续升温,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以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发达**日益将全球变暖问题变成政治、经济问题,并强调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调整本国的能源、经济战略,这些新变化、新趋势有可能对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调整和能源发展趋势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和CO2排放量均居于世界前列,并且中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一方面,能源需求还将持续增长,能否选择一条低碳能源发展道路面临重重挑战,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不少发展机遇,抓好这些机遇,可为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气候变化影响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增长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在全球范围内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未来气候的持续变暖所带来的影响将是全方位、大尺度、多层次、长期性甚至是不可逆的,不仅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将遭到直接损害,人类自身的生命健康、财产**和经济基础也将受到直接和潜在的威胁,成为人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
    (一)气候变化影响生态**
    全球气温的持续变暖将改变许多自然系统和面貌,包括积雪、冻土和海冰、风场、降水和某些**气候事件。大部分多年冻土区域的融化深度将增加,冰川退缩,河(湖)封冻期缩短,积雪面积缩小,海冰面积退缩,海平面由此将逐步升高;温带风暴路径将向极地推移,造成风、降水和温度形态的变化,热**事件、热浪、强降水以及局部干旱或洪涝很可能增多、增强。
    自然系统的变化将进一步传递到地球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尤其容易受到气候变暖和自然系统变化的影响,其中许多影响是不利的,甚至是不可逆的。IPCC预测一些特定的生态系统将受到威胁,如对变暖敏感的苔原、北方森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受降雨减少影响的热带雨林、对变暖敏感的海冰生物群落、受降雨减少影响的地中海类型的生态系统、受到多重压力的红树林和盐沼生态系统,以及海洋珊瑚礁等。随着气候变化速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与物种组成可能发生明显变化,生物多样性等会受到严重不利影响。
    ……
    目录
    前言
    执行总结
    **章 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影响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一)气候变化影响生态**
    (二)气候变化影响粮食**
    (三)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利用
    (四)气候变化威胁海岸带和低洼地区的人居环境和社会经济
    (五)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等其他领域的影响
    二、气候变化促生人类价值观念的改革
    (一)人类对气候变化的归因认识和合作应对策略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伦理和公平性问题
    (三)气候变化影响**政治与社会管理
    (四)气候变化促进发展模式转变
    三、气候变化重塑国际关系
    (一)气候变化促生国际气候公约和规则体系
    (二)气候变化影响国际外交
    (三)气候变化诱发国内国际冲突
    (四)气候变化影响国际产业布局和贸易
    四、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制约中国的发展空间
    (二)气候变化促进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和低碳发展道路
    (三)气候变化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快低碳型技术发展
    (四)气候变化促生中国低碳能源转型
    (五)小结
    第二章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回顾和趋势展望
    一、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但发展质量亟待提高
    (一)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
    (二)经济增长质量不高,温室气体排放增长快
    二、发展仍是未来50年中国**要务,温室气体减排难度大
    第三章 中国2050年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
    一、低碳发展(经济)的概念
    (一)低碳的概念
    (二)丹麦低碳实践与启示
    二、2050年中国能源需求暨低碳发展情景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情景研究的模型方法
    (三)情景研究的基本思路
    三、中国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设计
    (一)情景定义
    (二)情景描述
    四、模型技术参数设计
    (一)资源参数
    (二)电力技术发展
    (三)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发展
    五、能源和排放情景模型模拟分析结果
    (一)一次能源需求量
    (二)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
    (三)终端部门能源需求量
    (四)主要产品能源强度
    (五)化石燃料燃烧CO:排放量
    六、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一)能源结构优化,能源需求量相对减少
    (二)电源结构优化,单位发电量能源消耗系数降低
    (三)技术进步和能效提高使终端能源消费量相对减少
    (四)GDP能源强度持续下降
    (五)CO2排放量大幅度下降
    (六)实现低碳情景的优先技术领域和措施
    (七)实现低碳情景所需投入
    第四章 中国低碳发展道路选择及路线图
    一、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举措综述
    (一)欧盟
    (二)美国
    (三)日本
    (四)主要发展中**
    二、未来中国的低碳发展道路选择及采取不同途径后的节能减碳效果分析
    (一)选择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降低能源服务需求
    (二)优化生产结构和服务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
    (三)加快技术研发,促进终端用能技术水平改进
    (四)建设**、清洁、低碳的能源供应体系,推动能源转换部门技术进步
    (五)研发下一代低碳型清洁能源和发展CCS技术
    三、未来中国走低碳发展的路径选择分析及可能的路线图
    (一)低碳能源发展的路径选择分析
    (二)2050年中国低碳能源发展的路线图
    四、从中国未来低碳能源发展道路看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趋势
    (一)全球可能的浓度稳定目标及其内涵
    (二)全球实现550ppm CO:当量及其以下浓度目标的可能性分析
    (三)中国低碳发展情景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及面临的挑战
    第五章 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一)未来能源需求和碳排放持续增长的趋势难以逆转
    (二)建筑物和交通部门将逐渐成为未来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三)未来中国电力需求、人均用电以及人均cO:排放将明显上升
    (四)延续当前发展态势,未来能源供应体系和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严峻挑战
    (五)采取不同的政策举措和发展理念,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将发生重大变化
    (六)选择合理的消费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是中国实现低碳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
    (七)要实现中国的低碳能源发展道路,各类节能减排途径需齐头并进,关键部门要**突破,推进技术进步、发展低碳技术是节能减排的根本保障
    (八)中国化石燃料需求可在2040年之前达到峰值,碳排放将进入缓慢增长期
    (九)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能源供应需走多元化道路
    (十)中国存在走低碳能源发展道路的可能性,但也有种种不确定性
    (十一)中国能否创造一条低碳发展道路离不开国际社会的支持和理解
    二、政策建议
    (一)从**战略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积极、主动加以应对,抓住机遇
    (二)加强政府对可持续能源发展的干预力度和统筹能力
    (三)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维护广大发展中**利益和发展权益
    (四)制定低碳发展道路的路线图,围绕路线图拟定不同阶段的工作**
    (五)加强政府对走低碳发展道路的支持和引导
    (六)建立有利于温室气体减排的市场信号
    (七)加大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全民参与积极性
    附件 不同途径节能减碳效果的测算思路和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