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玄奘西游说起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基本上被认为是所谓的现实主义小说。
《西游记》不能称为现实主义小说。所以,给它一个定位评价,叫浪漫主义小说。但是,《西游记》的浪漫在哪里?这个也不好说,所以称它为积极浪漫主义小说。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很奇怪的事,因为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还有消极浪漫主义。
奇怪在哪里呢?
这部小说基本以想象为主,展现了我们汉民族一种非常独特的想象力量,因为我们汉民族有很多优点,当然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民族,但富于想象力恐怕不是汉民族的优点,因为真正意义上的汉族形成于公元前三世纪。
当屈原赋《离骚》的时候,他是在楚文化的背景之下,来写作品的。而《西游记》,恰恰是一部凭空虚构的小说。有很多人在研究《红楼梦》,《红楼梦》已经成了“红学”;有很多人在研究《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进行对比研究,也成了一门“显学”;也有很多人在研究《水浒传》,因为早就考证出来,比如《水浒传》里宋江这个人的确是有的。但是很少有人认认真真地从学术的角度去研究《西游记》。为什么?大概是因为《西游记》通俗易懂,可是问题就来了。
《西游记》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呢?
也许很多朋友会讲,这当然是一部佛教小说。
恐怕不是,我从两个方面向大家说明它不是佛教小说。
**,《西游记》里有一个枉当虚名的男主角唐僧,实际上《西游记》的主角不是唐僧,而是孙悟空。当然,表面上师傅比较重要,也长得非常漂亮,长了一身又白又嫩的肉。而《西游记》里所有的妖魔鬼怪,都怀着一种非常美丽而庄严的理想,吃“唐僧肉”。吃了“唐僧肉”有什么用呢?因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而正是这一点,揭示了《西游记》不是一部佛教小说。
因为,佛教讲什么?讲“苦”。我们平时挂在嘴边的生老病死,生下来当然是苦的,你自己不苦,妈妈总会苦。所以,欧洲有一种传统把自己的生日称作“母难日”,那说明妈妈是苦的。即使你不苦,如果你被产钳夹了一下,你可能也觉得苦。生下来是苦的;老了当然是苦的;“病”,你再怎么吃补品,怎么保健,人总难逃一病,也是苦的;“死”,当然是苦的。
佛家讲生老病死,当然佛家还讲别的苦。佛家讲的“苦”有八苦。
比如,第五苦叫“爱别离”。你经常要和自己所爱的人、所喜爱的东西、所喜爱的事业分开,这是一苦。
第六苦叫“怨憎会”。这是什么意思呢?你经常被迫要和你看着很不顺眼的人、你很烦的人共事,你要被迫跟他相处,你不愿意干的活领导经常要让你干,叫“怨憎会”第六苦。
第七苦叫“求不得”。这也是比较惨的。拿现在举例子,大家炒股票,你指望它涨,它却偏跌给你看,这叫“求不得苦”。你求的东西你得不到,佛教把这都归结为“五取蕴”。这是一个比较深奥的佛学理论问题,我们不谈,因此,佛家讲人一生是苦的。
所以,佛家追求���么?追求一种涅槃。涅槃叫“Niiwana”。
“Nirvana”的意思在佛教理论中有很多解释,但真正的解释叫“跳出轮回”。用白话讲,我不和你们玩了,你们玩你们的,反正你们都很苦、我不玩了,因为轮回是无休无止的。这一生你也许修得好一点,下一生你还是修成一个人;如果你修得不好,下一生你可能修成一只蟑螂或者一只老鼠;再惨一点,可能连动物都修不到。所以,佛家讲跳出轮回,我要涅槃。佛家*厌倦的是在尘世间的肉体和这段生命。
可见,佛家怎么会追求长生不老呢?这完全跟佛家的根本理论抵触。
所以,《西游记》里的妖魔鬼怪之所以要吃唐僧肉。实际上他们是想通过吃和尚的肉而达到道家的目的,因为道家是求仙的、是求长生不老的。
这些例子说明,《西游记》不是佛教小说。当然,更不要说太白金星、太上老君、二郎神、哮天犬……没有一个是跟佛教有关的。
第二,《西游记》对佛教是不尊重的。
大家可以看到,唐僧在《西游记》里是什么人物?他在《西游记》里主要做三件事情,**件事情“哭”,第二件事情“被抓”,第三件事情“念紧箍咒”。
而且,*重要的是,当唐僧到达求经目的地大雷音寺后,他们去求经,见到了如来佛的两个大弟子,一个叫阿南,一个叫迦叶。
而这两位大弟子先问,唐僧你来干什么?
唐僧说,我来求经。
求经?你带人事来了没有啊?也就是带点好处来没有啊?
唐僧说,我这一路苦不堪言,哪有空给你带礼物啊。
阿南和迦叶脸色就变得很难看,你这人太不懂事,到这里求经也不意思意思?你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你长途跋涉十多万里跟我有什么关系?你不是问我求经吗?拿好处来!
唐僧没办法,唐僧有个钵,因为僧人是必须用钵吃饭和乞讨的,于是他把自己的紫金钵献出去。献出去以后这两位还不太满意。勉勉强强把经书就给了他们。
然后,他们就走了,路上一阵风把经给吹开了,大家一看这经上一个字都没有,是无字经!也就是阿南和迦叶觉得好处没拿够,那么容易给你经文?给你们的全是白纸!
孙悟空很恼火,这不是戏弄我们吗?就直接找如来佛。
孙悟空说,我和师傅万里迢迢前来求经,阿南和迦叶要索贿,索贿不成居然给我们无字经。
如来佛是怎么说的?
如来佛说,这很正常,前两天我叫人给山底下的赵长老家做了一堂法事,念一部经就收了三斗三升米粒黄金,我还骂他们收得太少了。这子子孙孙如何活得下去啊?当然你要给点东西了。
这就完全是拿佛教开玩笑了。
如果《西游记》是佛教小说,怎么能如此和如来佛玩笑呢?里面几乎都是开玩笑的,没正经话。所以,我们对《西游记》认识是有问题的。它到底是部什么小说?我们可能认为它是一部*好了解的小说。因为它不像《红楼梦》有那么复杂的世事人情,也不像读《三国演义》需要对三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更不像读《水浒》对宋朝社会、对宋朝运河沿线文化必须有相当地了解,仿佛看看动画片就能理解,实际上没那么简单。
《西游记》反映了汉族民族性深处的几样东西,反映得很深刻。
曾经有记者问我,你讲讲唐僧如何。我说,我没讲唐僧我讲玄奘。那个记者很蛮横地说那玄奘就是唐僧了。我说,你想问什么?他说,如果让您在《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四个人之间选一个,你想做谁?你想成为谁?我毫不犹豫地回答“猪八戒”。为什么?我这么回答有玩笑的成分,但也有不是玩笑的成分。
大家仔细看《西游记》小说,唐僧*喜欢的是谁?唐僧*喜欢猪八戒。猪八戒是什么样的形象?好吃懒做,一路上主要任务是找食物,找到食物以后****会自己先享用,饱了以后躺一会儿,躺完了起来编些谎话,回去要跟师傅怎么说?要跟大师哥怎么说?他也打点小架,而不冒大风险,对唐僧甜言蜜语非常可爱。所以,如果真有猪八戒这个人,我们的国宝肯定是猪八戒了,不会是熊猫了。唐僧是*喜欢猪八戒的,求经成功以后,猪八戒也得了正果。这反映出一种什么心态?当然我愿意当猪八戒了,我什么苦也不用吃,担子由沙和尚挑,架由孙悟空打,日子过得很舒坦,*后还能成佛。
《西游记》里面有个沙和尚,任劳任怨,挑着担子,苦得不得了。可是,唐僧眼里基本没有他,这个徒弟对于唐僧来讲有没有恐怕都不重要,反正担子是要他挑的,什么苦活都由他来干。
回过头来看孙悟空。孙悟空非常能干,但是桀骜不驯,不太听领导的话,动不动撂挑子。怎么对付他?用特有的规章制度——紧箍咒。唐僧*大的功夫就是会念紧箍咒,把一个能干的人管住。因为你太能干了,我对付不了你。作为唐僧,既是孙悟空的领导,又是孙悟空的老师。我对付不了你,但我有上级观世音菩萨给我的一道紧箍咒,我弄得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反映了一种很奇怪的心态。
所以,《西游记》真正反映的是我们汉族心态深处的东西。也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就被娱乐化,被虚幻化,被扭曲成了现在大家都熟悉的唐僧。尤其被周星驰演绎成了一个整天唠唠叨叨的唐僧。
问题恰恰出在这里,《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吴承恩很难说。四大名著的作者是谁都很难说。现在说《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还有很多学者说不是,《水浒传》不一定是施耐庵写的。中国有信史的传统,但小说在中国文化当中从来都是小道,是不重要的,过去的读书人没有一个会正经去写小说,所以不知道。
但是,毫无疑问《西游记》的作者对玄奘这个人物是不太理解的。为什么不太理解?我们可以看玄奘在历史上真实人物,他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物,的确不容易被汉族文化所理解。
他的独特性在哪里呢?
**,玄奘去印度求经。我们知道,到印度去求经的,玄奘绝不是**一个,也不是**个,玄奘在印度呆的时间也不是*长的,玄奘求经所经历过的**和地区也不是*多的。
那么,玄奘的特点在哪里?
玄奘是非常罕见的。完全凭着个人的力量来完成这一壮举的,这很难得,历史上很多出境的都大量担负着政治使命。
如张骞通西域,那是皇帝派他去的,给他配备了足够的东西,皇帝是支持的。
郑和下西洋就更不必说了。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并不是为了别的。但是,郑和下西洋时带着一支庞大的军队,郑和一路上是非常和平地进行文化交流的。他也是有**支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