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文学批评史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文学批评史

  • 作者:李建中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155561
  •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01日
  • 页数:342
  • 定价:¥3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力图对已有的教材有所突破,其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紧紧扣住古代文学批评与儒道释文化的关系,在古代文化的思想背景和精神源流中,把握并阐释文学批评的演进脉络和理论精粹,二是注重从批评文体即言说方式的角度,重新清理中国文学批评史,不仅注重中国文学批评『说什么』,而且关注其『怎么说』,每一章除了基础知识的讲述之外,新增了三个板块——问题研讨导学训练和拓展指南,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对学生进行初步却是系统的术训练,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思辨和学术研究能力,并且为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和研究提供相关学术史背景和*新学术进展的文献目录。
    文章节选
    **章 先秦文学批评
    先秦是中国文化的创生期,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发端期。诸子百家思想汇流为儒家和道家这两大文化主脉,《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文学道路。这一时期还谈不上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是文化学术的总称。不过,思想��们在论述各类政治、伦理及文化学术问题时提出的许多观念、方法、范畴、命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涉及文学的本质特性、价值与功用、内容与形式、接受与发展等基本问题。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等等自然不是文学家,但当时整个文化思想是一体化的,一切现象和问题均在思想家们的视阈,因此,可以说他们的言论中包含了文学理论与批评的“颗粒”。《尚书》、《周易》等古老典籍自然也不是文学批评著作,但其中也不乏美学与文学理论的“元素”。我们既要认识到先秦文学批评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更要充分开掘与阐发这些“颗粒”与“元素”。
    **节 儒道文化的创生与诗骚传统的形成
    先秦文化学术的特征是诸子立说、百家争鸣,其中只有儒、道是贯穿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脉。其他学派思想自然不是被压倒、淹没,而是其中具有合理性的思想因子被儒、道吸收。各家各派思想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大同小异,彼此间本无**界限,存在汇流的可能,只是因为立场、视角、思想方法等有所不同而各执一端。孔子的“中庸”思维决定了儒家思想体系具有兼收并蓄的功能。老子高屋建瓴的本体视野,决定了道家思想体系是虚怀若谷的。因而二者能够吸收诸家学说中的合理因子,弥补自身局限,成为中国文化的两大主流。
    ……
    目录
    《高等院校中文专业创新性学习系列教材》总序
    导论
    一、中国文学批评的文化背景
    二、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特征
    三、中国文学批评的文体形态
    **章 先秦文学批评
    **节 儒道文化的创生与诗骚传统的形成
    第二节 先秦文学批评的理论成就和时代特征
    第三节 孔子、孟子和苟子的文学批评
    第四节 《老子》、《庄子》和《周易》中的文学批评思想
    [导学训练]
    一、学习建议
    二、关键词释义
    三、思考题
    四、可供进一步研讨的学术选题
    [研讨平台]
    一、诗言志
    二、兴观群怨
    三、以意逆志
    四、言意之辩
    [拓展指南]
    一、先秦文学批评重要研究资料简介
    二、其他重要研究资料索引
    第二章 两汉文学批评
    **节 经学时代的文化一统
    第二节 两汉的《诗经》批评和《楚辞》批评
    第三节 《淮南子》和司马迁的文学批评
    第四节 班固、王充和王逸的文学批评
    [导学训练]
    一、学习建议
    二、关键词释义
    三、思考题
    四、可供进一步研讨的学术选题
    [研讨平台]
    一、发愤著书说
    二、诗歌教化说
    三、诗无达诂说
    [拓展指南]
    一、两汉文学批评重要研究资料简介
    二、其他重要研究资料索引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节 玄学兴盛与佛学东渐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突出成就
    第三节 曹丕《典论·论文》和陆机《文赋》
    第四节 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
    [导学训练]
    一、学习建议
    二、关键词释义
    三、思考题
    四、可供进一步研讨的学术选题
    [研讨平台]
    一、文气
    二、应感
    三、风骨
    四、滋味
    ……
    第四章 隋唐文学批评
    第五章 宋金元文学批评
    第六章 明代文学批评
    第七章 清代文学批评
    第八章 近代文学批评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