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原理
1.1 可编程控制器概述
1.1.1 可编程控制器的产生和定义
早期的可编程控制器是为取代继电器控制线路,采用存储程序指令完成顺序控制而设计的,它仅有逻辑运算、计时、计数等顺序控制功能,用于开关量控制。所以通常将可编程控制器简称为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即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PLC采用通用微处理器之后,就不限于当初的逻辑运算了。因此,目前它被称为PC(Programmable Controller),即可编程控制器。。但是为了与个人计算机(PC)区别,仍然沿用以前的简称PLC。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以16位和少数32位微处理器构成的微机化PLC得到了惊人的发展,在概念、设计、性能价格比以及应用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它不仅控制功能增强,功耗、体积减小,成本下降,可靠性提高,编程和故障检测更为灵活方便,而且增加了远程I/O和通信网络、数据处理以及图像显示,用于连续生产过程控制,成为实现工厂自动化的一大支柱。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于1987年颁布可编程控制器的定义:“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了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面向用户的指令,并通过数字式和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可编程控制器及其有关外围设备,都按易于与工业系统联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其功能的原则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