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失意时要懂得心宽
不要预支明天的烦恼
现实生活中,总有这样的一部分人,他们终日为自己的明天而忧虑不安:明天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明天下岗了怎么办?明天得重病了怎么办?明天家庭负担太重怎么办?每天想到这些,无不使自己感到压力重重。
人生是严峻的,它不是一首浪漫的抒情诗,也不是一支优美的小夜曲;它是阳光与风雨的搏击,它是欢乐与痛苦的交替,它是穿越不尽的烦恼荒漠。所以,19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叔本华说:“一切生命的本质就是苦恼。”无论是处在顺境或处在逆境,也无论你是高官、学者、诗人、作家、教授、学生,或者企业家、大款、强者,或是平民百姓,都逃不脱烦恼的追捕。顺境时有得不到满足的烦恼,逆境时有事与愿违的烦恼;当官的有当官的烦恼——没当官时千方百计、挖空心思想捞个官,捞着小官想大官,捞着大官想更大的官;当学生的有当学生的烦恼——浩瀚的题海、绷紧的神经、**的压力、选择职业的困惑;当百姓的烦恼就更多了——房子、票子、恋爱、婚姻、子女上学和就业等等的缠绕。连近代**学者王国维、现代**作家徐迟都在烦恼的汪洋中灭顶,更不用说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了!
正如叔本华所说:“人生实如摆钟,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摆动。”生命如弓,梦想似弦。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总是把梦想之弦绷得紧紧的,乃至超过了它的承受能力,结果带来的自然不是幸福而是烦恼了。
说起烦恼,我们不妨看这样一个事例。
有一次,几位分别了多年的同学相约去拜访大学的老师。
老师很高兴,问他们生活得怎么样。不料,一句话就勾出了大家的满腹牢骚,大家纷纷诉说着生活的不如意:工作压力大呀,生活烦恼多呀,做生意的商战失利呀,当官的仕途受阻呀……仿佛都成了时代的弃儿。
老师笑而不语,从厨房拿出了一大堆杯子,摆在茶几上。这些杯子各式各样,形态各异,有瓷的,有玻璃的,有塑料的,有的杯子看起来豪华而**,有的则显得普通而简陋……
老师说:“大家都是我的学生,我就不把你们当客人看待了。你们要是渴了,就自己倒水喝吧。”
七嘴八舌,大家说得都口干舌燥了,便纷纷拿了自己看中的杯子倒水喝。等学生们手里都端了一杯水时,老师发话了。他指着茶几上剩下的杯子说:“你们有没有发现,你们手里的杯子都是*好看*别致的杯子,而这些塑料杯没有人选。”
当然,学生们并不觉得奇怪,谁都希望自己拿着的是一只好看的杯子。
老师说:“这就是你们烦恼的根源。大家需要的是水,而非杯子,但我们有意无意地会去选择漂亮的杯子。这就如我们的生活——如果生活是水的话,那么,工作、**、地位这些东西就是杯子,它们只是我们盛起生活之水的工具。其实,杯子的好坏,并不影响水的质量。如果将心思花在杯子上,大家哪有心情去品尝水的苦甜,这不就是自寻烦恼吗?”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小和尚,每天早上负责清扫寺庙院子里的落叶。在寒冷的清晨起���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际,每一次起风时,树叶总随风飞舞落下。
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这让小和尚头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
后来有个和尚对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辛苦扫落叶了。”小和尚觉得这真是个好办法,于是,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地猛摇树,这样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开心。
清晨小和尚到院子里一看,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是落叶满地。
老和尚走了过来,意味深长地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啊!”
确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和小和尚一样,企图把人生的烦恼都提前解决掉,以便将来过得更好、更自在,活得无忧无虑。而实际上,很多事是无法提前完成的。过早地为将来担忧,除于事无补外,只能让自己活得很累,很无奈,也会让自己觉得非常的失败。
不预支明天的烦恼,就能使自己过得轻松、有诗意。而怀着忧愁度过每**,设想自己可能遇到的麻烦,只会徒增烦恼。哈里伯顿说:“怀着忧愁上床,就是背负着包袱睡觉。”
人生93%的烦恼都不是必需的,它们只存在于自我的想象中,往往不会出现。许多人心里潜藏着一只名字叫做“烦恼”的小蚂蚁,这只小蚂蚁常常出来吃掉你难得的快乐。
不用预支明天的烦恼,不用想早一步解决掉明天的烦恼。明天如果有烦恼,你今天是无法解决的,每**都有每**的人生功课要交,努力做好今天的功课再说吧!
不要过多地在意别人的看法
人生路上,我们只是别人眼中的一道风景,对于某次失败,某次尴尬,完全可以一笑了之,不要过多地纠缠于失落的情绪中,你的哭泣和解释只能提醒人们重新注意到你曾经的无能。
在马路上,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场面:有个女孩不小心摔了跤,惹得路人哈哈大笑,女孩当时就哭了,身边的男友手忙脚乱地给她揉着痛处,女孩却说:“不疼。”
男友很奇怪:“不疼哭什么呀?”
女孩羞红了脸:“多丢人呀,别人会怎么看我呀?”
“别人会怎么看我呀?”这句话在生活中我们频频听到,有时候甚至感觉我们就像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这种眼光的杀伤力甚至大于我们自身的感觉。
读高中时,班里有一个同学,是大家公认的“歌星”,无论多么高难度的歌曲,到了他的嘴里,都会轻而易举唱得无比动听。有一次,学校举办歌咏比赛,他连预选都没参加,直接被班主任保送进决赛现场。但是,由于精神紧张,他在比赛中完全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只得了*后一名。这件事过去很长时间了,他还在为此而郁郁寡欢。他一次次地到班主任那里去解释——我那天有点儿感冒,嗓子哑了,否则,我一定能取得名次的。
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不禁让人有了一些反思:
我们是甭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有时候就连别人一个眼神儿也会引起我们的猜疑,别人多看你一眼,你便觉得他对你有敌意;别人少看你一眼,你又认定是他故意对你冷落,从而产生“他已经对我失望了”“他一定不喜欢我”的心理暗示。
莫尼卡常给一家报社撰稿,有位编辑似乎粗鲁无礼,问他问题,他总是很懒得答复,莫尼卡觉得他不喜欢自己,并为他这种“不喜欢”而苦恼。每次她在送稿子时都低着头战战兢兢地说:“我想你不会喜欢它。”说完后就匆匆离去。
直到有**,莫尼卡想改变这种尴尬的关系,她鼓起勇气对那位编辑说:“你好,安德森先生,见到你真高兴!”
莫尼卡微笑地看着他,然后说道:“我真希望你喜欢这篇稿,大家都写得不好的时候,你的工作一定非常吃力。”
“的确吃力。”那位编辑叹了口气。莫尼卡坐了下来。他们互相看看。
莫尼卡发现他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咄咄逼人,看上去还有些憨厚,办公桌上还摆着他妻儿的照片。莫尼卡问起他们,那位编辑露出了微笑,严峻而带点儿忧虑的脸变得柔和起来。
后来,莫尼卡与这位编辑成了不错的朋友,一次谈话中,莫尼卡问他,是不是曾经很讨厌她,没想到他说:“天哪,我一直认为你很讨厌我才不与你多谈话的。”
此话一出,二人都笑了。
原来,他们都是在猜测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让这种负面的心理暗示左右了他们的行为。这种情况很常见,而且往往是难以克服的,而事实上往往是自己的无端猜测,正如有句话说:“20岁时,我们顾虑别人对我们的想法。40岁时,我们不理会别人对我们的想法。60岁时,我们发现别人根本就没有想到我们。”这并非消极,而是一种人生哲学。大文学家马克·吐温先生曾与人讲起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也许能给我们某些启示。
一位年轻作家初到纽约,马克·吐温请他吃饭,作陪的都是本地的达官显贵。临入席的时候,那位作家越想越害怕,浑身都发起抖来。
“你哪里不舒服吗?”马克·吐温问。
“我怕得要死,他们一定会请我发言,可是我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一想起可能要在他们面前献丑,我就心神不宁。”
“呵呵,你不用害怕,他们可能要请你讲话,但任何人都不指望你有什么惊人的言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再为“别人会怎么看我”这种毫无意义的顾虑发愁了,别人其实没有在意这些,不过是你自己庸人自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