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孩子的好心态比好成绩更重要
1.别只重成绩而忽略孩子好心态的培养
近年来,不时看到孩子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自杀的新闻报道。孩子不良的心态和脆弱的心灵令很多父母担忧,但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许多父母又不自觉地要求孩子的成绩。
一位母亲要求女儿上一年级的时候,语文和数学都必须考95分以上,女儿上初一的时候,她要求女儿每次考试必须进人班级前三名,之后她又要求女儿考取**中学的**班……这位母亲一味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殊不知,会给孩子制造过多的心理压力,*终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教育孩子要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根本,这就需要孩子有一个建康的心态,而不能以“分数”为标准。否则,孩子只会沦落为学习的机器。
生活中,有些父母对孩子抱有太高的期望,对孩子管得太严格,他们希望孩子在学习中考高分、兴趣爱好更加广泛,父母的这些愿望使孩子的童年不再轻松。孩子为了考得父母满意的分数里头苦学,他们因此失去了自由玩耍的时间,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少了许多快乐。
那天,宋林从老师手里接过数学试卷,一看,58分。他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中,紧张地靠在门边,眼睛盯着自己的脚尖说:“妈妈,我只考了58分。”
啪!一记耳光重重地扇在宋林的脸上,妈妈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她左手叉腰,右手抓起一只拖鞋,照着宋林的屁股就是一下,嘴里还说:“你真是个不争气的东西,我辛辛苦苦养你、送你上学,你竞然考了个58分,我看你是不打不成才……”
吃饭的时候,宋林一直低垂着脑袋,晚饭结束,妈妈对着他大叫:“不争气的,马上去洗碗!”接着又说:“不争气的,还不去扫地!”
几天后,宋林的语文考了100分,他哼着小曲快活地像个小鸟进了家门,“妈妈,我考了100分,你看我的试卷!”叭!一个响亮的吻印在宋林的脸上。妈妈的浓眉大眼眯成了一条缝,额上的皱纹舒展了许多,她抱着宋林,嘴里说道:“哈哈哈……我的儿子真聪明。”
午饭是妈妈给宋林做的猪肉、鱼汤……宋林高兴地吃着。吃完饭后,宋林很自觉地准备收拾碗筷,妈妈赶紧说:“别,碗不要洗了。油星子会溅到你衣服上的……”宋林又准备扫地,妈妈赶紧说:“别,灰尘太多了,地不要扫了……”
孩子没考好,父母非打即骂;孩子考得好,父母就给孩子褒奖。这一失落一高兴之间,孩子自然会变得喜怒无常,他怎么能有好心态呢?
我们不否认孩子成绩的重要性,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心态比成绩更重要。那是因为好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成绩,正如我们做事一样,有良好的心态后才更有可能把事情做细做好做精。因此,好成绩是好心态的反映,好心态决定好成绩。
孩子���康快乐地玩耍、乐观自信地学习、谦虚积极地好问,都是孩子取得好成绩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出类拔萃,能够有出息,那么就应该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
在同学们中,俞凯平是个小有名气的“昆虫学家”。他知道许多稀有昆虫的名字,而且他亲手采集制作的螳螂、蝴蝶等多种昆虫标本非常专业、地道,不仅让同龄孩子感到自愧不如,甚至连成人都惊叹不已。
小时候,俞凯平就喜欢小动物,日常生活中他总是从捉虫子、养虫子和观察虫子等活动中寻找乐趣。他的爸爸妈妈非常支持孩子的这一兴趣,而且在假期还经常带他到郊外寻找虫子,教他如何收藏并查找、搜集有关资料。而对于俞凯平的学习成绩,父母并没有太多的要求。随着不断的积累,俞凯平对昆虫的兴趣更浓厚了,他发誓长大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昆虫学家。带着这个梦想,俞凯平的童年生活过得轻松、快乐,而且他也能主动学习。
要想让孩子将来干出一番成绩,就必须让孩子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因为,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编织梦想,建立友谊,培养兴趣,磨炼毅力,坚定信心和享受快乐的过程,成长包含了孩子多种素质的提高,而不单单是学习成绩。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现孩子的兴趣并培养孩子追求兴趣的热情,可以使孩子快乐地成长。有一个孩子是班里的语文课代表,她对语文很感兴趣,当她发现班里有的同学不喜欢语文时,特意找来一些课外读物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目的是唤起大家对语文的好感,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在这一举动中,这个孩子乐于助人的精神和责任感得到很好的体现,这都是孩子成长和成才**的素质,这也是分数所不能取代的。
孩子成长应该伴有欢声笑语,他们的童年应该是幸福的、难忘的。这就要求父母应当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而不是片面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给孩子制造太多的紧张和压力。
2.孩子太听话更容易患“心病”
我们都知道,许多家长都宠爱听话的“好孩子”,认为他们要强、乖巧、成绩好、安分守己、不惹事,做什么事情都让大人放心。但是,这些“闪光点”很容易把“好孩子”人格方面的缺陷和问题掩盖起来,更有可能导致孩子患上“心病”,甚至酿成悲剧。
董立的妈妈从小就对他要求严格,只要不听话就是一顿打,所以,上学以后,董立就特别乖。只要父母说的话,他都会言听计从。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下,董立的成绩也很好,**是个好孩子。但是,董立在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却开始不听话了。
爸爸说:“我们希望儿子将来考上**大学,所以学习上对他更加严格,他并没有反抗。但是后来他却不愿意上学了,把自己锁在房间内,我们怎么劝都不肯出来。于是向心理医生求助,诊断表明,董立已经患上了焦虑症。”
“你家孩子真听话!”听到这样的赞扬,很多家长都会兴奋不已。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听话。然而,太过听话的“好孩子”更容易出现精神问题。
事实上,绝大多数“好孩子”都相当**。正是因为他们**,很多家长才容易忽视他们身上存在的一些隐性问题。一般来讲,“好孩子”在心理上往往比一般孩子更脆弱,他们身上常常存在焦虑、孤独、任性、自负、脆弱、依赖、缺乏创造性、独占欲强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发生在普通孩子身上,父母和老师很容易注意到,而发生在“好孩子”身上,则容易被父母忽略,或者说父母容易宽容这些问题,这就会使弱点变成隐患和“定时炸弹”。因此,父母要多关注“好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态。
那么,父母该如何关注“好孩子”的心理健康呢?以下几条建议,相信会对家长们有所帮助。
**,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
父母要求孩子听话没有错,但关键是听什么话和怎么听。太听话的孩子,他们往往缺乏创造性、冒险性和自我决断能力,而这些与生俱来的天性被家长抹杀后,一旦有**他们面对困难时,就容易出现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或者胃痛、心跳过速、头痛等身心疾病。
当孩子不听话时,家长一定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家长要允许孩子在某种程度上犯错,因为“好孩子”也有缺点,他们也经常犯错,父母千万不能对“好孩子”要求太过严格,见他犯错,就大惊小怪,恨不得孩子马上改正错误。家长要认识到,自己的话不一定是正确的,不能简单地通过责骂、体罚等方式让孩子变得听话。
第二,有意识地让孩子树立一些观念。
父母要经常和“好孩子”交流、谈心,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让孩子树立平等、合作、服务、关注、奉献、爱心等观念,让孩子尽量做到心中有他人。父母还要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以身作则,给孩子榜样的力量,教会孩子关心他人、平等待人,杜绝孩子产生功利主义倾向。
第三,多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如果你的孩子为没有当上班干部掉眼泪、在考试中过分重视考试成绩和名次、竞争对手没考好就幸灾乐祸、情绪经常大起大落,喜怒无常,特别害怕别人议论自己的不足、任何事情都想做得比别人好时,父母就要注意多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疏导。比如,让孩子不要太在意失败,学会正确看待分数,保持健康的竞争心态,教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抱着平和的心态学习和生活,等等。
第四,正视孩子所遇到的挫折。
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遇到了挫折或失败,自己首先就接受不了。这样做,对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极为不利。因此,父母有必要给“好孩子”制造一些生活中的难题,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去体验挫折,教会孩子以平常的心态去面对挫折,以良好的心态去战胜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