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袁世凯命断皇帝梦
1914年12月23日,农历的冬至。故都北京城从新华门到天坛,全部黄土垫道,军警出动,沿途街巷一空。天还没亮,天坛周围已岗哨密布,数千名士兵荷枪实弹。坛前点着明亮的灯火,一位穿戴离奇古怪衣冠的男子登上天坛,虔诚地顶礼膜拜。这不伦不类的打扮,稀奇古怪的姿势,令当时的黎民百姓啼笑皆非。
历史的车轮已然开进了民国,为何还有人兴师动众设坛祭天?这不合时宜的祭天仪式,究竟是一时心血来潮的表演,还是深藏不可告人的阴谋?
一
1914年12月23日,沉静了好些年的天坛一改往日的宁静,天还没亮就喧腾忙碌开来,因为中华民国要在这**举行盛大的祭天大典。祭天大典从凌晨三点钟开始,一直进行到八点五十分才宣告结束。祭天所用的祝板,和清朝皇帝所用的几乎一模一样,**不同的是祝板上原本的“子臣”两字,被改为了“代表中华民国国民袁世凯”。没错,这位黄袍加身、一本正经地登上天坛祭天的男子不是别人,正是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
袁世凯(1859~1916),字慰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他曾是清政府的一名道员,也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鼻祖,中华民国大总统,叱咤政坛,风云一生。那么,袁世凯是如何由清王朝的区区一名道员,荣登上中华民国大总统的高位的呢?
袁世凯的飞黄腾达始于“小站练兵”。小站是天津与大沽之间的一个小镇,袁世凯奉清廷之命在小站编练新军,又称“新建陆军”。袁世凯委派冯国璋为步兵学堂总办、兼督练营务处总办,委派段祺瑞为炮兵学堂总办、兼炮兵统带,委派王士珍为工程学堂总办、兼工兵统带,三人成为袁世凯的心腹干将。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由于袁世凯率部抗击八国联军表现出色,又由于他镇压义和团功不可没,慈禧太后看袁世凯是个“忠实可靠”之才,便于1901年委派他为直隶总督。直隶总督在当时还挂上了一个北洋大臣的头衔,兼管编练新军,所以袁世凯所训练的新军就有了“北洋军”的称呼。这为日后以他为首的庞大的北洋军政集团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在紫禁城仪銮殿驾崩。她的辞世,给袁世凯的政治前程蒙上了浓重的阴影。慈禧太后驾崩后,三岁的爱新觉罗·溥仪继位,年号宣统,由光绪帝的弟弟醇亲王载沣任摄政王。由于袁世凯手握北洋兵权,势力横贯朝野,载沣认为他是自己摄政的*大威胁,决定除之,以**患。然而,令载沣始料不及的是,铲除袁世凯的提议竟然遭到当朝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军机大臣奕劣首先表示:“杀袁世凯并不难,不过北洋军要造反谁来负责?”即便是与袁世凯素来不和的张之洞也不同意杀袁,他认为:“现在时局动荡,皇帝年幼,不能轻易杀戮大臣而动摇国本。可否考虑将其逐出京城?”在场的其他大臣也纷纷表示赞同。迫于无奈,载沣只得让步,以袁世凯患有足疾为由,将他革职,令其还乡“养疴”。
其实,载沣决意除掉袁世凯,除了担心他手握重兵、威胁自己摄政之外,还有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事情得从十年前说起。
1898年9月的一个清晨,光绪帝正在批阅有关“戊戌变法”的奏折。偶尔抬头,望向窗外的明月,遥想即将变旧法、施新政的情景,不禁心绪翻滚。然而此时,宫殿内突然走来几名毕恭毕敬的侍卫,声称奉慈禧太后懿旨,请光绪帝前去问话。当光绪帝一只脚跨上瀛台的时候,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直至生命的终点,他也没能再离开那里。“戊戌变法”也从光绪帝被软禁瀛台的那一刻起,即宣告失败。而光绪帝对袁世凯的仇恨,据说至死都无法释怀。
原来,三年前,维新派**人物康有为欲上书光绪帝,却苦于投递无门,这时,袁世凯主动伸出了援手,将书信交给督办军务处,请求当时手握重权的荣禄代为递交。后虽为荣禄所拒,却也反映了袁世凯对维新志士的态度,袁世凯也因此得到了康有为的感激与信任。同年七月,维新派成立“强学会”,袁世凯被列为发起人之一,还捐资作为会金。十一月,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期间,与维新人士严复等定期相聚,共同商讨维新事宜。1898年,“戊戌变法”的重要支持者翁同龠禾被罢官后路经天津,正在小站练兵的袁世凯甘冒风险,秘密派人给翁同龠禾送了礼,以示慰问。
袁世凯对“戊戌变法”的关心,赢得了维新志士的信任。经维新派举荐,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一,光绪帝在颐和园召见了袁世凯,破格提升他为候补侍郎,并夸奖道:“人人都说你练的兵、办的学堂甚好,此后可与荣禄各办各事。”暗示他以后不要再受荣禄的节制。而袁世凯也信誓旦旦,愿以手握之重兵全力支持光绪帝变法。
八月初三的夜晚,袁世凯的**中突然来了一位意想不到的客人,此人便是维新派干将之一的谭嗣同。谭嗣同也不多加客套,开口即说明来意,游说袁世凯兴兵勤王,诛杀阻挠变法的顽固派荣禄。袁世凯二话没说就一口答应,甚至放出话来:“诛荣禄乃杀一狗耳!”谭嗣同这才放心离去。
然而,维新派和光绪帝做梦也没有想到,就在“戊戌变法”进行了百日之际,袁世凯却转身向慈禧太后告了密。据沈渭滨教授的《细说慈禧》一书记载:袁世凯面临着生死荣辱的抉择,他权衡后帝势力的对比后,决意偷生自保,投靠慈禧一派。在假意应承谭嗣同之后,于八月初五赶赴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如获至宝,立即转告慈禧。慈禧随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戊戌政变”,光绪帝因此被囚瀛台,谭嗣同等维新派六君子人头落地,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戊戌变法”终告失败。
此后,袁世凯便以慈禧太后和军机大臣荣禄为靠山,踏上了飞黄腾达的仕途。当时社会**传的一首三言歌谣,对袁世凯出卖维新派的描绘颇为传神:“六君子,头颅送。袁项城,顶子红。卖同党,邀奇功。康与梁,在梦中。不知他,是枭雄。”
不过,有关袁世凯告密一事,史界还另有一说。认为袁世凯是在慈禧发动政变之后,为了自保才事后坦白,而并非主动充当告密内奸。然而,不管怎么说,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恰恰是在袁世凯抵达天津后的第二天,因此,似乎也难以否认此事与袁世凯无关。
据说光绪帝弥留之际,曾拉着弟弟载沣的手,让他务必杀袁世凯,以解心头之恨。另有传说称:光绪帝故去之后,隆裕太后在光绪帝的砚台盒内,发现有光绪帝朱笔御批的手谕,上书“必杀袁世凯”,隆裕太后遂将此谕送交载沣。光阴荏苒,时过境迁,这些说法已无翔实史料可据。但是,对照载沣摄政后对待袁世凯的态度和处置方式,其内心的愤怒与不满,也就由此可见一斑了。
二
袁世凯离京后,并没有回老家项城,而是在离京师不远的河南彰德,选择了一处私人宅邸居住,名日“养寿园”。养寿园临近洹水,袁世凯每日逍遥自在,或与友人弄舟湖中、饮酒作诗,或与兄长扶杖漫步、下棋聊天。为了表明自己准备老死林泉、再无重归仕途之意,袁世凯还特地从天津请来了一家照相馆为自己摄影,并将照片送上海《东方杂志》登载。照片中袁世凯披蓑垂纶而坐,其兄袁世廉则持篙立船尾,名日“蓑笠垂钓图”。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以武汉为**的两湖地区发动了震惊全国的“武昌起义”。“武昌起义”迅速波及全国,仅仅半个月,即先后有十多个省宣布独立。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廷接受优待条件,下诏退位,至此,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王朝宣告垮台。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中国乃至亚洲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
而在清廷退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不是别人,正是袁世凯。那么,已然去职下野的袁世凯又是如何东山再起、重执权杖的呢?
1911年12月,清王朝的*后一个冬天格外寒冷。这天,袁世凯正端坐在洹水边垂钓,乍一看,俨然一派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怡然景象。就在这个时候,偌大的庭院里出现了一道身影,来者正是他的心腹冯国璋。冯国璋带来了“武昌起义”的消息,革命党人已攻占武汉三镇,势不可挡,火烧眉毛的清廷急令北洋军首领冯国璋火速率部南下镇压。然而,冯国璋非但没有赶往前线,反而转道来到了养寿园。而袁世凯对冯国璋的突然出现并不感到吃惊,因为他早就在朝内安插心腹、遍植党羽,早已通过耳目的密报获知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袁世凯在养寿园居住不到三年,表面上看似时荒志废,悠然自得,实则却无时无刻不在观测朝局,积蓄力量,如猛虎在山,等待时机。他在庭院深处设了一个电报房,通过它,与京城及各地的心腹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从北京到地方,袁系党羽“政无大小毕报”,“唯世凯意旨是瞻”。为了处理从各方发来的信件和电报,袁世凯每天上午都要花费一两个小时来处理“公务”。而北洋派的**将领也早巳养成了“只知有袁官保,不知有大清朝”的心理,冯国璋、段祺瑞等时常轻车简从地向袁世凯提供情报或有所请示,而袁世凯都用极其亲密的态度来接待,临别时还要奉送一笔丰厚的路费,他用这些手段保持了自己对北洋军的**控制。
此次,作为被派南下“讨伐”革命军的冯国璋,就是专程赶来向袁世凯当面讨授机宜的。权诈多谋的袁世凯露出了诡秘莫测的笑容,他不慌不忙地提起笔,在纸上写下六个字“慢慢走,等着瞧”,意思是行动不妨放慢点,看准风色再行事。得了六字方针的冯国璋对此心领神会,他随即告辞,慢悠悠地带领部队南下打仗去了。当然,*终的“讨伐”乏力,也是在计划之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