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求职者职业取向解析
随着我国求职者就业制度的转变,毕业生实现了“双向选择”,较以往有更多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多种选择,毕业时如何择业却成了大多数求职者的困惑所在。在*近一次高校求职者职业取向摸底调查中,求职者心目中*理想的职业排序是:**为党政机关干部(47),教师、医生和律师并列第二位。此外选择**经理的有10%,选择个体户的只有7%,排名*后。在地域选择时有80.2%的同学选择了沿海开发区以及像上海、南京等这样的大城市。研究发现,求职者的职业取向呈以下特点:
1.理想主义、政治家倾向的求职者,往往选择艰苦的基层或去边疆工作。
2.家境困难的求职者,对**格外敏感,往往选择挣钱多的职业或独立创业。
3.有特长或个性强的求职者,往往选择能突出特长的职业,如:善于辩论的人愿意当主持人或律师。文学好的求职者往往选择记者、网络编辑、作家等自由职业。
4.家庭有背景、权力欲强的求职者,渴望得到领导型和管理型的职业(往往是在家人安排下),如**公务员、企业经营、团干部等。
5.学习成绩突出或研究能力强的求职者希望专家型的职业,如:大学教师、科研人员等。
6.依赖性强的求职者往往选择子承父业或离家近的工作,因为这样可以继续得到父母的照顾。
7.凡事随大流的求职者容易受亲朋好友的影响,追求社会热门职业。
8.性格内向的求职者往往选择稳定型职业,如国有企业、**机关等。
令人吃惊的是:根据教育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MyCOs)“2008年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2007年495万大学毕业生中,有10.99万的求职者放弃了求职和求学,甘心当起“啃老族”。而且男生明显多于女生,女生比男生少了1/3。“啃老族”中,还有15%的求职者毕业于211院校。造成这一不正常现象的原因:
1.这些求职者往往由于父母管教过多、自我意识不够等原因未能“心理断乳”,以至于他们永远把父母作为赖以生存的后盾,不愿自食其力。
2.这些人可能因为性格内向孤僻、受到外部刺激等原因,不善与人交往,不愿面对现实,不敢承担责任,不知如何做一名“社会人”,甚至因此而变得懒散、依赖,成为“啃老族”。
3.家庭条件的优越,也让一些大学毕业生甘愿“啃老”,与其说是一个孩子赡养两位父母四位老人,不如说是这些老人高高兴兴地宠爱一个孩子。
对于这样的求职者,家长和老师要帮助他们制订职业发展规划。��以给孩子进行一些职业规划测试,以便让他们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拥有哪些优势,以此增强他们走出去的信心。由于近年来大学扩招,我国的大学毕业生短短30年左右增加了10倍,目前每年约有600万以上!人才供给和需求的比例不断失衡,导致许多求职者一毕业就失业。而许多基层工作,虽存在大量的人才缺口,眼高手低的求职者却瞧不上。所以,目前国内就业形势仍然是“很多人没活干,很多活没人干”。
求职者心理解析
目前,求职者择业的心理当然十人十色。我们只能对其分析、归纳,初步总结出9种有典型意义的择业心态:
**心理
**心理是指在选择职业时,有些求职者从职业稳定性出发,选择那些国有制的企业。这种心理在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求职者身上常常遇到。例如许多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求职者往往选择高校、科研单位,认为这些地方虽然收入不高,但**稳定;一些普通家庭出身的求职者往往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也是出于**稳定的考虑。此外,人们还发现怀着**心理来求职择业的人群中,家长“越俎代庖”的居多。一位求职者的家长对调查人员说:“我不要求孩子去冒风险挣大钱,只想帮他找一个稳定的工作,了却当家长的忧虑。”这种家长不会是少数。
竞争心理
商品生产的竞争是人们竞争心理产生的源泉。高等院校实行奖学金和贷款制度、科研单位实行有偿合同制、人才流动等等,都提倡竞争、保护竞争,从而强化了人们的竞争意识。竞争心理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据一位已被某外资酒店录用的英语专业求职者说:“首先,吸引我的是工资高,待遇好,机会多。另外,坦白地说,工作环境也是一个吸引我们的重要因素。我愿意参与各种竞争,情愿快节奏、**率地干,而不愿意搅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希望工作之余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这多痛快!”这位求职者代表了80后的求职心态。
功利心理
这种求职心理在受过高等教育的求职者或其他知识分子身上常常可以看到。他们求职或择业的动机既有为**、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贡献的强烈愿望,也有获取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求。许多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涌向沿海特区,涌向跨国企业,或者创办科、工、贸一体的公司。
据调查:当向求职者问及“你对人生价值怎么看”时,选择“人的价值既在于贡献,也在于取得功利”答案的,大学一至四年级求职者分别为70。1%、69.0%、72.3%、74.3%;当问及“你追求怎样的人生”时,选择“既追求为社会作贡献,也追求个人生活的幸福”答案的,大学一至四年级求职者分别为92.4%、92.9%、94.1%和90.3%;当问及“你的人生哲学是什么”时,选择“多贡献、多得利”答案的,大学~至四年级求职者分别为80.3%、78.2%、80.6%、84.4%;当问及“你选择工作的标准是什么排序”时,大学一至四年级求职者把“工作条件好、有利于发挥才能”排在第三位。从这些调查答案结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求职
者求职择业的功利心理。
依赖心理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流传很广的社会俚语也在左右着当代求职者的择业心理。很多求职者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是由家长或中学老师作的主,临近毕业时,这些人又把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和家长身上,怀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依赖心理。他们一方面也希望找到称心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自己到处奔波。向千里之外的家长寻求帮助,对职业左顾右盼,不敢选择。
求名心理
消费中有一种求名心理,即追求商品的**,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甚至不惜购买假冒商品,以满足其虚荣心。在求职择业者当中也有这种求“酷”心理,不了解职业的内在要求或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某些工作,单纯追求“名望高、名誉好”。跨国企业热、传媒专业热、做主持人热。
求闲心理
在求职者求职择业中追求舒适、清闲的心态。在一些大城市出身的求职者里常有一种怪现象,即有些工作无人愿意干,而有些人无工作干,使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填补了空白。他们宁可回家“啃老”,也不愿去当煤矿工人、纺织工人、清洁工人……调查者问一位女求职者,回答令人瞠目:“都21世纪啦,还让我们去操作那些笨重的纺纱机,没门!宁可吃闲饭,干个体户,也不去干那些出力不少、挣钱不多的工作。”
奉献心理
那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求职者,放弃到国外深造,去当村官;放弃保研而去西部做支教志愿者;甘当螺丝钉式居民委员会主任助理;愿做“蜡烛”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的农村教师;愿做默默无闻、甘为人梯的科研试验人员;为了**的需要甘当“无名英雄”或自愿到边疆工作。这样的求职者,他们有崇高的理想和对人民、对祖国、对事业强烈的献身精神,义无反顾地选择**急需的工作,这些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往往更能作出较大的成绩。奉献心理是我们应该在职业选择中大力提倡的。
求便心理
是为了不离开繁华大都市或追求生活便利的人的一种求职心态。事业与家庭、工作与生活常常有许多矛盾,造成许多不便,从而在择业时产生了求便心理。据有关部门调查:当问及“假如您在毕业时可以自由选择工作去向,您首先选择哪些地区”时,求职者选择北京的占23.2%;选择沿海开放城市的占21.0%;选择其他大城市的占16.7%。理由是为了生活、学习方便。求职者选择大城市的占四成以上;选择离家近的占三成以上;选择边远地区的只占极少数。可见求便心理在求职者择业中的重要位置。
从众心理
一些求职者在求职现场寻找热门职业,报考的人数越多,他们对那些职业的渴求越大。于是人们在求职时纷纷拥挤在外资企业、国有企业、计算机相关行业、演艺行业、传媒等狭窄的小路上,甚至有女求职者为此受骗或“献身”。因此,求职择业是一项严肃郑重的大事,一定要认真考虑,谨慎从事,决不能盲目从众“跟着感觉走”。
根据美国**职业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博士的研究,把人的职业取向归为6类。
1.亲力亲为型:通常务实,坦率。他们喜爱操作具体物体。适合这种个性的职业包括:电工、牙医、外科医生、生物医学工程师。
2.探索型:他们善于分析,头脑灵活,具备科学精神。在作决定前他们一般喜欢搜集大量信息。他们会对没有合理数据支持的观点质疑。适合他们的职业有:教授、软件研发人员、助理医生、兽医、图书管理员。
3.社会型:他们往往拥有“乐于助人”的个性特点,包括很耐心、有同情心、慷慨大方等,但侧**各有不同。他们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容易与他人达成共识。合适的职业有:校园心理师、中介人、护士、物理**师、社会工作者。
4.艺术型:正如料想的一样,他们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由于他们的直觉思维能弥补其他人可能会采取的理性做法,因此他们也有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合适的职业包括:园艺师、美术设计师、导演或制片人、室内装潢设计师、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