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篡权术
蒋介石出身于浙东一个没落的盐商家庭,9岁丧父,母亲王采玉守寡26年,一门的希望只有儿子一人。就是在这样一个无靠山、没背景的情况下,蒋介石东渡求学无成,回国投靠革命无功,在万分痛苦中,聊以娶妾昏昏度日,以烈酒、女人消度时光……但是,从1922年后,在短短的几年中,他趋炎附势,潜心钻营,一心捞权,步步爬升,终于夺取了国民党党权、军权,迅速成为叱咤中国政治风云的新军闽。
毫无疑问,在群雄逐鹿的大革命时代,在轰轰烈烈的政治斗争中,蒋介石夺权的手段是**的,他篡权的方法也是无人所能及的……
1.寻找靠山,准备青云直上
蒋介石认为,“革命的人生观”只需跟定自己的**,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为此,要敢于冒险,犯大难,乃至杀身成仁。所以,年轻的时候,蒋介石就到处寻找靠山,期望青云直上。
早年的蒋介石无权无势,和许多有志之士一样,也加入到了留学海外的行列。1906年,他前往日本学习军事。
来到日本后。蒋介石感到很失望:日本军事学院只接收中国政府陆军部**的学生,而普通人要得到这种**只能是一种梦想,当时可走的只有一条路——进入日本中学学习日语。蒋介石*终不能如愿以偿,但是他却结识了日后仕途上的恩师——陈其美,成为这次日本之行*大的收获。
陈其美是追随孙中山的革命者,在上海金融巨头和帮会头目中颇有名气,此时正留洋日本。他比蒋介石大10岁,谙熟秘密帮会的运作,经商方面的经验也很丰富。与陈其美相识,在蒋介石这个年轻的浙江人心目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他梦想能够借此在生活中顺利找到自己的位置,做一番事业。
得益于陈其美的帮助,蒋介石加入了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在同盟会的会议上,蒋介石和其他预备会员宣誓忠于革命:“我宣誓要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而斗争!”
蒋介石在东京振武学校的三年时间里,主要是作为陈其美手下的亲信,在浙江籍的同盟会员的同学中活动。虽然当时进行的革命活动**于同学中交谈革命形势和理想、阅读书籍等,然而这使年轻的蒋介石逐渐积累了从事秘密政治斗争的经验,并与张静江、陈其美结成了异姓兄弟。
1911年,武昌爆发起义,陈其美发电报给蒋介石,要他回国。由于怕学校不同意,蒋介石便耍了点花招,请假48个小时,和同学张群、陈星枢抵达东京,在同盟会支部换上便服,于10月30月回到上海,参与陈其美的革命工作。就这样,蒋介石加入到惨烈的革命斗争中来,在陈其美的麾下受到重用。
1915年,袁世凯为了实现自己的皇帝梦,策划摧毁共和政体,登上皇帝宝座。陈其美等革命同志拟定发动一场总暴动,以削弱北京政府的声势,抗议袁世凯称帝;然而,暴动惨遭失败,陈其美和蒋介石夺命而逃。为了彻底消灭“叛乱分子”,袁世凯派密使李海秋到上海,刺杀了陈其美。
“壮志未酬身先死��,陈其美含恨九泉。蒋介石闻讯后痛哭失声,立即赶到出事地点,将陈的尸体载回自己在上海的秘密寓所人殓,并撰写祭文悼念。陈其美死后,蒋介石失去了惟一的靠山。觉得好像天塌下来一般。
寻找靠山,是蒋介石夺权起家的**步。透过蒋介石的个人成长轨迹可以发现,陈其美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陈其美生前历任上海都督,工商总长等要职,又是上海青帮的大头目;这一靠山实力雄厚、势力庞大,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蒋介石实现了早年的青云直上。
正是有了陈的帮助,蒋介石才顺利加入了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正是有了陈的提携,蒋介石才成为中华革命军军士,以后又做了陈其美的团长、参谋长。难怪蒋介石在为陈其美送葬的仪式上说: “你那两位白发苍苍的父母还健在,你的孩子还年幼……我一定照顾你的老人,抚养你的孩子,并在自己的心里,永远记住你。”
然而,蒋介石刚刚看到一点前途的曙光,就迎来了黑暗的时刻。在失去依靠的日子里,他忧忧不得志,痛苦万分;为排遣内心的烦忧,他匿居苏州纳妾姚氏,企图在酒色中获得解脱,一段时间内走上了放荡的生活之途。这一方面说明蒋介石不成熟、缺乏远大革命理想,另一方面也表明,当时陈其美这个靠山的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陈其美的出现,让蒋介石的青云直上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尽管这一希望转瞬即逝,但是蒋介石尝到了“寻找靠山”的甜头。接下来,他把目标瞄准了孙中山,并为此累积雄厚的政治资本。以图获取更大的权力。
2.投靠主子,累积政治资本,厚积薄发
蒋介石虽然出身于一个盐商家庭,但是父亲早逝,家道中落,蒋家孤儿寡母无权无势,处境凄凉。
1903年,16岁的蒋介石进入奉化县城的凤麓学堂,开始接受新式教育。1904年和1905年两次转学,1906年为学习日文又来到了奉化龙津学堂。1905年。蒋介石在宁波箭金学堂就读期间,阅读了《孙子兵法》,受到同情革命的老师顾清廉的影响,立志当一名职业军人,并决心去日本留学。第二年冬天,19岁的蒋介石怀着急不可待的兴奋心情,登上了去日本的海轮。
但是,在日本的学习并非一帆风顺,不久蒋介石返回祖国,不再指望继续学习军事。恰在这时,峰回路转,陆军部宣布为保定军校短训班招考学员。天赐良机。蒋介石参加报考,并榜上有名。在该校指导训练学员的大多数教官都是日本人。蒋介石的日语学习正好派上了用场。1907年冬天,保定开始从学员中选拔去日本留学的预备人员。蒋介石毛遂自荐,说自己去过这个**,学过日语;随即,他和张群等40人被选中。
1908年,蒋介石第二次踏上了日本土地,进入东京“振武学校”。在振武期间,他给表兄单维刚寄过一张照片,照片的背面,写着一首血气方刚的小诗:
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万事休。
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
这首诗正是他当时内心的真实写照,其中既有对战乱频繁的愤慨,又有雄心勃勃的鸿鹄之志。
在日本期间,蒋介石借助陈其美的帮助加入到革命斗争中来。接着,他参加了反抗袁世凯称帝的暴动,这为他日后的崛起积累了军事斗争经验和革命的本钱。军事革命充满了风险,后来,陈其美被袁世凯刺杀,所率部队解散,蒋介石一时间无处安身立命。
袁世凯死后,对蒋介石的追杀令终于成了一纸空文。蒋介石的性命无虞了,但是,尽管他四下寻找,茫茫然还是天绝人路,忧忧无处得志。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挣扎。蒋介石开始寻找新的投靠对象。不久,他把目标定向了此时中国革命的**孙中山。
蒋介石与孙中山的接近,首先是通过陈其美的关系。陈其美从事政治活动以后,始终追随孙中山。“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为严密组织纪律,要求参加者在誓词上打手印,许多士家出身的老国民党人如胡汉民、汪精卫等都不干,黄兴也坚决反对,而陈其美却**个宣了誓,打了手印。因此,陈其美得到了孙中山的信任。
通过陈其美的介绍,蒋介石赢得了孙中山的好感;但是,真正得到孙中山的信任,却是在1922年以后。这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变,围攻总统府。孙中山脱险后,登“永丰”舰避难。蒋介石听到这个消息,认为向孙中山效力的时候到了,便急忙赶往广州。
当蒋介石登上“永丰”舰时,孙中山泪水盈眶,一下子竟说不出话来。从此,蒋介石与孙中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起来。
1923年8月16日,孙中山派遣“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让蒋介石担任了代表团团长,可见孙中山对蒋介石之信任。蒋介石在莫斯科住了三个月,没有考察和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也没有考察和学习列宁、斯大林的理论,却五次瞻仰拿破仑进犯莫斯科时的驻军地点,模仿着拿破仑的姿态,昂首挺胸,俯瞰四方,俨然以一位了不起的大将军自居。
11月27日,蒋介石面见托洛斯基,托洛斯基临别赠言:“忍耐与活动二者,不可缺一。”蒋如获至宝,以此作为成功立业的秘诀,欢喜得不得了。“忍耐”可以用在革命势力强大的时候。 “活动”可以用在有机可乘的时候,这就是蒋介石赴苏考察的“*大收获”。另外,他赴苏考察不曾学到革命理论,但到底还学到了一些革命词句。回国后,蒋介石讲话时满口革命词句,也就更加得到孙中山的赏识。从此以后,有了一个可靠的靠山,蒋介石心里有了底,踌躇满志要干一番“大事业”了。
蒋介石在获取权力的道路上从无到有,颇费了一番心机。他先是借助陈其美。而后投靠孙中山,*终抓住了影响个人命运的救命稻草。除了“卖身投靠”以外,蒋介石还非常清楚厚积薄发的道理。因此,他注意累积政治资本,从而在未来某个时刻获取更大的收益。
一方面,蒋介石年轻的时候就立志当一名职业军人,反映出其政治嗅觉是很灵敏的。因为在革命战争年代,军权是权力的核心。另一方面,他在陈其美的带领下参加反抗袁世凯称帝的暴动。通过革命斗争锻炼了自己。正是具备了相应的军事背景,以及登上“永丰”舰表示慰问,蒋介石赢得了孙中山的信任和器重。
此后,蒋介石到苏联考察,加强与苏联方面的联系,通过给自己镀金扩大了个人影响,这都为他日后一步步攫取*高权力累积了足够的政治资本。厚积而薄发,蒋介石在夺取权力的过程中缓急相间、张弛有致,在权谋方面表现出高超的手腕。
3.有机会便进谗言诋毁对手,必欲除之而后快
蒋介石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虽然表面上堂堂正正,但是为了获得晋升,他常常不惜进谗言诋毁对手,耍尽了手腕。
1921年,蒋介石和陈洁如婚后到溪口度蜜月,他们刚到了九天就接到了孙中山的来电。电报中,孙中山请蒋介石尽早前赴广州,就任陈炯明麾下的一个职位。这正符合蒋介石期待已久的愿望,于是他结束了蜜月旅行,携陈洁如一同赶往广州。
尽管已经启程了,但是,蒋介石一路上还是不时盘算着这次广州之行的得失。因为此前他与陈炯明积怨甚深,所以这次到广州任职注定又将面临一种难以应付的局面。
到达广州后,迎接蒋介石的是孙中山的追随者、第三号重要人物廖仲恺。不等蒋介石开口,廖仲恺就说: “孙先生已去梧州筹备北伐,你明日即可启程前去。”廖仲恺还告诉蒋介石,陈炯明成功地收复广东、赶走军阀陆荣廷之后,就表示欢迎孙中山前来领导政府。但是,孙中山一心只想筹办北伐讨逆之事,以求得将中国统一于一个政府之下。结果,陈炯明不同意这一计划,双方无法也没有达成合作协议。
蒋介石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心里凉了半截。他拜会了陈炯明,第二天就赶往梧州;在那里,被任命为孙中山先生的军事顾问及战略官。在孙中山先生身边工作,蒋介石认为这是一个扳倒陈炯明,报仇雪耻的好时机。于是,他一有机会便向孙中山进谗言,诋毁陈炯明,意欲除之而后快。
孙中山给陈炯明连拍四五封电报,查询供应物资及军火何时运来,都没有回音。蒋介石借机说: “陈炯明将军不可信任,他对你担任**,只有轻蔑之意而已!”但是,陈炯明是孙中山一手提拔上来的,孙中山仍没有失去对陈炯明的信任和希望。虽然每天会议、谈话、出游不离孙中山左右,但是,蒋介石感觉到这位**进行北伐靠的还是陈炯明,并没有把自己放在重要位置,这令他十分懊恼。
有一次会谈归来。蒋介石怒气冲冲地对陈洁如说: “我知道陈炯明为人奸险,有**会背叛我们的**。但是**却听不进我的劝告,我应当怎样说服他呢?”当夜,他**不住自己的感情,向孙中山写了封信: “我在写这封信时,心情沉重,我不忍写出它,但无法保持缄默。我已就陈炯明的奸险本性屡次敬告于您,但您却总是一笑置之。我恳请您相信我,因为那个人是不可能怀有任何忠诚的。”
第二天,孙中山问蒋介石: “我收到了你的信。告诉我你心中究竟有何想法?你要我做什么?什么是应当做的*明智的事情?”蒋介石毫不迟疑地答道: “应当做的*明智的事情就是撤除陈炯明的总司令职务,借以削减他的势力,下一道命令,使我首先快速离开这里,然后强制他离开职务,接管他对军队的指挥。再转回身消灭他手下驻守广西、由叶举指挥的部队。这件事完成了之后,北伐就可付诸实施,再没有什么阻碍。”
“但是,陈炯明还没有公开反对我,所以请不要制造事端。”孙中山先生对蒋介石的话并不在意,反而说, “我信任他。此外,驻扎在广西的部队都是我的同胞兄弟,曾经多年与我并肩奋斗。你怎可提出如此的建议?”
接着,孙中山不慌不忙地告诉蒋介石: “达到和谐的**要件,就是信任、容忍,愿意了解对方的见解,在公开场合讨论问题;而不是在心胸中怀有无凭无据的猜疑或痛恨,并且将这些虚无的东西当作确定的事实一般传说出去。你如要好好地为我工作,就应当全心全力地合作,而不要逼我去同一位多年来显然忠诚的军官兄弟斗争!”
蒋介石受了孙中山先生一顿痛训,心中很是不快。第二天,他突然离开孙中山,去了上海。在当时的革命阵营里,蒋介石认为他是孙中山先生惟一可用的曾受日本训练的军事专家;然而,陈炯明当道,使他犹如困于浅水之龙,有才也无法施展。到了这时候,陈炯明已经成为蒋介石争取孙中山宠信的**对手。
回到上海后,蒋介石便发起函电攻势。继续反陈。
这时,蒋介石的谋略是造成声势,使陈炯明若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逼其反叛,造成既成事实,落入自己的圈套,促使孙中山先生改变看法。于是,他多次致函、致电胡汉民、廖仲恺、许崇智等陈述反对陈炯明的积极主张,并劝促他们马上采取先发行动,驱逐陈炯明。同时,还继续给孙中山先生写信,力劝进攻陈炯明。
这些招式果然奏效,一时间谣言四起:“孙先生已决定逮捕陈炯明将军,剥夺其职阶,并摧毁其惠州本籍的基地。”就这样,反陈成为街谈巷议的重要话题。
三人成虎,这些谣言弄得人心惶惶,陈炯明本来也确实拥兵自重,想称霸一方,所以他被蒋介石这一招式吓坏了。然而,陈炯明也不是等闲之辈,他唯恐孙中山*终被人说服,于是及早采取行动了。
**,不给孙中山任何军火、经费和供应品。
第二,秘密刺杀了孙中山的军火事务联络官邓铿。
第三,在孙先生回广州之前,为了消除谣言的不利影响,表明自己清白,致函孙中山请求辞去粤军总司令之职。
当孙中山到达广州时,蒋介石人在上海,而陈炯明已经离职归家。孙中山对蒋介石这种不妥协的精神感到困扰,于是去函一封,责备他要忍耐和谐;同时,给陈炯明三封邀请函。但是,无论是蒋介石,还是陈炯明都没有答复。
1922年4月29日,**次直奉战争爆发。5月6日,直系取得了胜利。接着,北京政府的总统换上了曹锟,副总统是吴佩孚的傀儡黎元洪。吴佩孚曾经许陈以两广巡阅使的职位诱使他叛变革命,此时的陈炯明看到直系主政,认为发动叛变机会来了,于是粤军发动武装叛乱,并悬赏20万元刺杀孙中山。
6月16日清晨2时,叛军4000人围攻孙中山总统府,并用大炮猛轰孙中山在观音山的住所粤秀楼。后来,孙中山冲出包围,号召讨伐叛逆。经历这场生死考验。孙中山先生感受到了各路军阀部队的反复无常,于是给蒋介石去电: “陈炯明发动叛乱,炮轰总统府。我现在白鹅潭外“永丰”号炮舰上,正准备发动反攻。事紧急,盼速来。”
身在宁波的蒋介石收到电报后异常激动,见到孙中山后,他被授予海上指挥全权。蒋介石受命后,根据战 情,立即掌管各炮舰的指挥,并借此充分显示他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在孙中山身边“日侍予侧”,参与筹划作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