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以塞北高原上一个叫“温家窑”的村子为场景,原生态地描写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生活在这个小村庄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展示了生命在极度贫穷的状况下遭受本能欲望驱使的卑微、荒谬和无奈。
小说风格简约,语言质朴、冷峻。寥寥几笔,勾勒人物即活灵活现。小说大量使用口语、方言,穿插使用当地的民歌,不仅使小说有浓郁的地域风格,也为小说增添了朴素、真实之感,营造出厚重、深远的意境。
本书写作始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初散见于各大文学期刊,深受汪曾祺等文学老前辈的赏识,后被**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发现,高度评价其文学价值,认为作者“是一个天才的作家”、“有实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而引起港台及海外地区的高度关注。台湾地区抢先推出其中文繁体字版,美国、德国等地也相继组织翻译。由马悦然亲自担任翻译的瑞典文译本也与2006年在瑞典出版。
本书2007年在大陆出版后,好评如潮。被《亚洲周刊》评为年度十大中文小说,被《中华读书报》评为年度十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