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李鸿章与中国铁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事业的艰难起步)
QQ咨询:
有路璐璐:

李鸿章与中国铁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事业的艰难起步)

  • 作者:朱从兵
  •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 ISBN:9787800805691
  •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01日
  • 页数:468
  • 定价:¥34.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800805691
    • 作者
    • 页数
      468
    • 出版时间
      2006年01月01日
    • 定价
      ¥34.8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事业的开创者,被曾鲲化称为“中国铁路元勋”,被张之洞称为“铁路总裁”。铁路建设是第二次现代化浪潮期间各国的**任务。西方列强不断地要求中国建设铁路,并试图建设通达中国边疆地区的铁路线。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自从铁路知识传入那天起,中国就面临着要不要、如何、由何人、在何地建设铁路等一系列两难的问题。西方列强的觊觎、传统观念的束缚、铁路本身的利弊、权力斗争的影响,使得这些问题更为复杂化。本书充分利用报刊资料和函电史料,以世界史的眼光,揭示了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事业艰难起步的历史环境和历史过程,详细阐述了李鸿章对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历史贡献和经验教训,分析了李鸿章的铁路建设思想及其认识水平,对李鸿章在中国铁路史上的历史地位作了分析和评价。
    文章节选
    二、李鸿章与清廷的态度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要在中国建筑铁路,中国的封建统治**中的当权者同意不同意呢?
    首先遭遇列强提出建筑铁路要求的是李鸿章,他的态度如何呢?1863年,李鸿章**遇到中国近代史上的铁路问题,他从统治**所特有的防卫心理出发,表示要“力持定见,多方禁阻,并函致通商各口岸,一体防范”②,拒绝了外国商行建筑铁路的要求。当时他对于克复苏州,已是成竹在胸,未被洋商们关于苏沪铁路便于镇压太平军的动听言词所打动,在给总理衙门的信中,他认为:“三国同声请造,必有为之谋者,未必尽出于商人。”③从前述史实来看,确乎如此。李鸿章就此��明确地通知英、美、法三国领事说:只有中国人自己创办和管理的铁路才会对中国人有利。他直率地拒绝居间,把任何属于这一类建议奏报清廷,认为自己有反对外国人追求铁路让与权的企图的责任。④ 现代化的运输方式有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每个**的国情不同,每种运输方式就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疆域辽阔、客货运量很大,煤炭、矿石等散装低值的货运比重大,人民的收入又偏低,这些客观条件决定了铁路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骨干作用,纵横交错的铁路网也就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铁路是各个经济领域现代化生产的基础,没有铁路来完成大运量长距离的运输,厂矿的建设器材、生产设备、原料和产品的运送就很难实现,国民经济生产就不能进行良性运转。1912年,孙中山在辞去临时大总统担任全国铁路督办时曾指出:“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又为交通之母。**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少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①这从宏观方面强调了铁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有识之士认识到:“铁路,是沟通文化的血管,是开发富源的先锋,是培植政治力量的利器,是树立国防策略的首要工具。”②**的铁路专家和路史研究专家凌鸿勋指出,在中国近代,“举凡我国社会的转变,思想的醒觉,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的演进,国运的隆替,在在与铁路问题有关。”
    目录
    前言
    **章 传入
    一、铁路的起源
    二、世界铁路建设的初步发展
    三、铁路知识的传入

    第二章 初拒
    一、1860年代列强的政策和图谋
    二、李鸿章与清廷的态度
    三、接受铁路的希望

    第三章 转变
    一、列强的要求与铁路摆演
    二、李鸿章认识的转变
    三、李鸿章与吴淞铁路交涉
    四、李鸿章与台湾铁路的议建
    五、朝野有识之士对铁路的接受

    第四章 试办(上)
    一、1880年代初铁路问题的争论
    二、铁路试办的开始
    三、列强的动向:利用战争攫取路权

    第五章 试办(下)
    一、列强要求的高涨和铁路展览活动(1885—1886)
    二、舆论的有利转向
    三、铁路试办的继续
    四、铁路建设启动之后列强的反应

    第六章 争论
    一、津通铁路争论的两上阶段
    二、李鸿章等人阐发铁路利益
    三、关于津通铁路争论的评说

    第七章 争办
    一、奕譞、李鸿章复议芦汉、保全津沽
    二、李鸿章、张之洞筹办芦汉铁路
    三、李鸿章筹建关东、议缓芦汉
    四、李鸿章督办关东铁路

    第八章 筹码
    第九章 思想
    第十章 总评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