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手册的用途
翻译领域发展神速,日新月异。本书于十年前问世,当前的翻译领域已发生了****的变化。本书每隔两年再版一次,以便及时反映该领域之变化。
实际上,此书原本只是约十二年前面世的一本小册子,书名为《翻译者指南》(Guide for Translators)。多年来我一直需要这样一本书,但苦于无法找到,于是便决定自己来写。我写此书的目���既是为了方便同事,也是为了方便自己,更是为了方便那些热爱翻译事业的人们。该《指南》的初步成功,使我越发觉得有必要使之进一步丰富充实,于是就产生了出版一本手册的想法。
由于该《指南》的内容大部分仍真实有效,其中许多材料将来还会继续有用,因此,本《手册》旨在覆盖翻译领域更多的内容,出版商也非常希望对此书进行定期更新,以便它能成为翻译者,尤其是自由翻译者*新的参考资料,因为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领域里,他们非常需要及时更新的信息使自己的效率达到*大化。
1.1 翻译的本质
很多人认为,任何懂得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并且有文化的人都能从事翻译工作。这种看法实际上是大错特错的。尽管很多人认为他们具有翻译禀赋,但真正具有翻译禀赋的人实在不多。一个人如果不具备翻译禀赋,也许可以完成用一种语言的词汇来替换另一种语言里的对等词汇这一活动,但结果很有可能会违背原文的意图,失去原文的味道。需要补充的是,即便是*好的译文,也无法完整真实地再现原文。道理很简单,因为世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种语言,即便是*为接近的语言,其词汇和意义的使用方式也存在着微妙的差别。翻译者*大的愿望就是尽量使译文接近原文,而不改变原文的意义;尽量全面而不遗漏任何细节,哪怕是看起来并不重要的细节;并且要使译文足够的优美,至少能呈现出原文的某些风格特色。
准确地说,完全忠实于原文的“**”译文并不存在。因此,翻译始终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技巧,需要训练和经验。本手册的目的在于帮助那些至少懂得两种语言、具备翻译禀赋的人,按照必要的步骤,通过培训和练习来磨练技巧,积累必要的经验,从而真正成为多产**的翻译者。
本手册是我40年翻译经验的结晶。起初我做过文学翻译,翻译过几部文学著作,后来又为美国政府部门做过技术翻译。1983年,我创立了一家翻译公司并任总裁,公司先后在美国和国外招聘了数百名译员,涉及90多个语种和方言。
在过去的25年里,我目睹了美国甚至全球翻译者角色发生的巨大变化,翻译者面临的机遇****。由于铁幕政治的消解,多国联盟(如欧盟)的形成,联合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的日益重要的作用,商业全球化以及现代通信技术中出现的奇迹,“地球村”这一概念正日益成为现实。诸如传真和调制解调器等工具大大提高了翻译者的工作效率,如翻译者可在雅典通过传真收到来自华盛顿的文件,翻译后再通过调制解调器传回华盛顿,所有的成本都在可承受范围之内,而且不会在传输文件的过程中浪费宝贵的时间。
随着计算机领域的不断革新,职业翻译者的产出量提高了三倍到四倍,翻译工作也更加轻松。毋庸置疑,未来的计算机技术将在翻译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翻译成本会更低,翻译的应用范围也会更广。(请注意:那些认为计算机翻译不久将会完全取代人工翻译的人并不懂得翻译的本质。今天,专家们普遍认为计算机技术将会继续对翻译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仅仅是辅助作用,绝不可能取代人工翻译。)
1.2 读者对象
本书适用于一切对翻译感兴趣的人,包括职业翻译者、临时翻译者、自由翻译者和专职翻译者,也包括陪同口译、交替传译、同声传译、会议翻译以及翻译专业的学生等。
本书既是学习资料也是参考资料。认真阅读全书,您一定会在理论和实践上熟悉翻译这一领域。书后的附录能让您在复杂的翻译领域找到所需要的翻译设备、词典和翻译业务。本书提供的材料是有时效性的,我们会不断修订,每隔两年再版一次,每次再版都会有更新。另外您还可以登录本书出版商的网站(www.SchreiberLanguage.eom),及时了解这一不断变化的领域。
美国高校里有数千外语专业的学生,他们中有很多人都在考虑毕业后应该做什么。很多人考虑到从事翻译工作的可能性,结果发现很难进入这一行业,因为学校的正规翻译教育与训练有素的职业翻译人之间似乎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本书能为这些学生提供有益的帮助,通过提供必要的信息,辅之以一定的专业培训,使这些有志于从事翻译工作的学生提高翻译技能,为他们的职业翻译生涯提供必要的准备。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旦踏上翻译之路,您就得开始规划自己的指导原则,培养自己的翻译技能,时刻注意吸收新词汇、新知识和新的语言资源,并深人理解词语与思想表达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这些都是与翻译相关的内容。
从古埃及到文艺复兴再到当今世界,翻译者在人类文明进程的各个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
2.翻译史概略
本章目的有三:其一,勾画出翻译史概况;其二,向读者展示翻译的普遍性以及全球各地的翻译状况;其三,使读者明白翻译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性。
在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世界的历史上有三个关键时期,这三个时期分别代表着三种文明,其中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个时期的翻译活动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个时期是基督教时期,其间多种语言并存,*重要的语言是希伯来语、阿拉姆语、希腊语和拉丁语,它们相互交融,形成了新的基督教文明和经过改造的犹太文明。第二个时期从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的诞生开始,到12世纪和13世纪达到**,其**在**的西班牙托莱多城。众多来自欧洲和中东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学者和翻译家聚集在托莱多城,共同肩负起将希腊语和阿拉伯语的经典著作翻译成欧洲新语言的重任,为新兴的语言和文化奠定了基础,并架起了通向文艺复兴和现代世界的桥梁。第三个重要时期是当今时代。世界主要文明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整个世界正在经历着****的变化。同时,语言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翻译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自中世纪以来还是**次。
翻译是世界上*古老的职业之一。几年前,意大利考古学家在中东的艾贝拉(Ebla)古城发现了一本现存*早的词典。它的历史可追溯到6 000年到10 000年前之间,即人类文明的起源时期。该词典以土碑凿刻而成,使用的是为人所熟知的楔形文字。土碑正面有两栏并排的文字,分别是两种不同的古代语言,与税收相关(征税也是一种古老的职业)。
口头语言的诞生早于书面语言。相邻的部落和民族常常使用不同的方言,甚至是完全不同的语言。然而,无论是贸易往来,或是向对方发出威胁,或在愚蠢的战争结束之后进行和谈,他们都必须使用语言进行交流。这样一来,口头翻译者就应运而生了。这些具有语言天赋的人除自己的母语外还通晓一种或多种语言。自古以来,口译者一直被认为是群体、部落首领或民族的宝贵资源。他们在贸易往来和**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数情况下,他们成为了统治者的心腹,享有特权。
然而,口译者也有其不利的一面。他们总是处在重要事件的**,参与关键性的谈判与决策,一旦出现问题或买卖受到损失,或者发生更糟糕的事情如战争失败,口译者往往会成为替罪羊。这种不幸的事件在翻译史上比比皆是。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书面语言已经存在了至少10 00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古埃及,宫廷书记员是法老宫廷里*重要的官员之一,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一般都懂两种以上的语言。《旧约全书》里的书记员与口译、笔译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区别。当亚述人包围耶路撒冷的时候,一名希伯来的书记员便担任了讲希伯来语的犹太人和讲阿拉姆语的敌人之间的口译角色。
翻译者是知识的谦逊仆人。他们往往无名无姓,很少得到承认。犯的错误不少,受到的指责更多,但他们永远都在寻找语言的真谛。
假如没有他们,人类还不知停留在何处?没有菲茨杰拉德,西方人怎能欣赏到《鲁拜集》?没有圣·杰罗姆,欧洲人又怎能知道《圣经》?没有笔译者和口译者,**之间该如何交流,彼此的文化和语言又怎能丰富和发展?
——佚名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语言和方言,长期以来,人类为其痴迷,被其算计,甚至受其威胁。这种现象几乎在所有文化的民间传说和口头故事中都有所反映。圣经故事里的巴别塔就是一例。故事讲的是,起初,人类都讲同一种语言,后来人类越来越自大,开始建造一座通天塔。*终塔被摧毁,人类受到了惩罚,被迫讲各种不同的语言。19世纪后期,一个叫路德维克·柴门霍夫(Ludwig Zamenhof)的波兰人创造了一种新语言,叫作“世界语”,意欲使之成为世界性语言。这种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只局限于较小的学者圈子。然而,当今*接近于世界性语言功能的还是英语。尽管如此,世界上的其他语言任何时候都不会立即消失。显然,在一个理想的世界中是无需翻译之类的职业的,甚至连医生、律师等数百种职业也没有必要存在,但在现实世界里这些职业缺一不可。
2.1 《圣经》的翻译
翻译史与文化史一样源自宗教文化,并将*终走向世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