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建筑阴影与透视图学
QQ咨询:
有路璐璐:

建筑阴影与透视图学

  • 作者:黄文华
  •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106783
  •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01日
  • 页数:260
  • 定价:¥3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为高等院校建筑类专业“建筑阴影与透视”课程编写的一本新教材。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阴和影的基本知识,轴测图中的阴和影,正投影图中的阴和影,透视投影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透视图的基本画法及视点、画面与建筑物间相对位置的选择,曲线及曲面立体的透视,透视图中的阴影及虚象,斜透视图及其阴影、倒影的画法。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园艺、造型、建筑装饰技术、建筑绘画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其他高等教育相关专业选用,亦可供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附有多媒体课件光盘一张,可供学生自学或教师讲授。
    文章节选
    第1章 阴和影的基本知识
    1.1 阴和影的形成
    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迎光的表面显得明亮,称为阳面。背光的表面比较阴暗,称为阴面。阴面与阳面的分界线,称为阴线。由于物体通常是不透光的,被阳面遮挡的光线在该物体的自身或在其他物体原来迎光的表面上出现了暗区,称为影区或落影。影区的轮廓线称为影线。影所在的表面称为承影面。阴与影合并称为阴影。通过物体阴线上各点(称为阴点)的光线与承影面的交点,正是影线上的点(称为影点),阴和影是相互对应的,影线就是阴线之影。阴和影虽然都是阴暗的,但各自的概念不同,阴是指物体表面的背光部分,而影是指光线被物体阳面遮挡而在承影的阳面上所产生的阴暗部分,在着色时应加以区别。
    综上所述,阴和影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光源、物体、承影面。缺少其中之一便没有阴和影存在。
    本课程只研究阴和影轮廓的几何作图,不研究由光线的强弱、光的折射、反射等在物体表面上所产生的各种明暗变化。
    ……
    目录
    前言
    第1章 阴和影的基本知识
    1.1 阴和影的形成
    1.2 图样中为何要加绘阴影
    1.3 光线方向
    第2章 轴测图中的阴和影
    2.1 几何元素的落影
    2.2 基本几何体的阴影
    2.3 建筑局部和房屋的阴影
    第3章 正投影图中的阴和影
    3.1 正投影图中加绘阴影的作用及常用光线方向
    3.2 点的落影
    3.3 直线的落影及落影规律
    3.4 平面图形的阴影
    3.5 基本几何体的阴影
    3.6 建筑局部及房屋的阴影
    3.7 曲面组合体的阴影
    第4章 透视投影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
    4.1 概述
    4.2 点的透视及透视规律
    4.3 直线的透视及透视作图
    4.4 透视图的分类
    第5章 透视图的基本画法及视点、画面与建筑物间相对位置的选择
    5.1 主距法画建筑透视图
    5.2 量点法画建筑透视图
    5.3 透视图中的分割
    5.4 斜线的灭点及平面的灭线
    5.5 网格法画建筑透视图
    5.6 建筑师法画建筑透视图
    5.7 视点、画面与建筑物问相对位置的选择
    第6章 曲线及曲面立体的透视
    6.1 平面曲线和圆周的透视
    6.2 空间曲线的透视
    6.3 曲面立体的透视
    第7章 透视图中的阴影及虚象
    7.1 透视图中的阴影
    7.2 透视图中的虚象
    第8章 斜透视图及其阴影、倒影的画法
    8.1 斜透视投影的基本知识
    8.2 在倾斜画面上作透视图的原理
    8.3 在倾斜画面上作透视图实例
    8.4 斜透视图中的阴影和倒影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语
    本书包括阴影和透视两部分内容,共分8章。其中第1~3章介绍阴和影的基本知识,阐述在轴测图和正投影图中绘制阴和影的原理及方法。第4~6章在阐述透视投影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详细讲解了在直立画面上绘制透视图的方法、步骤和技巧。第7章介绍了如何在直立画面的透视图上绘制阴影、倒影和虚象。第8章介绍了斜透视的基本知识,讲解在倾斜画面上绘制透视图的原理、方法以及如何在斜透视图中画阴影和倒影。本书在内容编排上,力求**突出、主次兼顾,既保持了学科的完整性,又考虑了部分内容的独立性,以便于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学时变化进行取舍。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