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題才子书
导读
《���题才子书》是金批八股文之书。八股文在20世纪的早期和中期时名声大坏,一则因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清廷取消八股科举考试,改试策论,八股文则被认为是误国、过时的考试方式和考试,不久后又废除了科举制度;二则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阵营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经典,而八股文的内容出于儒家经典,因而被指斥腐朽落后、空洞无物,当然更在扫荡之列。*后,八股文及其起承转合的写作方法,被认为是僵化过时的文体和写作方法,也成为新文化一致声讨的对象。
八股文的优点、成就和历史意义的确不能否定,我们应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一切历史事物。我国在文革后随着拨乱反正的进行,许多过去被全盘否定的事物开始重新认识。20世纪末,朱东润先生的《陈子龙及其时代》(据朱东润先生1982年给我的书信介绍,此书完成于1982年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邓云乡先生的《“八股文”三问》(1983年作,《水流云在杂稿》,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早对八股文作了高度的肯定。1986年我在给第二届全国戏曲研讨会的论文《牡丹亭人物三题》中,对科举制度给予高度肯定,也包括对八股文考试的肯定。接着启功、张中行、金克木《说八股》(中华书局1994)和王凯符《八股文概说.八股文的是非功过》(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的修订本)等专论八股文,则有了一定程度的公正评价,其中张中行对八股文的评价很高。后又有龚笃清《八股文鉴赏》(岳麓书社2002)和拙著《流民皇帝一一从刘邦到朱元璋》(朱元璋章,2001年完成,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给以八股文高度地评价。以上诸先生的诸多精彩论述是了解八股文*好的导读文章。其中邓云乡先生的文章*有功力,但鲜为人知;龚笃清的大作论述精细,但印数不多。下面我将他们诸位的主要观点作一综合,介绍八股文的有关知识和评价,同时发表自己的拙见。
一 八股文的定义、内容和形式
八股文是其俗称,八股文的正式名称是制艺、经义、制义。
制,皇帝的命令或制度。皇帝命作的文艺叫做“制艺”。讲解经书道理的文章叫做“义”。
八股文又称时文、时艺。时,时事。时文是相对古文而言,时艺是相对古艺而言。
八股文又叫四书文,因为题目都限定在儒家经典《四书》的范围之中。
八股文的外号和浑号叫“敲门砖”。因为八股文只用作考试,除此别处无用。等到考进进士,做官之后,就不必再做八股文,不必再看八股文了。古代知识分子只是为了敲开科举仕宦的大门而已,敲开之后就丢掉了八股文。
制艺、时文之所以称之为八股文,是因为全文有八比,所以原来称为八比文。八比,从元代《书义矜式》所定的“八比法”而得名。明代成化时,这个八比法规定了举义文章的格式、字数。八比法规定,文章分为八个小段:破题、承题、起讲、提比、虚比、中比、后比、大结。八小段中,中间四小段,都是对偶的长句。比者,并也,即排比句,两两相对照,共四部分八层,故称“八比”,这是从文章格式上取名。
后来“起讲”又叫“原起”。“比”又叫“股”:提股、虚股、中股、后股,于是后来八比文习称为八股文。至清代后期,作八股文时,虚股一般都略而不写,实际上只有了六股了,但名称还叫八股文。
八股文规定三百字完篇;清代乾隆四十三年后放宽篇幅,乡试、会试以七百字为限,超过作为废卷因此,当时的八股文都是五六百字的短文。乾隆五十四年,会元尚居易因**篇八股文字数超过一千二百,连功名也被黜革,至清末,字数限制则略为宽松。
八股文的题目,有极短的,也有极长的。短的只有一二个字,长的有一百多字,将整章书当题目,有的甚至把两章书连在一起当题目,称为连章题。还有截搭题,相连的两句,前一句的*后两个字或几个字与后一句的*前面一二字,并在一起,做个题目。如“不亦说乎有朋”,就是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二句中,取不成句的六个字,连起来做题目。还有如“且格子曰吾十有五”,是把前面所引连章题中前一章中*后两字“且格”与后一章**句连在一起,作为题目。
八股文的题目还分为大题、小题两类,这两类题目,本书前言已有介绍,这里不再重复。
二 八股文在历史上的命运
八股文在明代风行天下,在明朝亡国前后,八股文遭到当时文人的批评和否定,并达到批判和否定八股文的**个高潮。甚至有人认为明朝因盛行八股文而亡国,但这种批判有很大的情绪化成分,而且不少是言不由衷的。以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为例,正像龚笃清先生《八股文鉴赏。八股文浅说》所指出的,顾炎武骂八股文误国,甚于焚书坑儒,可他*喜爱的两个外甥徐乾学兄弟都在入清后以八股文显,而成为高官。黄宗羲在明末清初批判八股文的思潮中是主将,但其晚年,他为八股文写得好的孙子,拉关系,要手握重权的徐乾学为其开后门,让孙子能顺利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他在《与徐乾学》信中云:“小孙黄蜀,余姚县童生,稍有文笔。王颛庵公祖岁总科考,求阁下预留一札致之,希名案末。颛老相待甚厚。舐犊之情,实为可愧。”此信尚存,白纸黑字,不容辩解。王船山的儿子以时文名,孙子也当教谕,教人写八股文,龚先生因此而讥讽其口是心非。我认为,他们三位年时血气方刚,批判科举八股之时可能是真诚的,但历经沧桑、年岁已老后,对科举、八股有了新的认识,故而有此言行。
至清朝,清继明制,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依旧施行。清末,**面临衰弱的严峻形势,如同明末一样,又有不少人认为是八股误国,前已言及。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取消八股文考试,八股文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三 八股文的优点、成就和历史意义
如果客观地审察,八股文有其不可抹杀的优点和成就。古人对此早就有所认识。李贽说八股文是“古今至文”,八股文能培养人的道德信仰。《清史稿》和《清稗类钞》“考试类”记载,清代统治者也懂得因八股文能“阐发圣贤之微旨,以观其心术”,“时艺所论,皆孔孟之绪言,精微之奥旨。参三经、史、子、集以发其光华,范之规矩准绳以密其法律,虽曰小技,而文武干济、英伟特达之才,未尝不出乎其中”,“若废制义,恐无人读四子书。讲求义理者矣”。故而清代继承明制,大兴科举八股考试。
历史证明,八股文能够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明末**文人陈弘绪在崇祯年间说:“八股,学问聪明之会也。三百年人主玉帛在是,即人才川岳在是。故辛亥(洪武四年明太祖开科举之年)以来八股未窥而能诗古文者鲜矣。”
又如王渔洋《池北偶谈》记云:
余友一布衣,甚有诗名,其诗终格格不通,以问汪钝翁。曰:此君正坐未解为时文故耳。时文虽无关诗与古文,然不通八股,理路终无由分明。近见《玉堂佳话》,言作文字当从科举中出,不然,则汗漫披猖,出入终不由户。
受乾隆赏识,时文大师方苞被命编选《钦定四书文》,他在《钦定四书文.奏折》中说八股文“所以久而不废者,盖以诸经之精蕴,汇涵于四子之书,俾学者童而习之,日以义理浸灌其心,庶几学识可以渐开而心术归于正也”。
《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和时文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但此书第十一回鲁编修却说:
八股文章若作得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
其对八股文训练写作的出色效果作了高度评价,与王渔洋转述汪钝翁的话如出一辙。邓云乡先生说:但为什么这样,都未说出十分明确的理由。只汪钝翁“理路无由分明”一语,值得玩味。什么叫“理路分明”,又如何才能“理路分明”呢?前者看《曲园课孙草》,其《自序》云:
教初学作文,不外清醒二字。一篇之意,反正相生,一线到底,一丝不乱,斯之谓清,其用意遣辞,务使如白太傅诗,老妪能解,斯之谓清。然清矣、醒矣,而或失之太薄,则亦不足言文,所以失之薄者,何也,无意无辞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