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面试就是一场秀 (节选)
合适的人还没找到,因此第二天,面试继续。我带着满心的希望又开始了另**的高强度工作。
**个面试者N小姐是南京人,**眼看上去,很精神也很干练,同时也显得非常有亲和力,可能是着装的缘故。N的着装简洁随和,算不上很正式的职业装,略施粉黛,显得很有朝气。其实现在大家去面试的话,会发现很多大公司的JJMM不一定都是穿正装,而是那种不是很正式的职业装,现在更多的称之为休闲职业装的那种。所以**印象的分数不错,非常符合我们公司的工作氛围。所以说面试过程中**印象尤为重要,往往在面试过程中好的开端就是从**印象开始的。**印象不是说要打扮得多么漂亮,而是如何得体地装扮从而符合这个公司乃至职位的风格和要求。我们公司是金融行业,平时着装要求相对正式一些,N的风格正好和公司的整体风格吻合,而且简洁的装扮符合我们招聘职位需要努力工作拼命干活的要求,也很讨巧。
从简短的聊天中得知,N一大早从南京赶到上海来参加面试,如果她不告诉我的话,我根本没有察觉她有任何的凌乱和仓促,而是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所以无形当中又加了一些印象分。接下来的面试还是按照既定的模式展开。N小姐大学毕业后,在南京的一家国有大型企业工作了三年,从事的职业和我们招聘的岗位相对比较接近,所以工作内容上的沟通比较顺畅,对工作的要求、工作职责和工作方法等都比较接近,因此在工作能力上,我也对她非常有信心。
更巧的是N还担任了近半年的基层领导职务,这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我们这次招聘的是部门内部骨干型的人员,只要合适,马上会承担起一个基层主管的职责。所以面试的后半段,考察**就转移到N的团队合作、沟通和领导的能力上。“你在承受着日常繁重工作的情况下,你的上司马上另有一个新的项目,需要你这组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你会如何处理?”我的问题很普通。“我想因为时间有限,如果项目不是很复杂的话,与主管沟通自己的想法后,我会按照沟通的想法将项目拆成几部分,然后分配给我的同事,每个人根据要求和时间限制共同完成各自的任务,*后由我汇总报告。如果项目比较复杂,我想我还会组织会议讨论,制订计划和时间进度表等工作。”N比较自信地回答。她的回答很专业,也说明在处理这类事务方面她还是很有经验,所以我很满意她的答案。面试到了这里,基本已经有了结果。面试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如果之前的13位人选中能有人像N一样考虑问题周全,回答问题全面而且能够体现出一个人较强的逻辑思维的话,我可能就会选中其中的某些人了。
接下来的P先生是下午**个男性面试者,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只有两个字,帅气。让我这样的老男人说同性帅气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面试过那么多人,我还从来没有在仪表形象上打过5分,今天看来不得不打5分了。P先生看上去很年轻,不超过25岁的样子,笔挺的西装和体形搭配得非常谐调,白净的脸再配上有造型的发型,简直可以去竞选型男、好男、快男了。
P先生毕业于中部的一所**大学,目前就职于同行业一家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从事与我们目前招聘的岗位极其相似的工作,在此之前曾经在三家其他行业的公司工作过。在他简单介绍之后,我们开始了近30分钟的交谈。
首先讨论的是P先生在目前单位的工作经历,交谈中发现P对目前经手的工作都相当熟悉,而且工作思路也是非常的清晰,只是从他自己语气中可以看出,P先生对目前的工作并不是十分满意,而且在谈到他上司的时候,甚至表现出有点不屑的感觉。其实,我也算认识他上司但并不很熟悉。所以我好奇地追问了一下原因,他极其简单的回答让我多少有些无奈,“她很平庸。”他的上司确实看上去比较普通,不过,我自己想想其实我本人也很平庸。
接下来在探讨他前面工作过的三家公司的经历时,给我的感觉是面前的帅小伙子的确思维敏捷,思路清晰,将工作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是**的缺点是,他评价所有他认为不太重要不太**的东西的时候都只用两个字——平庸,更重要的是,每次跳槽的理由也是出奇的一致,都是寻求更**的发展机会。
我又多了些无奈。光从工作经验来看,P的思考能力和工作能力应该相当的不错,而且对实务的操作也分析得非常有道理,但是,他对以前工作的评价以及频繁跳槽的原因实在让我难以认同。P大学毕业4年多,共跳槽4次,现在忙着第五次跳槽。这样的做法实在让我有点害怕,因为不知道如果聘用了他,他什么时候要和我说再见。
在后面开放性的面试里,P先生还是充分地展示了他的能力。对于我的很多问题,他的确回答得都很不错,仅从专业面试的评分上讲,他的分数很不错,但是较高的心气却让我要犹豫一下。
有的时候,跳槽频率高也是一种习惯,有些人到了一定阶段就一定要跳槽,这似乎成了这类人职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企业而言,这样的人选都会非常慎重地选用,一旦选用,就要承担着随时找人接替他的风险。对企业来说,这无形之中增加了人工成本,这样得不偿失的事情,企业自然会很慎重地决定了。
S同学是今天*后一个来面试的应聘者。大概下午四点多,我在会议室见到了S。S身着蓝色牛津纺的衬衫,在外面套了一件暗黄色的夹克,单肩背了个时下大学生都喜欢背的书包,总的看起来,形象还算不错。但这样的装扮很自然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学生。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坏事,既然我们已经看过他的简历并了解了他大致的背景,我们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包容他。
其实,很多公司并不排斥招大学生,我们公司也是。只是很多部门负责人或者主管都认为,时下大学生缺点比优点多,自学能力差,不派专人长时间辅导,就无法开展工作;心气高,做了几天就觉得样样懂了,嫌工资低,吵着闹着要升职加薪;毫无主动性,拨一拨动一动,不拨不动;承受不了压力,加两天班就要辞职;不能被批评,受到批评就流眼泪;*厉害的是,上司好不容易培养好了,也在领导面前死活要来了足够优厚的加薪,结果跳槽了。很多公司就是因为这么一些顾虑而不愿招用大学生。
反过来看,大学生身上也有很多优点,比如,创新精神,乐于探索;有潜力可以发掘,而且易于塑造;还有率真和诚实,很多有过社会履历的人在这方面往往很缺乏,把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藏得很深;*大的优点是尽管培训时间比较长,但一旦能够适应公司工作氛围,成活率相对比较高,且对企业来说成本相对比较低,而且易于培养成公司需要的员工。所以,一定程度上对一些起步职位,尽管公司在招聘广告上打着1年以上工作经验,其实并不排斥背景适合的应届毕业生。
像今天来的S,上海前五名的大学管理类专业毕业,得过数次奖学金,英语6级,曾在一家**国企的相同部门实习3个月。尽管不算特别**,但各方面条件也算不错。我计划在第二轮中,如果找不到合适人选,就找一个可以培养的候选人,从简历上来看,S可能是比较适合的候选人。
由于上面的原因,我对S的考察,更注重各类能力、性格、专长等方面,而并不会特别关注工作经验。就我个人经历而言,大学生要适应一家企业,*重要的是要接受得了工作和环境的压力。所以在S自我介绍以后,对S的压力测试就开始了。**个问题是很常见的:“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同时选择这个职位?你觉得你凭什么能够胜任这个职位?目前你觉得你和这个职位的差距在哪里?怎么弥补?”
S虽然有点紧张,但比我想象的要好很多,“我们公司是国际知名企业,在业内也有很好的口碑,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次了解我们公司母公司在海外的一些业绩和文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所以有很多好感,也很向往,而且目前这个职位和我的专业的相关程度很高,所以综合两个因素,我选择我们公司这个职位。”
S稍微顿了一下,继续说:“我的专业方面学习了××、××、××等课程,都与目前的职位所要求的专业比较相关;而且我对这方面也比较感兴趣,自己平时也喜欢阅读这方面的书籍,积累了一些知识;我还在××(简历中提到的他实习过的大公司)实习过一段时间,对这一块工作也有一定的了解和经验,而且更感兴趣。所以我觉得我能够胜任。”
S又顿了顿,微笑并带有一点歉意地问我,“请问后面一个是什么问题?刚才比较紧张没听清。”我又提示了一下。S继续自信地回答:“我觉得差距仅在于经验,我可以说只有一点点的相关经验,但还是有差距,我想我会通过学习和培训来尽快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我继续追问:“如果没有人教你帮助你甚至没有培训,你觉得你会采取哪种办法帮助你尽快弥补自己的不足。”S表现得略微有点紧张地回答:“什么都没有啊,我想自学是必要的,我这方面能力挺强的,先看看和学习以前的东西是怎么做的,然后举一反三,我想会有所帮助。然后,碰到具体问题,我想我还是应该主动来请教您或者其他有经验的同事点拨一下。我想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答得还算得体。而且我也注意到S在说话的同时一直很礼貌地观察我的表情,我时不时的点头可能鼓励了他。“我们这边经常加班,每天9点上班晚上8点才能下班,你能接受么?”我问道。“可以,我年纪小,多学一点,可以强化一下。”S马上回答。
“好, *后一个问题, 25 乘以25 再乘以25 等于几?”“15625。”
我倒!这一题只是希望面试者能够主动地想办法解决,提出想法和思路就好,而不是要他真的答对,但S居然答对了。
我好奇地问他,S很坦率地告诉我:“高考的时候我专门背过。”我的问题正中了他的意,估计他在偷偷地窃喜。其实面试者一旦遇到了这样的情况,通常心里都会觉得中了奖一样,也会让他更加有信心。
一路面谈下来,发现S很坦率,也很真诚,面对问题,解答的思路也是比较清晰和完整,沟通和应变能力也符合我的期望。作为一个应届毕业生来说,能够从容地面对这样的面试实属不易,而且他的能力也确实能够达到我们的要求,因此,他也顺利通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