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哲学简史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哲学简史

  • 作者:冯友兰 赵复三
  • 出版社:北京三联出版社
  • ISBN:9787108030795
  •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01日
  • 页数:397
  • 定价:¥35.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冯友兰作品精选”之一,该丛书以蔡仲德先生编纂的《三松堂全集》为底本,收录了冯友兰先生大部分重要论著。包括《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海洋**和大陆**》《刘歆和他关于各家缘起的理论》《一个看似表里不一的问题》等。全书的语言风格及思想涵蕴别具风采,深受读者欢迎。
    文章节选
    **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儿童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在西方被称为“新儒学”)认为*重要的文献。孩子刚学认字,通常所用的课本《三字经》,每三个字为一组,每六个字成一句,偶句押韵,朗读时容易上口,也便于记忆。事实上,这本书乃是中国儿童的识字课本。《三字经》的**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一种宗教。而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四书”在中国人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种地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也没有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和宗教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全然不同。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目中所想的可能很不同。就我来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作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
    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由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宇宙是人类生存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宇宙论就是这样兴起的。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论就是由此而兴起的。按照某些西方哲学家的看法,人要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考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先要对思想进行思考。
    这些学说都是反思的产物,甚至“人生”和“生命”的概念、“宇宙”的概念、“知识”的概念也都是反思的产物。人无论是自己思索或与别人谈论,都是在人生之中。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或与人谈论它,都是在其中进行反思。但哲学家所说的“宇宙”和物理学家心目中的“宇宙”,内涵有所不同。哲学家说到“宇宙”时,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可以给它一个定义,乃是:“至大无外”。因此,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当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索时,他就是在反思。
    当我们对知识进行思索或谈论时,这种思索和谈论的本身也是知识,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它是“关于思索的思索”,这就是“反思”。有的哲学家坚持认为,我们在思索之前,必须先对思索进行思索,仿佛人还有另一套器官,来对思索进行思索,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其实,我们用来思考的器官只有一个,如果我们怀疑自己对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怀疑自己对思索进行思索的能力。
    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这是我对宗教的认识。
    如果从这个意义——也就是人们通常的认识——来看待宗教,就可以看出,儒家不是一种宗教。许多人习惯地认为,儒、道、佛是中国的三种宗教。其实,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两回事,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才是宗教。它们的内涵不仅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道家哲学教导人顺乎自然,道教却教导人逆乎自然。举例来说,按老庄思想,万物有生必有死,人对于死,顺应自然,完全不必介意,而道教的宗旨却是教导长生术,这不是反乎自然吗?道教含有一种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如果有人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道藏》里许多道士的著作倒是可以提供不少资料。
    至于佛教,佛学和佛教也是有区别的。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佛学比佛教有趣得多。在中国传统的丧事仪式中,僧人和道士同时参加,并不令人感到奇怪。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也是充满哲学意味的。
    今天,许多西方人看到: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例如,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一文中写道:“他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有组织形式的宗教),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从某种意义来说,这话一点不错。但是人们会问:这是为什么?如果追求彼岸世界不是人类内心的*深要求之一,为什么对世界许多人来说,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成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呢?如果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是人类的基本要求之一,何以中国人成为例外呢?有人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人不曾意识到,在道德伦理之上,还有更高的价值呢?
    比伦理道德更高的价值可以称之为超伦理道德的价值。爱人是一个道德价值,爱神是一个超越道德的价值,有的人或许喜欢称之为宗教价值。但是如果有人征求我的意见,我会说,这个价值不**于宗教,除非宗教在这里的含义和我在上面所说的不同。举例来说,基督徒看爱神是一个宗教价值;而在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里,神的含义就是宇宙。严格说来,基督徒所说的爱神,也并不是超越道德伦理的,基督教所信仰的神是具有位格的,因此,基督徒爱神可以比拟为儿子爱父亲,而儿子爱父亲便是一个伦理价值。因此,基督教所讲的爱神是否超越道德,便成了问题。它只是类似超道德,而斯宾诺莎哲学中的“爱神”才是真正超越道德的价值。
    现在来回答上面的问题。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并无二致。但是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的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意识太浓了。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我所说的正面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里不谈“损”和“益”的区别,我对老子这句话也并不完全同意。援引这句话是为了藉此表明:中国哲学传统对于“学”和“道”是有所区别的。“学”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增长正面知识,“道”则是心灵的提高。哲学是在后一个范畴之中的。
    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其功能不是要增长正面知识,这一点在当代西方哲学中,已有维也纳学派加以阐述。但是,维也纳学派是从另一个角度,为了另一个目的。我不同意这一学派认为哲学的功能只是为了澄清概念,把形而上学的性质看成只是概念的抒情诗;但是,从他们的论辩中可以清楚看到,如果哲学果真去谋求提供正面知识,它将陷于荒谬。
    宗教倒是提供有关实际的正面信息,但是,它所提供的信息与科学提供的不同。因此,在西方出现宗教与科学的冲突。科学每前进一步,宗教便后退一步;它的权威在科学前进的历程中不断被削弱。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结果是自身的衰退。如果除宗教外,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达到更高的价值,则**人们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的确应当为之惋惜,因为大众抛弃了宗教,也就抛弃了更高的价值。他们只得被囿于现实世界之中,而与精神世界隔绝。幸好除宗教外,还有哲学能够达到更高的价值。而且,这条通道比宗教更直接,因为通过哲学达到更高价值,人不需要绕圈子,经由祈祷和仪式。人经过哲学达到的更高价值比经由宗教达到的更高价值,内容更纯,因为其中不搀杂想象和迷信。将来的世界里,哲学将取代宗教的地位,这是合乎中国哲学传统的。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所提供的*高福分。
    ……
    目录
    自序
    **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语言障碍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上农》——农业的价值
    “反者道之动”
    对自然的理想化
    家族制度
    入世和出世
    中国艺术与诗歌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海洋**和大陆**
    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
    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
    司马谈和六家
    刘歆和他关于各家缘起的理论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第四章 孔子:**位教师
    孔子与六经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正名
    仁义
    忠恕
    知命
    孔子的心灵修养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位反对者
    墨家的社会背景
    墨子对儒家的批判
    兼爱
    天志和明鬼
    一个看似表里不一的问题
    **的起源
    第六章 道家的**阶段:杨朱
    早期道家与隐者
    杨朱的基本思想
    杨朱思想举例
    老庄著作中的杨朱思想
    道家思想的发展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性善说
    论儒家与墨家的基本不同点
    政治哲学
    神秘主义
    第八章 名家
    名家和“辩者”
    惠施关于事物相对性的理论
    公孙龙关于共相的学说
    惠施和公孙龙学说的意义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道,无名
    自然的不变规律
    为人处世
    政治理论
    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得到相对快乐的途径
    政治与社会哲学
    感情和理性
    达到至乐的途径
    有限的观点
    更高层次的观点
    更高层次的知识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
    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
    关于“辩”的讨论
    澄清兼爱说
    为“兼爱”辩
    对其他学派的批判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
    六种术数
    《洪范》所描述的五行
    《月令》
    邹衍
    历史哲学
    “易传”中描述的阴阳原则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苟子
    人的地位
    关于人性的学说
    道德的根源
    关于礼乐的学说
    关于逻辑的理论
    论其他学派的谬误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法家的社会背景
    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法家的历史哲学
    治国之道
    法家与道家
    法家与儒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
    事物之“理”
    万物生成之“道”
    万物变易之“道”
    “中”与“和”
    “庸”与“常”
    从启泉到止于至善——明与诚
    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秦朝统一中国前的中国政治情况
    中国的统一
    《大学》
    《荀子》中的折中倾向
    《庄子》哲学中的折中倾向
    司马谈和刘歆的折中主义思想
    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阴阳家和儒家的合流
    对宇宙本体的理论
    人性的学说
    社会伦理学说
    政治哲学
    历史哲学
    对《春秋》的解释
    社会进步的三个阶段
    第十八章 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
    思想的统一
    孔子在汉代思想界的地位
    汉代经学中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
    扬雄和王充
    道家与佛家
    政治和社会背景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名家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
    对孔子的重新诠释
    向秀和郭象
    道是“无”
    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础
    第二十二章 禅宗:潜默的哲学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 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
    英文版编者引言
    译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